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黑话】
不管是在招聘信息还是工作环境中,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内心警铃大作,然后本能拒绝相信对方说这个词是指它的字面意思,而是联想到这个词的实际意思。
【字面本意】
扁平化管理是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
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实际意思】
“我们公司实施扁平化管理”=“我们管理很混乱而且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改善”
一般号称自己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中,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状况:
① 毫无职位及组织架构设置概念,权责不清,多有重叠
② 每个人负责以及考核标准不合理,人人都抱怨其他人拖了自己后腿
③ 所有人都单线向大老板汇报,任何决定大到销售策略小到绿植摆放都必须通过大老板才能做出
④ 所有人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任何冲突和分歧都没有办法自行解决,最后还是必须大老板来判断
⑤ 公司内部信息极度不流通,大家都处于盲人摸象的工作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
扁平化管理的确通过减少层级,增加了灵活性,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更是能够帮助更好地快速反应,来面对不确定性。
但是遗憾的是,确实也是大量的小型创业公司,把扁平化管理变成了管理混乱的代名词。因为很多管理者本身对扁平化管理充满误解。
1. 权责不清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之所以能减少层级,核心是通过高超的管理手段,把原本层级多而低效的工作方式,重新变成了层级少而高效的工作方式。
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了不同工作模块,不同职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非常清楚它们之间如何连接才会更好。
而那些脑子有坑的管理者是怎么理解的呢?
他们以为让所有人都向自己汇报,把所有事情都抓在自己手里就是最好的,所谓扁平化,根本就是他们脑力不足以通过理解职位职能,设计工作机制来解决问题的懒惰托词。
更有甚者,因为“不好意思”设计职位高低职阶序列,给同一个职位上的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职称title,也不说清楚有什么分工,遇到任何事情都让“你们三个商量一下”,可是这三个人连自己到底负责什么,彼此是什么关系都不知道,如何商量?
职场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而确定“谁负责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有什么样的权力”,也就是权责分明,就是最基本的管理需求。
如果大家连每个人做什么的【工作范围】,对应【考核指标】,和其他人【对接的关系】都不规划清楚,当然最好的选择是少做少错,能甩则甩锅。因为一旦你真情实感地认真干活,你反而是第一个会被别人讨厌和气走的人。
2. 授权不充分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能够反应迅速,其实是因为每个职能部分都获得了充分授权。也就是说在每个人自己的工作领域,自己能够拍板决定一些事情,只要自己为此负责即可。如果两个职能部门有分歧,那么沟通寻找共识即可,除非是涉及到更大层面的战略或者资源调动,那才需要老板出面。
只有充分授权,人才会跳出来承担ta的职责。而各种管理混乱的公司,号称自己扁平化管理,实际上却是老板①
没有清晰一致性的标准
②
懦弱拉不下来脸得罪人
的结果。
比如最常见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前台团队和后台团队天天打架怎么办?再加一个中台团队好了。结果就是前台和中台天天打架,中台和后台也天天打架,前台和后台依然天天打架。
如果不赋予人解决问题的权限,又没有简单清晰的统一标准,人们用得最顺手的招数,自然就是会哭有糖吃。这样的环境中能存活的,并不是勇于负责认真干活的人,而是“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的人。
3. 信息不流通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为什么计算机大面积普及的年代才让扁平化管理成为趋势?就是因为靠技术手段解决了信息流通以及附带问题。
但是空有扁平化的设置,并不直接等于组织内部信息充分流通起来。如果所有的人都各行其是,眼睛最多盯着眼前自己的小目标,根本不清楚“共同目标”这件事,缺乏沟通机制,本质就是和扁平化沟通相违背。最后只会变成老板永远抓ta用得顺手的几个人用,每个人都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由此又会引发组织内部更大的不信任和对立。
大部分号称扁平化管理的实际情况都会如上图
题外话,平头哥听过非常牛逼的一个词:“垂直扁平化管理”,牛逼程度直追“民主集中制”。
关联阅读:
做摸鱼工友,而不是傻逼同事 | 162
为什么公平往往比管理者以为的更重要
总是被领导安排给其他同事擦屁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