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媒介道说”译丛
《维利里奥论媒介》
约翰·阿米蒂奇(著)
刘子旭(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将于2019年10月联合推出“媒介道说”译丛,本套译丛由
复旦大学黄旦教授
、
孙玮教授
共同担任主编。译丛共包含6种图书,分别阐释了6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卡斯特、基特勒、齐泽克、本雅明、维利里奥、海德格尔)的媒介思想。
《卡斯特论媒介》
《基特勒论媒介》
《齐泽克论媒介》
《本雅明论媒介》
《维利里奥论媒介》
《海德格尔论媒介》
保罗·维利里奥
(1932-2018)是21世纪最主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他关于消失美学的创造性研究为他赢得了声誉,这一概念在媒体理论家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同名著作被广泛视为视觉艺术、电影与新媒体、文化和政治地理学以及博物馆学等领域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教材。除此之外,维利里奥在其长期的学术生涯当中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媒体方面的著作,展示了他对美学、艺术与技术、视觉、电影、战争、城市、恐怖主义、新媒体等方面的广泛关注,任何关注当代美学、媒体理论、艺术技术的批判研究的人都无法绕开。美国学者阿米蒂齐写作《维利里奥论媒介》一书的目的,在于让读者熟悉维利里奥对于当今媒体世界的一系列批判性研究及其显著成果,并在美学和哲学方面澄清消失的概念及其各种衍生概念。
维利里奥关于媒体的著作的核心是艺术与技术、美学、消失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并且,无论他的研究对象是一部经典电影、军事文件、物流,还是人类感知,他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具体话题所唤起的艺术与技术方面的重大问题。维利里奥首先是一位艺术批评家和技术哲学家,他的研究对象是我们所处的文化以何种方式安排和管理我们的生活,他所考察的任何事物,从新媒体和视觉到手机、惯性、事故,都为这一核心观点提供了例证。他坚持不懈地与传统的城市观以及关于恐慌、暴力、地域和电视直播事件的传统观念进行辩论,他的著作常常是复杂而令人焦虑的,但同时也令人振奋和感动。
美学、电影、新媒体、城市和博物馆这五个概念构成了本书考察维利里奥与媒介相关的著作时的关键因素,也支撑起全书的结构框架。自《消失美学》出版以来,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再加上它们为每个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所创造出的可能性,一直是维利里奥所看重的内容。要把这些概念解释清楚并不容易,并且其中每一个都在媒体和文化理论家当中引起了大量的论争,《维利里奥论媒介》的目的是想要让维利里奥关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尽量变得清晰易懂、切实可行。除了为这些概念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义,还为当代美学等方面的讨论建立一个背景。
维利里奥在媒体方面所提出的重要问题成就了他在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重大影响,对于电影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他的理论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考察传统的媒体传播过程、行业操作方法以及我们对文化的看法。最为重要的是,维利里奥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想当然的概念,在他的研究中,消失、物流、惯性、城市、事故这些“简单”词汇分别与美学、战争、传播技术、恐怖主义、博物馆等概念相关联,揭示出技术在后现代社会对艺术的结构性改变和技术本身的内在否定性。
刘子旭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斯特分校传播系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英文季刊《国际思想评论》(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
)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与媒介效应、文化与意识形态等。
译者荐
《维利里奥论媒介》这样一本小书,自然无法囊括所有维利里奥的重要思想,当然也不能代替维利里奥本人的著作,它的目的在于让读者能够以更大的自信和更好的知识准备开始阅读维利里奥的那些文本,这才是极具价值的智力训练。阅读维利里奥总是令人兴奋的,他的媒体理论对于批判性地理解当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而言,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假如维利里奥让你觉得难懂,那么恭喜你:读自己看不懂的书,是通向更高境界的唯一途径;慷慨地回报耐心的读者,是所有看似艰深的理论的共同特点。
——刘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