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谋划钢制平台 推动进度稳步向前
系缆墩结构是码头上用于固定系缆的重要设施,其结构设计和施工对于码头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如果将灌注桩安装比喻为地基,那么钢模板体系就是高楼的承重墙,我们通过‘两步走’来推动系缆桩施工。”项目常务副经理赖金城介绍道,“由于灌注桩施工数量有限,我们指定了搭设旋挖钻机钢平台和履带吊上驳的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然而在旋挖钻机钢平台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团队发现场地条件无法提供固定位来安装灌注桩钢护筒的导向架。“我们是否可以先施打辅助桩,利用它们来支撑导向架,再进行工作桩施打,实现‘借力打力’的效果?”施工研讨会上,赖金城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经过反复计算与模拟,方案经过进一步完善后投入实行。由于钢平台临近旧有码头,团队提前考虑并组织潜水探摸,确认施工水域下存在抛石层,现场组织潜水密切配合驳船上的长臂挖机,通过浮标标定、定点分块开挖这一举措,使现场达到满足钢护筒施打条件,从而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
随着基础灌注桩稳固扎根海中,钢模板体系搭建提上日程。这一体系是系缆墩形态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项目团队提前在灌注桩内预埋用做上部结构反吊体系的承力柱,为后续的反吊梁及钢模板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点,并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重复作业,提前施工布局确保上部结构浇筑的顺利完成,在细节处体现项目团队的“中国智慧”。
保护原有码头结构 确保新旧码头科学对接
项目位于原有沉箱码头和菲德贝尔斯码头中间,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慎之又慎,对原有码头结构的保护尤为重要。项目团队采取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力求在不影响既有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新建码头的科学对接与完美融合。
在桩基保护方面,项目团队根据业主提供的图纸,组织专业潜水员进行细致的潜水探摸作业,全面掌握桩基现存情况,并对现场各个施工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安排测量人员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对码头进行位移与沉降的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及时分析与预警,有效避免潜在问题的发生,为桩基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
针对新旧码头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沉降问题,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在码头交界处路基下安装过渡板的解决方案,“就像不同地质条件的山与山之间的桥梁,通过过渡板的柔性连接,可以有效缓解因地基差异而产生的沉降应力,确保新旧码头之间的平稳过渡。”赖金城介绍道。
在解决路面排水问题时,项目团队深入观察现场条件,结合路面标高设计,巧妙地将降雨进行分流处理:一部分雨水直接排入大海,另一部分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流向原有的雨水井,既保障了施工现场的干燥整洁,又有效减轻了周边环境的排水压力,处处体现着JCT码头扩建项目管理团队的深厚“功夫”。
“每一个技术创新,都是我们想向斯里兰卡展示的‘中国智慧’。”现如今,码头扩建部分已完美融入原有的JCT码头之中,形成了一体化的港区格局,不仅增大了码头的吞吐量,更提升其服务大型船舶的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书写属于‘中国智慧’的篇章,为中斯两国进一步加深合作与交流贡献力量。”赖金城坚定地说道。(陈星何 孙德昌)(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