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这个冬天被莫言新书狠狠地共情到了! ·  17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名家笔下的冬天,迷了眼,暖了心!|青听 ·  4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这可能是你今年拿到最大的红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你努力的样子,看上去可真焦虑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17 19:47

正文


Dec.

17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抱怨“越努力,越焦虑”的你——不如缓缓。咱先深度思考。


作者 | 大樱桃与小灯泡 



明明硬盘里塞满了干货技巧必背帖,大脑里依然空空如也。


明明自拍修图老半天,超高评论量却拯救不了现实苦瓜脸。


明明一天吃两顿夜里狂跑三圈,前凸后翘还是渺茫又无期。


可气的是。身旁那些家伙,要么人美条顺气质佳,要么双商把人虐成渣。


你开始暗骂。做人真没劲。努力有屁用。否则,我怎会平庸至此。


 

焦灼、不甘、嫉恨、泄气……


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宝,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


哪怕转头便清醒,我为什么为什么又浪费时间啊。


这样的你,可真焦虑。



1

身心掏空型焦虑



最近有个热词总在刷屏—— “空心病”。


虽是杜撰之语,它却折射出大学生们的群体浮躁:


孤独,情绪差,兴趣匮乏,感觉学习和生活没什么意义,无法建立深层亲密关系。


像身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不知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如此一来,只有日日浮沉,身心掏空。


电影《黑天鹅》里的女主角Nina,是个典型的焦虑患者。



受原生家庭影响,她从小忍受母亲的“绝对控制”。长大后, Nina成了一个追求极致的舞蹈家,“姿势精准无瑕,却一直没有灵魂、没有自我”。


后来她终于有了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两角。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完美“,她既要保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又要逼迫出本性的邪魅妖冶。


外部压力与自身矛盾之下, Nina幻觉频现,直至精神分裂。


片尾,是正式演出。Nina随音乐起舞、摇曳、谢幕。伴着掌声如潮,她却摔落舞台,卧躺血泊。


黑白天鹅终于不再搏斗。她死了。



从表面来看,Nina所患之心病——是一种能力焦虑。就像溺水之人。越乱扑腾,越易腿脚抽筋、下沉加速。


而事实上,能力焦虑的背后——往往是关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


这位腹黑女主正是如此。自始至终,她都背离着本心。鲜有几次觉醒,无不押宝一般,“尽数抛给了外界环境,以及母亲、老板、观众们的热切目光。”


对于缺乏生活掌控力、自我意义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无法消弭有关未来的不确定,那么些许敏感、比较、失衡、落差,便都会成为焦虑的「帮凶」。


得病的你我,概莫能外。



之所以“明知道”却“做不到“,之所以手头事毕却内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败压力山大……


说白了,是没弄明白 “自己到底要什么”。源动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鸡肋。吃不进,亦吐不出。


《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说的很妙,“人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设定好的蓝图,你所痴妄的,也不过是他人眼前的风景。


日子久了,激情会撤,野心会碎,鸡血会馊。


身心掏空的你——先要找到 “真实的自我”。



2

急功近利型焦虑



咱生活的时代,也有病。


早起刷手机,你发现《毕业月薪十万是种怎样的体验》《上了985,211,才发现一无所有》之类的伪干货、牛人帖,昨晚便霸屏了朋友圈。


耳闻舆论场,你知道网红都靠脸吃饭,10万+阅读不算多,资格证是秒过的,少年当老总没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会,蔓延的功利主义,迷蒙双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着:万能传播链上,所有个例均能包装成典型,所有光鲜都可放大和伪饰。


众声喧嚷,唯你语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啊。三天刷完一门课,节食减掉一身肉,摇摇约来一男友。


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强,你越发看不起当下不求上进、泯然庸人的自己。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我老说,他爸爸真没存在感啊。


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三十二年的房贷、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过得苦兮兮。


然而,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坦然得很。


工作不顺,他就想想身边老婆儿子,想想今晚看场球赛。心情不爽,只要手边有杯冰啤酒,烦恼就咕咚咕咚灌下去。


现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厉害呀。那种 “生命要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学,他玩儿得很溜。


对咱“大多数”而言,或许平庸才是生活常态。


如果仅因所谓的“优秀”、“成功”,逼着自己飚速前行不管不顾,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静候和热爱——那压根不算上进,而是无谓之较劲。



小时候丢过的脸、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数;长大后没用的闲书、如梦的爱情、悔不当初的抉择……


也是经历,也是体验。也是你没辜负的好时光。


才二十岁啊——还怕什么来不及。



3

假性勤奋型焦虑



此类焦虑者,往往自律力惊人。


平日卯足一口气,紧绷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


像我有个朋友,他每天早出晚归泡图书馆,拼命三郎般考研考证、看书做题。偶尔碰个面,他要不左手刷题右手扒菜,要不就掏本单词书叽哩哇啦。


大前天,他很突然的,说找我聊聊。


“真气人。考前两个月我就冲刺了,每天熬到两三点,卷子做了几十张。居然又不及格?你说改卷的是不是有毒……”


“我老觉得,身体不怎么听使唤。明明累得想休息,脑壳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题。除了读书,其他好像没啥意思……“


刚开始,我挺同情,也挺佩服。听了好一会,我才反应过来,这哥们儿,分明是个「低品质勤奋者」。


用他原话说,熬夜大法好,苦读是个宝。


考四六级是滚动式抄背单词,学数学要一手刷题一手答案,不睡觉可以赶超别人多赢几分,减少外出就能修身养性保实力。



这恰好解释他为啥“越努力,越焦虑”。说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态」,却没有「透彻的深思」。


你说勤能补拙没用?当然不。但也有前提啊。最起码,“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价值的部分。


在伪用功者眼里,“收集信息”,无异于“获取新知”; “把书翻完”,意味着“我在进步”;至于“熬夜苦读”,会让自己“感动想哭”…


时间久了,难免形成思维上的「能力错觉」。


光上课不考试还好,可一旦假象戳破、高分梦碎,那真是欲哭无泪。


“这不可能啊,怎么才这点分?“”唉,我当时怎么没多熬几夜。”“原来这本书背两遍没用,起码三遍……”


就这样,深陷在否定自我、质疑环境的情绪怪圈。



有时候,不怕真穷,只怕伪忙。


不怕效率低,就怕动脑懒。


抱怨“越努力,越焦虑”的你——不如缓缓。咱先深度思考。



4

写在最后



其实,“焦虑”没那么可怕。


身心掏空,也许定位没准;急功近利,也许心态跑偏;假性勤奋,也许方法有误。


越是渴望摆脱焦虑的你,越要学会与焦虑共存。


适度了,它能当催化剂;过度了,它就成定时炸弹。


你我的焦虑,


祝   刚刚好。


—THE END—


☀小灯泡儿,少女脸大妈心的19+萌妹。简书原创作者,面包旅行达人。享受行摄在别处,沉迷吃喝难自拔。微信公众号:大樱桃与小灯泡(iamcherry2016),愿与你分享更有意思有意义的暖萌生活。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