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养生每日推送
关注养生,传播健康!国内有影响力的健康媒体,每日推送靠谱的养生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本地宝  ·  湖北机场公安/中国铁投/理工大/字节跳动/湖 ...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2025荆州马拉松延期举办!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不用交房租!武汉这些地方可以免费住! ·  4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下调!湖北当前油价是多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养生每日推送

女子颅内感染险丧命,只因常做这件爽事!可怕的是你也爱做

养生每日推送  · 公众号  ·  · 2020-01-13 12:05

正文



来源 | 家庭医生(jtys1983)


有这么一件事情,一旦开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了。


因为实在是太太太爽了!


那就是↓


掏耳朵!


那种触电般的快感,可以说是相当舒服了。尤其是从耳朵中弄出一大坨耳屎时,还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所以,很多人隔三差五就会去掏一掏耳朵,用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有用耳棒的,有用棉签的,还有用发卡的......



如果你也经常这样掏,劝你一句:赶紧住手!


因为掏耳朵虽然舒服,但却“暗藏杀机”。


澳大利亚一名叫 Jasmine 的37岁女子,就因为用棉签掏耳朵,导致颅内感染,差点丢了性命。


据澳大利亚《生活》杂志报道,37岁的Jasmine 一直都有用棉签清洁耳朵的习惯。


一天,她习惯性用棉签清洁耳朵,事后却突然感到耳内一阵沉闷的疼痛,甚至听不到她2个儿子的声音。


随即,她立马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被初步诊断为耳内感染。


图源/网络


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然而服用后情况并没有好转。

于是她再次去了医院,医生给她做了一个CT,结果显示:她不仅被细菌感染,细菌还“吞噬”了她耳后的头骨,出现了可怕的颅内感染。


图源/网络


医生表示必须立马做手术, 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最终,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给她切除了感染的组织,重建了耳道。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她耳道内发现了许多棉絮,并出现了溃烂,耳朵后面的头骨已经薄如纸。


尽管手术清除了感染,但Jasmine的听力已经遭到了永久性损坏。


而这不是个例,因为掏耳朵引发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


所以,没事真的不要瞎掏耳朵,耳屎其实对耳朵有保护作用的!


耳屎,其实是耳朵的保护伞


很多人因为耳屎带有一个“屎”字,就将其与大便等同起来——


于是,双手总是不受控制似的,隔三岔五地就给耳朵“搞搞卫生”,认为掏掏更健康。


但对于耳朵来说,耳屎其实是耳朵的保护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守护耳朵健康,比如:


1.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2.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另外,耳朵不小心进水时,耳屎还可以阻挡脏水的侵入,并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3.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致变干,从而使鼓膜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常掏耳朵会带来4大危害,劝你别手贱


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需专门掏耳。


因为耳道本来就有天然的自净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能够自行排出。


一般堆积的耳垢会随着下颌运动,比如说话、吃饭、打呵欠等,会被缓慢推送至耳道外缘,然后自然掉落。


频繁掏耳朵,将带来很多健康隐患:


  • 会把细菌带进去,若不慎划伤外耳道皮肤,必然给各种病菌留下侵袭的机会,引发感染,甚至颅内感染。



  • 外耳道受刺激,引起病毒感染,发生外耳道乳头状瘤。虽说一般情况下,这种肿瘤都属于良性,但是其实也有2%的恶变率。


  • 频繁掏耳朵,会加快“耳朵死皮”脱落,会让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痒。


  • 不小心捅破耳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是丧失听力。


所以,别手贱,不要有事儿没事就去掏耳朵,耳朵并不需要你那么“爱干净”。



特别是孩子,更不要去掏他们的耳朵。


因为小孩子外耳道的皮肤娇嫩,不易操作,用棉签或牙签去掏易致外耳道的皮肤受损引起炎症。


更有甚者可损伤鼓膜,使听力下降。


如果想清洁耳朵,可以用湿毛巾简单地给孩子擦擦外耳就可以了。


可能会有人问了:


有时候耳朵痒,感觉耳屎很多,影响听力了,那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应该 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找专业医生帮你取出来


如果自行掏可能将耳垢越推越深,甚至误伤鼓膜和耳道。


医院有专门的清理耳屎的设备,以及润滑软化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你掏出耳屎,避免自己掏时不慎损伤外耳道或耳膜的风险。


不点“在看” ,不许走
编辑:木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