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锐教授:
EGFR的热点突变主要集中在18-21号外显子上,其中,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及21号外显子突变的比例占90%(L858R是21号外显子突变的主要形式),是最常见的两种突变形式,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突变在用药有效率及继发性耐药层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基本上可以做为两大独立的突变来对待,而不能仅仅简单的归为EGFR突变。
早期未接受EGFR-TKI治疗的部分研究提示,L858R突变患者生存期较19号外显子缺失更长。而2014年ASCO上公布的Lux-lung3及Lux-lung6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在接受EGFR-TKI治疗后,无论单独分析还是联合分析,19Del突变患者的OS均显著优于L858R突变,于同年发表的2篇meta分析也得出同样结论,再次引发了专家及学者对于EGFR两种常见敏感突变亚型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积极探讨。今年ASCO亦有研究表明,不论是在一线还是二线EGFR-TKI治疗中,19Del突变要比L858R突变具有更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且在一线使用EGFR-TKI比二线使用要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另外,对于继发性耐药的机制来说,这两种突变也是具有差异的,今年吴一龙教授发表在JTO上的文章表明,总体上T790M突变率为45.1%(101/224),L858R突变组T790M突变率为36.5%,19Del组T790M突变率为50.4%,明显高于L858R突变组;而在预后方面,T790M突变患者中位OS 36个月,显著高于其他耐药机制组(P=0.021)。
就目前的研究报道来说,EGFR19Del和L858R突变在预后、疗效及耐药机制方面均存在差异,治疗上也提示临床医生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化特点,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我们改变现有的临床治疗模式,无论哪一种类型的EGFR敏感突变,一线EGFR-TKI的治疗地位仍未动摇。未来仍需更多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从致瘤性、分子病理学特征、EGFR-TKI亲和力、耐药模式、化疗疗效等不同层面探明两种EGFR突变亚型的差异, 以更精准的循证医学证据来优化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