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办公室经验
在这里,阅社会人生,读职场百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抓紧自查!在杭州居住证过期会很麻烦!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2298亿元!余杭何以全省第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办公室经验

文稿起草“八步法”

办公室经验  · 公众号  ·  · 2024-04-22 12:22

正文






















来源 秘书工作


文章之道,“于无定法中有定法,于有定法中无定法”,对此古人有许多经验,今人也有许多技巧。一篇文稿的起草,大体可分为受命、会意、破题、蓄势、图构、绘事、润色、成文八个阶段。做足这八个阶段的功夫,就不难写出一篇好文稿。
第一步:受命,也就是接受任务

这一步要解决好的问题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 实际上, 机关每年的文稿任务, 是有规可循的。 总结起来无非三种: 周期性文稿、常规性文稿、随机性文稿。 周期性文稿是指每 隔固定时段必然要开展的重大工作,比如每隔五年要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些“大事”伴生的文稿是可以预见的。 常规性文稿是指每 年必有的重要工作,比如每年全国要召开两会,各部委各单位每年要召开工作会议等,伴生的文稿也是可以预知的。 随机性文稿,则是根据工作需要, 临时出现的文稿。

承担文稿起草任务的部门和同志要想当好参谋助手,就必须对周期性、常规性的文稿提前作好谋划,不能等着领导派活儿才开始干;具体起草者也不能等着方案下来才考虑。 这方面,不妨搞一张“工作任务年表”“重点任务月表”,让大家知道每年要干什么,早思考、早谋划、早部署、早动手。
第二步:会意,也就是领会领导意图

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是,领导有明确指示好办,领导没有指示怎么办? 那就要 学会揣摩领导的意图, 是个硬 功夫,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 把握事业发展的大环境。 通过找准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在整个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领会领导意图。 二是 遵循事业自身发展的大逻辑。 通过把握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进展和要求,来领会领导意图。 三是 紧扣领导的关注点。 通过关注和思考领导的批示指示,来领会领导的意图。 点此加群

要强调的是,我们既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把领导过去讲话拼起来;也不能重复“别人的故事”,复制其他领导讲话。 写好一篇文稿,要转换三次角色: 首先 把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上, 思考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干,话应该怎么说。 其次 把自己摆在听众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琢磨听众在这个场合想听点什么。 再次 把领导摆在自己的位置上, 假定领导自己捉笔,这篇文章会怎么写。如此这般,起草者就会和领导“心曲相通”,真正领会好领导意图。
第三步:破题,也就是确定文稿主题

起草好一篇文稿,先要立好题。 立好题首先要破好题。怎么破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起草文稿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善于找准主要问题,特别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引起全党和全社会广泛而又强烈的反响,就在于这些重要讲话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鲜明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把主要矛盾抓住了,把主要问题找准了,讲话的主旨、文章的题目自然就出来了。

第四步:蓄势,就是作好思想理论和资料数据准备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起草文稿也是同样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怎么蓄势?除了学习别无他途。 接受任务、领会意图、确立主题后,必须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把时间和精力花到最急需、最关键的地方来学。 学习既要持之以恒下硬功夫,也要运用一些技巧。

比如, “分范畴研究法” 就是要围绕中央和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和领导关心的重要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分专题进行研究,理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
又如, “反弹琵琶法” 就是要克服阅读惯性,越是不懂的问题,越是要想办法去弄懂;越是陌生的领域,越是要有意识地去熟悉,不断扫除知识盲点,完善知识结构。现实中,有的同志只会写业务类的文稿,有的同志只会写事务性的文稿,有的同志只会写党务类的文稿,这是不行的。因此,在分配任务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这样才能造就文稿起草的“多面手”。
再如, “解剖麻雀法” 就是把文稿分成若干类别进行研究,研究要具体到如何起头、如何过渡、如何分层次、如何提要求等细节,深入到逻辑、结构、句式、语言等层面。“花脸稿”是最好的老师,要研究领导改过的文稿,仔细琢磨改动的深意,真正做到打完一仗、总结一次、前进一步。
要通过学习打好思想理论的“底子”,建起资料数据的“仓库”。 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要长“五双眼”。第一双眼“盯世界”, 把握本领域工作的世界发展大势及其对本地区、本领域工作的影响。 第二双眼“盯中央”, 及时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部署,找出其同本领域工作的关联。 第三双眼“盯部委” 弄清楚同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部委有什么行动和举措。 第四双眼“盯机关”, 熟稔本机关本部门和所属各单位有什么工作举措和进展。 第五双眼“盯各地”, 看看有什么典型性做法、创新型经验。这“五双眼”都用到了,调查研究也就完成了,发言权也就有了。
第五步:图构,也就是形成提纲和观点

起草文稿,既要避免匆忙动笔,在文稿内容没有悟透、结构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埋头去写;又要避免堆砌材料,从网上下载大量资料,东抄西摘,拼拼凑凑,看起来满篇好话,实际上不知所云;还要避免平均用力,什么都想写,结果什么都写不透。因此, 在动笔前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框架、拟定提纲、理顺逻辑、提炼观点。

一般认为, 文稿结构有“块状”和“条状”两种。 这两种结构怎么运用,既取决于讲话者和起草者的“口味”,也取决于文稿的功能和场合。“块状结构”的文稿,一般是以时间先后、内容范畴的几个“面”组成的,“面”与“面”之间相对独立成块,相互之间为并列或平行关系。“条状结构”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联,有着比较紧密的逻辑关系,内容组织上比较多见的是总分式和递进式。
两种结构各有优长。 从整体架构看:“块状结构”虽块面少,但更容易大开大合;“条状结构”虽条目多,但更容易点状聚焦。从内容涵盖看,“块状结构”相对发散,可以把内容说全说够;“条状结构”相对集中,可以把问题说深说透。从行文风格看,“块状结构”中“论”的色彩更重,展得也比较开;“条状结构”中“断”的色彩更重,结论式、断语式的话更为常见,观点非常鲜明。从适用范围看,“块状结构”比较适合那些逻辑层次相对复杂、讲话内容相对庞杂的文稿,常用在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方面。“条状结构”比较适合那些逻辑层次相对简单、演讲色彩相对浓厚的文稿。 点此加群
“块状结构”与“条状结构”并非不可逾越, 有的时候可以“一锅烩”。 即使是同一类文稿,既有采用“块状结构”的,也有采用“条状结构”的。 文稿起草中,到底用哪一种结构,必须综合文稿的主题、内容和对象等各种因素来确定,以发挥出每一种结构形式的最大效应。
拟定提纲,牵头人非常重要。 提纲定到“三级”,框架和大的观点就出来了,可以称之为“胸有成竹”;定到“四级”和“五级”,层次和主要内容就出来了,基本上就是“腹有成稿”了。一般来说,提纲到“三级”即可;新手入门,可以根据情况列到“四级”和“五级”。
第六步:绘事,就是增强文稿针对性

机关文稿要实打实阐述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如果一篇讲话面面俱到,期望解决所有问题,势必不痛不痒,最终任何问题都解决不了。 所以, 提高针对性至关重要。

一是抓住问题“刨根底” 在大的问题之下,紧扣工作领域,抓住几个具体问题,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搞清内情,深入分析背景、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措施和要求。要紧扣问题,挑出能够体现讲话主旨的权威材料,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能够吸引人和说服人的新鲜材料。材料一定要准确。还要激活思想,对材料进行消化转化,作出新的提炼和概括,做到用自己的思想统领材料,用自己的逻辑组织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材料。
二是抓住过程“打七 寸” 事物都有发展过程,开始前、进行中、结束时各有阶段性特点。文稿要符合这个特点,根据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要针对某项工作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比如,工作刚开始时,要突出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工作进行一段时间,要强调防止松劲、加强监督;告一段落时,要强调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做好后续工作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