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触底反弹 ·  4 天前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触底反弹 ·  4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智能周报|向o1模型学习 ·  4 天前  
陶博士2006  ·  241117 当前市场分析 ·  5 天前  
股盗船长  ·  3333.33 ·  6 天前  
股盗船长  ·  3333.33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财经

一不小心就沦为“下流老人”,我们这一代人呐,就别指望安享晚年了!

新浪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13 17:50

正文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牢你的股票代码

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思维补丁(ID:LostAndLoser)和GQ中国(ID:GQZHIZU)



(一)

 

总有一些事情,会在我们原本疲惫的肩头上,再放上一袋水泥。

 

年初,“胡润”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17年中国“财富自由”的门槛比去年上涨50%:一线城市达到2.9亿,二线城市达到1.7亿。也就是说,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界,想高枕无忧地去享受生活,个人资产要达到2.9亿人民币这样一个几乎令人无限焦虑的数字。

 

所以这则新闻几乎一瞬间就被焦虑的中产们刷屏了。一些身价千万的准富裕阶层,看到这条令人惆怅的消息,不得不暂时打消提前退休的想法,再饮一杯雄鸡血,抖擞已经患了前列腺的身体,回头埋身于格子间或者又给红酒杯斟满了茅台,冲着主座上的领导或者客户,喊一声:兄弟我先干为敬了。

 

这些日子,华为集中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再一次点燃了中年中产阶级心中那根惶恐的引线。所以虽然华为官方迅速澄清此事子虚乌有,是谣言,但这则声明似乎并没有阻止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继续发酵。

 

实际上,讨论的背后已然无关乎华为是否在内部清理中年员工,它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这类事件放大的是职场中层们内心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安全感缺失。

 

有人曾经讽刺说中国的中年人是最“苟且”的一群人,但我看到的却是更多无奈的表情:人至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夹着个人小小的对更高生活品质的渴望,他们大部分已经在职场中打拼了十几年,积累了经验、人脉,但这些东西在当今的时代正在快速贬值。而他们已经丧失了年轻人的精力,更多的时候不可能也不敢去想“重头再来”这件事儿——所以,逐渐呈现出一种固化、保守、谨小慎微和阿谀逢迎的“苟且”状态。

 

很多时候,中年人的“苟且”都来源于害怕失去和对突然间跌落阶层的恐惧,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可以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种坦荡和勇气,一名40岁的企业中层,那双早已经习惯了名牌皮鞋的脚,已经很难再做出“赤足奔跑”的姿态了——那将意味着“血肉模糊”的生活境地。

 

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行业的加速迭代,正在某个维度增大我们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在个人没有获得“财务自由”的前提下,无疑会触发个人内心巨大的不安全感。

 

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当下的中国,有那么多人对“财富自由”充满急迫的渴望。

 

“财富自由”就像一张通往岁月静好的船票,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而言,得到它,不仅仅意味着可以一直保持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在你某一天突然丧失劳动能力,在你逐渐丧失掉自己的智力竞争力之后,依然可以保持现有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避免了被“下流”的恐惧。

 

(二)

 

中国已经很强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国家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财富增长速度。

 

但,中国就可以由此走向富强了吗?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已然存在,且愈发严峻的事实:中国经济如果无法迈过那道高耸的老龄化门槛,严重老龄化的社会将直接掣肘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国家“未富先老”的发展窘境,然后走向又老又穷,财富大缩水的经济发展谷底。

 

世界上有许多唱衰中国的人,而支撑他们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国将未富先老!

 

中国早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早在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就已经超过了2亿人。与此同时,中国新生儿的出生率持续严重下降,以至于全世界都在警告中国应该重视人口失衡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危机。

 

如果不是新生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某些媒体用了“断崖式下跌”这样的词汇。恐怕,中央不会如此迅速地做出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

 

人口是任何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要素。世界银行在2015年就针对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做过警告,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实施放开二孩政策。可惜,这个政策来的太晚了,世界银行不无遗憾地分析到:“这一政策放宽对于提高生育率和重振中国适龄劳动人口也许来的太迟了,因为抚养孩子的成本跟收入水平一同飙升,尤其在大城市的中心”。

 

社会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国家越富裕,生育率就会越低。这一点在日本、欧洲和美国早已经被证实了无数次。显然,世界银行的观点是对的。被寄予厚望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没有引发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井喷式增长,面对愈发高涨的养孩成本,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家庭默契地选择只生一个,而且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正在逐年推迟,北上广30岁以后才考虑生孩子的女性比比皆是。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后,中国的新生儿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井喷式”增长:

同时,很可惜也很无力的是,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所以,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正逐年走高:



官方公开的老龄人口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会达到2.48亿,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完全无劳动能力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正式迈入国际公认的“超老年型国家”,这一年,中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

 

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这是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数字——随便一个小学生乘一下,就知道政府每年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是多么庞大的规模。

 

(三)

 

谁来给你养老?或者说,谁来给中国养老?

 

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退休后最现实的问题。显然,养老问题也是造成当代中国人安全感缺失的核心问题之一,大家的惶恐在于:在自己某一天突然丧失劳动能力和竞争力之后,谁能给自己养老——至少保持现有生活品质不变?

 

孩子就别指望了,他们不来算计我们的房子和退休金就不错了——因为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并不会减少就业压力,相反因为国家竞争力的下滑和经济增长的停滞,就业和赚钱都会变得越来越难,年轻人压力将越来越大,邻国日本就是残酷的例子。

 

你说,有政府啊,有养老金啊。

 

孩子,你还是图样图森破啊!政府不是芝麻开门的咒语,一念就灵验。作者曾多次表示过,政府并不制造财富,政府的所有财富都来源于民间。放在养老金这个问题上,依然如此。中国养老金的持续增长是来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在未富先老的国家竞争力背景下,政府能否负担得起3亿老人的养老金都是一个问题,你还想指望靠退休金获得体面的生活?

 

目前,养老金已经连续十二年增长。官方的数据是养老金目前每年仍有盈余,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所有人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自2012年开始,养老金的支出持续高于其增长收入,而计划生育带来的“恶果”正在逐年显现,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养老金会入不敷出。

 

事实上,由于遍地国企(国企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问题最为严重),加之长期以来人口净流出,东三省的养老金早已经入不抵支,养老金缺口逐年增大。2016年中旬媒体就曾曝出“黑龙江省养老金仅够付1个月”的惨烈事实。



没办法,只能是中央财政贴补。可这也不是个长久的办法啊,怎么办呢?

 

延迟退休!

 

这个话题官方和民间争议了很多年,实际上,当延迟退休这一公共决策在人们开始讨论它的时候,就注定了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现实。

 

如今,人社部已经基本给出了延迟退休的时间表: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男女或将统一将退休年龄提高到至少65岁,也就是男性由如今60岁退休的基础上,延迟5年,女性由如今50岁退休的基础上,延迟15年。



嗯,在退休年龄上,我们又一次实现了男女平等。

 

你可以说延迟退休这一决策简直是不要脸,简直是公然违背契约精神,凭什么上一代人的历史欠账问题,要由下一代人承担?凭什么我交钱的时候你说50岁就可以领退休金,结果老娘岁数到了,你却让我再上15年班?

 

延迟退休,不仅仅意味着你将延迟5到10年领取你本应该领取的养老金,还意味着,你在这5到10年的时间里,需要继续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继续缴纳养老保险——也就是说,延迟退休不仅推迟了你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而且增加了你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限。

 

对于个人而言,这当然意味着双重损失。但目前看来,延迟退休必然会成为既定事实,你可以质疑,可以惆怅,可以摆出一副黑人问号脸,但这就是你和我,我们这一代人,即将面对的未来。

 

(四)

 

2015年,日本新干线发生了一起恶性的自焚事件,造成了数十人伤亡。自焚者是一名71岁的老人,动机是因为退休金不足以支撑其基本生活,加上没有存款,导致的长期贫困致使老人决心报复社会。

 

也是在2015年,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出版了一本风靡日本朝野的畅销书,书名叫《下流老人》。“下流”老人,指的是收入不足,没有存款,失去劳动能力后突然从中产阶层滑落至底层和下层社会的老年人。“下流老人”迅速成为2015年日本的年度词汇,因为它赤裸裸地揭开了日本诸多老年人略显“悲惨”的老年生活。



因为疾病、意外、离婚、子女不赡养甚至啃老,一名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随时面临着“破产”的风险,随时面临着滑向“下流”的风险。所以,日本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不得不重新走向工作岗位,甚至身兼数职,辛苦劳作只为了维持基本的生计。

 

并不乐观地说,老龄化劳动者,亦将成为我们未来面对的普遍现象:



老年人的犯罪率将越来越高,2015年日本的《犯罪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入狱的2.19万人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2283人。而很多老人的犯罪动机令人唏嘘——他们选择故意盗窃,只为了被抓进监狱,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就现在,盘点一下你的房产、存款和个人总资产,再展望一下自己还能工作多少年,这些劳动所得,能够保障你的老年生活吗?

 

你,会是未来社会上突然滑落的一名“下流老人”吗?

 

(五)

 

手停口停,一直到死!这听起来真让人疲惫,但很抱歉,这很可能就是你和我,80后和70后所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70岁的年龄,20岁的拼劲儿。搞不好,这很快会成为我们未来轰轰烈烈的一场“社会化运动”,然后,我们喜闻乐见地,在《感动中国》这样的栏目中看到,一个80岁的老头,颤颤巍巍地走上领奖台,高喊一句:你大爷我还能再干10年,谁说老年人没有价值,我就要证明给你们看,我将以怎样的鸡血状态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顺便为自己的儿孙争取一份不小的丧葬费!

 

当然,事实上从我们父辈这一代开始,大多数中国人就一直没能做到安享晚年,放眼望去,有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依然在为儿女们的房贷和奶粉钱,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血汗钱?

 

All is not well,哈姆雷特如是说,而这句话,或许亦是我们的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年轻人,中年人,千万不要指望你能靠退休金过上体面的生活!即便在你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的养老金没有崩盘依然在正常运行,你每个月所领取的数字,也许仅仅能保障你不被饿死而已。

 

千万不要指望你能靠退休金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句话,请在你鸡血不足的时候,默念一万遍!

 

我们这一代人呐,就别指望能安享晚年了。


说到中年危机,人们一般会在多少岁开启“中年危机”模式呢?根据测算,在符合平均寿命预期的前提下,这个年龄是32岁。


接近这个年龄的人,通常已经在职场打拼了不多不少的年头,在公司位于不上不下的位置,拥有丰富多变的内心,却卡在多重矛盾的现实和理想之间;他们向往“体面的生活”,又要剔除现实毛糙的一面;他们要精神畅游,却行动迟缓;他们延续了年轻时“与能力无法匹配的欲望”,却已经不是年轻人了。

 

因此,我们试图归纳8种中年危机的典型症状,和男人们在大敌降临前可能会做出的一些或机智或“愚蠢”的反应。欢迎对号入座。

 

症状1:“30岁的年纪却有了一张40岁的脸,人生真无常”


《从0到1》的作者、Paypal 创始人 Peter Thiel 刚过50岁不久,他早已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长生不老”。除了向研究抗衰老的创业公司投了上千万美元,最后他甚至通过把年轻人的血液输进体内的方式,意图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

 

“当死亡迫近,有的人选择视而不见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而我选择跟它战斗到底。”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到。



身体力行给自己输入“年轻血液”的 Peter Thiel


皱纹、白发、皮肤松弛、体力下降.....这是很多人对中年危机到来最直观的感知。加上人到中年,开始经历亲人离开,对生死产生切肤之痛。正是出于对死亡不期而遇的恐惧,健身作为一门新宗教也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如果你低头看见腰间三斤赘肉蒙蔽了一切视线,那么皈依健身这门宗教吧:长跑、plunk、举铁、练一身马甲线和人鱼线……健身有100种方法让你暂时忘记中年危机的恐惧,以一种时髦和体面的方式。



健身成为一门抵御中年危机的新宗教


也有的人没有 Peter Thiel 雄厚的财力和先驱者一般的勇气,却充分从他身上学到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留住青春尾巴的方式——比如最常见的怪蜀黍和小萝莉、中年男与美少女的组合。这种“内服外用胶原蛋白”的方式和围着唐僧肉团团转的妖怪们别无二致,那“一口”就能弥补所有青春流逝的不甘,远比把白头发染黑看上去更奏效。好吧,这是转移中年危机的注意力的最“简单粗暴”的一招。


症状2:“90后万岁!未来属于年轻人!”


“对不起,我现在只选择跟年轻人交流。”曾经作为孜孜不倦给年轻人做导师的60后李开复,在复出时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朋友”这一新身份;



创业导师李开复


 “未来一定是年轻人的世界,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另一位60后俞敏洪说。“如果我死的那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然而作为投资人的徐小平想必也是这么想的。在大手笔投了一系列90后CEO的创业项目后,他早已被奉为”拜90后”教教主。


不过,抛开谄媚之嫌不说,混年轻人圈子的中年人,想必都希望自己能沾染上一丝年轻的状态,哪怕到了他们身上进化成一种“老派的朝气”,也远比年龄未老,心力先衰更令人庆幸。从这个角度看来,这句充满争议的口号更像是一个提前抵御“中年危机”杀伤力的预防针。


症状3:“再不做点什么,就真的来不及了”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礼拜三”。只有走到半路,才能最真切地意识到未来的生活很可能真的不会再发生一丁点变化,而他已经无可回头。无论他此时已经取得什么样的职业高度,面对无法变道的人生,对“破”与“立”的焦虑和迷茫都能让生活的兴奋度瞬间归零。


在电影《美国丽人》中,男主角由于碰到了中年危机,给自己买了一辆红色跑车。



男主角显然遇到了中年危机



紧接着,他庆祝自己中年危机的礼物是一辆拉风的红色跑车


即使是钢铁侠原型 Elon Musk,在折腾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支付系统 Paypal 和一款电动跑车 Tesla Roadster 之后,也遇到了中年危机。他许了一个“不如在火星退休”的愿望,立马吭哧吭哧地把全身心注意力放在捣鼓火箭上来。



Elon Musk和他的火星计划


在这里,“红色跑车”和“火箭”代表着一种中年危机到来的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是“破”与“立”的交界点。

 

央视离职潮是一种“破”。张泉灵离开央视,加入紫牛基金成为合伙人。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传闻是:她当时找了团队里的90后,把B站最火的视频通通找来看了一遍。“我一边看一边崩溃,一边还要理解:视频有三层弹幕,你根本不知道后面是什么,三层弹幕密密麻麻的,一个字都看不清,还唱那样的歌。”;



难为张泉灵了


李咏回大学读博士,同时做老师;马东转投爱奇艺,担任CCO,《奇葩说》之后自立门户;郎永淳加盟创业公司,罗振宇走上自媒体之路,以内容创业者自居…....因为对于中年危机者而言,“不破不立“原则是避免自己陷入懊丧最佳自循环体系。因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至少能知道:什么是可挑战的,又有什么挑战不得。


“破与立”和年龄无关,质疑、颠覆和突破才是年轻的意义:不满足于庸常的人,即便人到60多岁,也要挑战上一辈人留下来的迂腐;而现实却是多数20多岁的人主动延续这种迂腐,比如阶级的稳固,金钱至上主义等。或许,中年危机反而是最好的机遇。

 

症状4:“逃离北上广,我要去看看诗和远方”


混迹职场,有人学会了不动声色地在朋友圈晒加班;有人学会花样写总结,把平淡无奇掰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学会在茶水间发出刻意压低音量却吐字清晰的牢骚;有人掌握在迟到前最后一分钟打卡的新技能;有人熟练地把同一个模板套进100个PPT……


他们一边职场规则中玩儿的如鱼得水,一边感慨自己本不应该属于这片被污染了的水域。张口闭口“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逃离北上广”,郑重其事地在新开的日程本上写下“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看够了吗?够远了吗?


为了远离喧嚣,有的人组建乐队、唱摇滚,穿上花衬衣、留长发;有的人卖掉房子、西藏骑行、远方流浪;有的人开一间街角咖啡店,渴望一场夕阳下的邂逅;住进一家民宿客栈,打发慵懒的下午时光;或者养猫、养狗、养多肉……问起原因,他们怅惘而陶醉地留下八个字: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好吧,把梦想和现实对立起来也是对抗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至少能让人维持表面上的波澜不惊。


症状5:“宝宝今天好开心......噢不,吓死宝宝了”


30岁是个什么鬼?不,我不接受自己已经30岁这个事实。吓死宝宝了。

 

他们也曾是被“亲”、“么么哒”裹挟的人,热衷于令这些生命力宛如白色垃圾的网络流行语重唤新生,他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吓死宝宝了”、“然并卵”,为流行文化也是为自己续命,实在是一种吊诡。



张口闭口的“吓死宝宝了”,才是真的吓死宝宝了


症状6:“永远情怀满满,永远热泪盈眶”


自从“工匠精神”这个带着古早味的字眼开始闯入大众视野,一部分人的情怀被唤醒了。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传入中国


做一名合格的兼具理想主义的情怀者,你需要对细节偏执,对产品严苛,对瑕疵零容忍——当然这一切得先说出来。不说出来,怎么掩盖力所不能及的技术缺陷呢?

 

情怀的另一个特征是强调时间。比如“寻遍了所有的XX,只为找到最完美的一个XX”,比如“一个边角料打磨了一万次”,“蛰居三年只为一把勺子”,“耗费一生只为打造一把椅子”别人问起来,你就说“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情怀”进入公众视野,并在中国落地生花


在追逐情怀这条路上,势必要被很多人不理解,没关系,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但如果白天也动不动就热泪盈眶,就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有眼睑痉挛性收缩了。




症状7:“从此你的世界里,再也不能没有我”

 

在这世上已经活了足够久,该吃的苦已经吃了,该享的福也已经有了,那么自己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类人,善“变”。2009年,联想业绩下滑,柳传志再度担任联想董事会主席,马上便是“高管降薪”、“全球裁员”等大动作。王石也曾承诺到了70岁就去戈壁种树,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他仍在64岁的这一年再度出山。

 


跨越“中年危机”的成功代言人:柳传志&王石

 

第二类人,善“熬”。晚晴大臣曾国藩,节欲莫贪,克己复礼,像日复一日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把自己吊在道德的单杠上日复一日地做引体向上”。对于智商和相貌处于平均水平的中国男人而言,曾国藩是度过中年危机的最佳样板:熬。戒多言、戒怒、戒贪,在这三个信条的支撑下,熬过三朝换代,熬过太平天国,熬过肉身腐旧,直到抵达精神不朽,造化出新境界。

 

症状8:“才到中年,竟已经无欲无求”


高晓松曾谈过他对“四十不惑”的理解:“没到四十岁的时候,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岁就想明白了,之前不懂的就能懂了。等到了四十岁后,发现‘不惑’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事都不想明白了。”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你都想看透,每件事你都想明白。甚至是这个社会、时代你都想明白。但其实你明白不了,连最爱的人坐在对面,你都不可能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太想明白,如果不能明白有些事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


“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正因如此,高晓松写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


你不慌张了——但这不并等同于抵达人生无欲则刚的最高境界。因为这只是一种最美好的假象。当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无常,同时也就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你甚至都懒得再做内心思想斗争,那干脆就这样吧。这可能是中年危机晚期的最显著症状。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到中年,突然精神出家。直到那一刻,他才发现生活的本质是一地鸡毛,他将终生无法摆脱凡事俗务。理想、血气、凌晨四点的夜晚都变得不堪一击,于是开始醒悟,走进大街小巷的素食馆,报名隐没在烟雾缭绕的小山村里的禅修课程、翻开书封上写着“身心平衡”、“接纳自己”的书,戒贪,戒嗔,戒痴,最终炼成向死而生的境地。


那么恭喜,你已经超越了中年危机的羁绊,静待老年危机的到来吧。


来源:思维补丁(ID:LostAndLoser)和GQ中国(ID:GQZHIZU)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一个上海中产眼中的楼市真相(发人深省)

这是一个全民寻找接盘侠的时代!

深圳房价开跌了!业主亏损60万准备维权,现在还买一二线房子就要亏钱!

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推荐文章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触底反弹
4 天前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触底反弹
4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智能周报|向o1模型学习
4 天前
陶博士2006  ·  241117 当前市场分析
5 天前
股盗船长  ·  3333.33
6 天前
股盗船长  ·  3333.33
6 天前
虎嗅APP  ·  龚琳娜:我为什么批评王菲
7 年前
小众消息  ·  手把手教你搜索公众号历史文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