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如何留住优秀员工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介绍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认为要让工作者在以下5个维度获得成就感: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纽带与社群纽带、经济维度、权力维度。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五个维度分别对员工工作的影响及管理者应注意的事项。
这五个维度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纽带与社群纽带、经济以及权力维度。文章详细阐述了每个维度对工作者的影响,并指出管理者应注意的事项。
工作能够满足员工的社会归属感需求,也是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之一。因此,管理者需要重视工作对员工的社会意义和心理价值。
为了留住优秀员工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管理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关注员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需求。
企业到底怎样才能留住优秀员工,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呢?
其实关于激发潜能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不论哪种方式,如果没有先搞清楚事情的本质,也只能说是隔靴搔痒。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想让工作具有生产力,管理者需要让工作者在以下5个维度获得成就感。以下,Enjoy:
第一维度:生理维度
人不是机器,也不会像机器一样做工。
机器做工的最好情况是完成单一任务,重复做同样的作业,做最简单的工。
机器做工必须按照相同的速度、相同的节奏以及最少的变动机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器做工的正常运行。
人与机器则完全不同。
任何单一任务与单一作业对人来说,都是不合适的。
倘若把人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动作或操作上,人就很容易疲倦。这种疲劳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厌烦,也是生理上的疲乏困倦,肌肉会累积乳酸,视觉敏感力下降,反应速度减缓,人就会变得情绪不稳,性情古怪。
人工作的最佳状态,
是在相当频繁变化的速度与节奏中进行,因为人具备这样协调变化的能力。
第二维度:心理维度
我们知道,工作既是“重担”又是“需要”,既是“诅咒”又是“祝福”。
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认识到,失业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困扰,主要不是因为经济损失,而是因为失业会摧毁人的自尊。
工作是人个性的延伸,工作就是“成就”。
工作是一个人自我定义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人评核自己价值与人性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独特的工作伦理,并不是以工作为荣,也不是视工作为神圣感。西方人崇尚的是“呼召”;
倡导一切工作都是“服务”、“贡献”,所有工作都值得“尊敬”。
从事这些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依旧对社会做贡献,按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念来看,这些追求对维护社会和谐都是必要的,而社会和谐正是其他一切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第三维度:社会纽带与社群纽带
在员工型社会中,工作已经成为人们接近社会与社群的基本途径。
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因为当一个人说“我是一名医生”或“我是一名管道工人”时,这是他身份最有意义的申明,关乎他个人及其社会地位以及他在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
也许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工作已经成为
满足人对群体归属感需求
的方法,也成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法。
第四维度:经济维度
工作是“生计”。在社会采用最初阶段的劳动分工时,工作就有了经济成分。
那时人们停止了自给自足,开启了劳动成果的相互兑换;工作创造了经济关系,同时也制造了经济冲突。这种冲突至今无解。人类只能与之共存。
对工作者来说,工作的确是“生计”。
工作是人经济存在的基础。但工作也为经济创造资本。
工作积累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经济才会长久运作;工作带来经济活动的风险,也为经济活动提供未来资源,尤其是为创造未来的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源,基于这样的资源,未来工作者的生计才得以维持。
任何经济都需要“工资基金”和“资本基金”。
工作者对资本基金的需求和他们对工资基金的需求完全一样。工作者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加需要防止不确定风险。工作者比任何其他人都需要未来的工作。
第五个维度:权力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