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界教授
微信号:
live555888
鞋业界最专业
有价值,有趣,有爱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圈子!
鞋界教授个人微信号:
aiwangyongjun
直面行业真相,洞见鞋业未来
【前言
】
时尚变化如此之快,鞋企讲究的lead time(从接单到交货时间),在国内是60天,在埃塞俄比亚仅进口所需原材料就要30天。
王勇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1984年,从江西农村远赴浙江沿海鞋厂做学徒的张华荣一定不曾想到,30多年后的某天,他会站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接受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他的“埃塞工业之父”荣誉称号。
34年浮浮沉沉的奋斗史,张华荣用一句话轻轻带过:“我始终很单纯地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做鞋。”
从“出门学艺”到“南下创业”
195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农村的张华荣,对“贫穷”有着深刻记忆。靠喝米汤长大的他,初中没读几天就因家贫辍学,20岁当兵,复员后做起了工匠和贸易商。“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带着“往上走”的朴素愿望,1984年,张华荣背起行囊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短短几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便弄懂了其中的窍门。同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来8位工人,办起了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
当时的江西只有国营和集体鞋厂,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个体鞋厂,成为江西第一批民营鞋厂中的佼佼者,迅速成长。
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已完成初步积累的张华荣,带领80名江西老乡南下东莞二次创业,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将女鞋OEM(俗称代工)制造作为主业。
那时,代工这种生产贸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厂”东莞如火如荼地发展,港资、台资乃至内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在OEM制鞋中分一杯羹。几年前曾有数据显示,全球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蛋糕虽大,竞争的残酷也不言而喻。为了打开局面,在行业竞争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张华荣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如何做好女鞋上,不懈地抓品质、提升管理、优化服务。华坚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06年,10年间解决了16000多人就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张华荣和众多鞋企老总一样,感到了寒风凛冽。
张华荣凭借自己在行业内积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起并成功主办了6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聚集业内智慧探讨转型升级之策。同时,他在有“世界鞋业之都”称号的东莞厚街镇投资兴建了“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希望打造一个涵盖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物流仓储、贸易等产业服务功能的鞋业新平台,探索“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之路。
“险棋”成“胜招”
转型在风驰电掣般地进行,但张华荣明白,他经营多年的代工制鞋主业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成本攀升,招工难,国际订单价格不升反降。他心中酝酿着走出海外、着手产业全球布局的可能。
2011年8月份,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来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下,他前往东莞考察了华坚集团,并邀请张华荣前去投资。次月,张华荣便飞往埃塞俄比亚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我记得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的场景,看到大量的女性和儿童,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张华荣回忆。初步考察结束后,张华荣认为这里“不具备投资条件”。但当他向梅莱斯表达对货运时间等问题的担忧时,梅莱斯当即表示:“我们尽国家的力量帮你!”
张华荣决定走出这步“险棋”。“我们就是投石问路。不成功,损失也可以接受;成功,就意味着开辟了一条新路。”毕竟,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成本洼地”的埃塞俄比亚,当时一线生产员工的月薪仅为国内的1/10,又盛产优质牛羊皮革;同时,这个失业率近50%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国,极其期待并支持华坚入驻,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2011年11月份,张华荣确定投资建设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鞋城,作为华坚非洲女鞋代工制造基地。次年1月5日,第一双GUESS品牌女鞋顺利下线。鞋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短短3个月,让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57%,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
张华荣也没少交“学费”。首先让华坚水土不服的就是他一开始担心的物流效率。交通不便、通关效率低下,使得在国内控制在2%的物流成本一下子提高到了8%。这对于参与全球生产链条的企业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时尚变化如此之快,鞋企讲究的lead time(从接单到交货时间),在国内是60天,在埃塞俄比亚仅进口所需原材料就要30天。
另一个“不适”是,虽然这里劳动力成本低廉,但由于员工们未经工业文明洗礼,组织性、纪律性和责任心都与国内无法相比,很多工人领完薪水第二天就没了人影,钱花完了才回来上班。直到有人因累计迟到5次被开除,上班迟到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张华荣意识到,管理和培训是非洲工厂成败的关键。军人出身的他,把军训和集体操带入工厂,以严格高效的管理提升当地员工的执行力。为此,员工培训都是他亲自抓。建厂之初,张华荣专门选拔了两批200多名埃塞籍员工赴东莞接受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管理技巧培训。如今,华坚埃塞工厂里拥有员工6000余人,中方员工仅160余人,但已然和国内工厂一样,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严格归严格,张华荣更懂得温情的力量。他知道,这份工作对埃塞员工至关重要,一份工作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很多员工进厂时营养不良,张华荣就免费为他们解决一日三餐;不少员工住在附近的山坡上,洗澡成问题,他便让公司挖深水井接通水管,修建多个洗澡房,让员工随时能洗上热水澡。很快,当地年轻人都以能加入华坚为荣。每当华坚贴出招聘启事,门口总会排出长长的应聘队伍。
对于当初迈向非洲这一步,张华荣如今回想起来称这是华坚的“幸运”。埃塞华坚鞋城短短几年便交出了亮丽的答卷:年出口女鞋240万双,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同时带动了国内大批原材料出口,被誉为“中国产能出海的最成功案例”,更成为中埃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