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在东方艺术中心带来了她每年仅演出一次的《胡笳十八拍》琴歌全本,同时演绎了《声笙不息》。她潜心钻研琴歌,将古琴与声乐结合,展现古代文人音乐。在演绎《胡笳十八拍》时,她与古琴演奏家林晨合作,突破传统琴歌的框架,融入笙、笛、埙等乐器。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发扬文人音乐。
龚琳娜在东方艺术中心展现了她的琴歌艺术,带来了《胡笳十八拍》和《声笙不息》的演出。她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艺术表达,展示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多元探索。
琴歌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一种形式,龚琳娜潜心钻研琴歌,将古琴与声乐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代文人音乐的韵味。
在演绎《胡笳十八拍》时,龚琳娜与古琴演奏家林晨合作,融入笙、笛、埙等乐器,突破了传统琴歌的框架,展现了她的创新精神。
龚琳娜不仅关注琴歌的传承,还积极探索元曲、秦腔等传统文化,展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能唱《胡笳十八拍》,我此生无憾。”
昨晚,歌唱家龚琳娜亮相东方艺术中心
带来了她每年仅演出一次的
《胡笳十八拍》琴歌全本
从热闹的《忐忑》到安静的“琴歌”
这一次,龚琳娜要为观众创造
一片音乐的“世外桃源”
听到这段演绎,你是否会想起龚琳娜那首“爆火”的歌曲《忐忑》?延续将民族音乐精髓融入现代艺术表达,龚琳娜带来了这首
《声笙不息》
,人声和传统乐器笙在舞台上“极限拉扯”
。
“笙是中国很古老的乐器,可是它一般都是在乐队里,大家很少听到它单独站出来。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乐器只能用钢琴伴奏或者是吉他伴奏,就做了这么一个创新的试验作品。”她说。
如果说《声笙不息》是音乐会的一道“甜品”,《胡笳十八拍》便是“主菜”。
十多年来,龚琳娜从爆火的热闹中走回静谧的生活里,潜心钻研着“琴歌”。
所谓琴歌,就是中国古琴与声乐的结合,是古代的文人音乐,
龚琳娜曾专门制作过一张琴歌专辑《弦歌清韵》。
这次演绎《胡笳十八拍》,她再度把当年合作的古琴演奏家林晨,请到云南苍山的家中,从打谱开始做起。
何谓打谱?林晨向记者解释,
古琴有一种独特的记谱方式——减字谱,它记录的是左右手的演奏指位,而非音高和节奏,因此不同的演奏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打谱不仅仅是翻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演唱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的气口上、韵味上都会有调整。”
龚琳娜回忆起那段日子说道:“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有时候是风,有时候是雨,每天她抚琴,然后我们喝着茶,就有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琴绝对不是给歌伴奏的关系。”
《胡笳十八拍》运用古代北方的胡笳音调创作,而“十八拍”就是乐曲里的“十八乐章”,全程唱完要40分钟。
在这部琴歌中,整体运用了“跳进跳出”的演绎方式,以第三人称诉说战争,又以第一人称表现蔡文姬流落他乡、骨肉分离的复杂心绪。
龚琳娜摒弃“炫技”思维,以“唱情而非唱谱”为宗旨。“不同于平时我们唱流行歌。你又要很克制,没有很大的空间和张力去炫耀,不管是我是琴是箫还是打击乐,一直都小心翼翼的出每一个声,没有一个音是废的。”
从传统的小型书斋到现代剧场,此次演出也突破传统琴歌的“简朴”框架,融入笙、笛、埙、打击乐等元素。除了林晨,还有笛箫演奏家王华、笙演奏家戴子凡、青年打击乐演奏家李尚共同演绎,仿若小型的室内乐队。
当记者问起龚琳娜,
为何这部作品她一年只演一次?
她说:“因为它受众太少了。它太空灵,太安静,我都担心观众会睡着,但是我也不担心,因为很放松。全本极少有人把它唱完,我们还是坚持想要传承下去。”
不过让她惊喜的是,音乐会尾声在她的指导下,
上海观众呈现了大合唱版的《黄莺吟》。
有观众感叹:“今夜心潮澎湃,为文人音乐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问起龚琳娜最近还有什么计划,她又兴致勃勃地讲起元曲,讲起秦腔。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多元的探索,塑造了舞台上丰富的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既是去学习戏曲,又把它融入创新。
音乐会第二天我就要去贵州采风,学苗族、土家族的歌,一直都在路上一边学一边创作。
”
摄影:茅新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