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晨报
一网打尽新闻晨报当日重要新闻详细报道、晨报读者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起猛了!这火车头怎么只拉一节车厢? ·  昨天  
新闻晨报  ·  刚刚赵露思发文:我就是在搞“营销”! ·  2 天前  
环球时报  ·  爆火后,突遭大规模恶意攻击 ·  4 天前  
新华社  ·  他们终于见面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晨报

【神马】虹口某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为完成考核,志愿者竟去菜场找整棵卷心菜凑数

新闻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3 08:04

正文



为了让小区湿垃圾量达到相关部门的考核标准,垃圾分类志愿者竟去附近菜场、水果店找垃圾来凑数。面对整桶整桶“整齐统一”的卷心菜或者茭白壳,负责考核、巡查的一些人员也没有“发现异样”,小区垃圾分类“长期达标”。

对于找垃圾凑数的情况,负责人表示,已知悉这种现象,但该现象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原因和无奈,下阶段将加强管理。



虹口区对小区垃圾分类有考核,

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岗、湿垃圾分出量达到标准,

垃圾分类点社区志愿者(通常是保洁人员)可获每小时15元的补贴,

每天要求工作3小时;

小区骨干志愿者(通常是居委会卫生干部)可获每月300元的补贴。


晨报记者 郁文艳

  

小区湿垃圾桶里装着多棵完整的卷心菜   两大袋菜皮被堆放在绿化带里 


湿垃圾桶里总是同类垃圾


本周,晨报读者向记者反映了所住小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一个问题。该读者住在虹口区广灵一路上的友谊一村,根据他观察,小区湿垃圾桶里在某一个时期几乎都是同一类垃圾,“要么都是茭白皮,要么都是卷心菜,如果是居民扔的垃圾,怎么可能都是一类菜?据我说知,湿垃圾达到一定量,政府有补贴,居委会或相关人员就从菜场搞点垃圾来凑数,这些垃圾就藏在垃圾桶附近的绿化带里。”


前日7点刚过,记者前往友谊一村调查。小区门口不远处的树上绑着块牌子,写着“虹口区垃圾分类湿垃圾投放点(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点)。记者看到,棕色的湿垃圾桶摆在这棵树的后方,较为隐蔽,盖子盖着;3个黑色的干垃圾桶则摆在主干道旁,盖子均打开着。打开湿垃圾桶,里面几乎都是卷心菜,还有多棵完整的卷心菜,只是外面的叶子有些焦黄,此外还有不少剥下来的烂卷心菜叶。


志愿者承认找垃圾充数


昨天一早,记者再次前往该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只见湿垃圾桶盖子盖着,里面满满一桶,从上层看,全是玉米皮。在旁边的绿化带内,记者发现了3大袋垃圾,分别装着茭白皮、玉米壳等,茭白皮还比较新鲜,玉米壳已有些枯黄,应该不是新鲜剥下来的。记者正用手翻垃圾袋时,一个身穿印有“绿色账户”字样绿马甲的上海阿姨出现了。


“你是昨天来过的吧?”阿姨问。“你怎么知道?”记者问。“居委会来找过我。”阿姨答。


“这3大袋垃圾不是居民扔的吧?”对于记者的提问,这位阿姨坦率承认,“没办法,居民不分类,偶尔有分的,是和我熟悉的,扔一点湿垃圾过来,但量很少,这个投放点要装满半桶湿垃圾,不然要扣我们钱,我们也没办法,只好去附近菜场弄一点。这个玉米皮是前天弄的,茭白皮是昨天弄的。”


这位阿姨是从去年8月开始接手垃圾分类投放点志愿者工作的,“之前的志愿者家中有事忙不开,让我一起帮帮忙。‘每天要满半桶不然要扣钱’是她告诉我的,因为是她去开会的。现在是我们两个谁有空谁来做,看到垃圾桶空了,就去弄一点,没办法,你说这活脏不脏,谁愿意干?”阿姨反复说着这活的无奈。


“有没有补贴?”记者问。“有的,一个半小时大概20多块吧。”阿姨说,补贴从居委会领,两个人分。“居民也不是全都不分垃圾,一开始有的人也很有积极性,但是积分积了,兑换奖品要等很久,有的人到现在一条毛巾也没领到,时间一长,谁还有积极性?”


友谊新村有友谊一村、二村、三村,一村紧挨着二村。距离阿姨所在的垃圾投放点步行两三分钟,还有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阿姨反映,那个投放点周围居民楼多,扔垃圾的多。


阿姨所说的另一个投放点,记者前一天去过。湿垃圾桶和干垃圾桶一字排开,湿垃圾桶里面装着茭白皮、半个西瓜皮。负责这个点的老李夫妇说,分类的人有也有,但很少,“湿垃圾是我们从小区里收来的,也有从干垃圾桶里分出来的。湿垃圾桶盖子要盖上,否则垃圾全往里面扔。我们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这活脏,虽然有点报酬,但是没有人愿意干。”


有些枯黄的玉米壳也大量出现在垃圾桶内


垃圾运输车统计“工作量”


7点34分,一辆环卫作业公司的小型垃圾运输车开来,环卫作业人员下车对着湿垃圾桶拍了张照片,记者问,“为什么要拍照?”对方微微一笑,将垃圾装上车,开车走了。


记者了解到,环卫工人拍照的目的之一是统计湿垃圾数量然后上报,但是对于这些湿垃圾为何都是“统一”的卷心菜并未表示异议。


“虹口区现在有3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环卫作业收运人员每天要及时将各小区湿垃圾收运量报到相关负责人那里,相关负责人再报到我们一个微信工作群。每天有记录,月底进行考核、公布,第二个月初发放补贴。”相关人士介绍。


至于从哪个菜场找来的垃圾,阿姨语焉不详。记者前往附近最大的菜场、广灵四路上的“三角地广灵菜场”,发现门口除了一个垃圾桶空着外,其余都装有垃圾。菜摊老板均表示,菜场有专门收垃圾的,没有附近小区的人来要垃圾。


记者又在附近找寻其他菜摊。在广灵四路、广灵一路路口有一家“南汇蔬菜批发基地”,是个几十平方米的店面,店门口没有垃圾桶。“有没有附近小区的保洁来这里收垃圾?”记者问。“你问这个干什么?”老板很警觉,反复问。“你们的垃圾都扔到哪里?”记者再问。此时老板娘出来了,“不要影响我们做生意”,并叫记者离开。


居委会:别的小区也这样


记者又前往友谊新村居委会了解情况。对于记者提出的“是否知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从外面找来湿垃圾凑数”的问题,居委会何主任表示,这个情况她不知道,会了解一下。此后,一名居委会工作人员急匆匆进来,抛下一句话,“这种情况别的小区也有的,很多的。”又急匆匆出去了。事后,记者了解到,这名工作人员正是负责小区垃圾分类的居委会卫生干部。


“我们小区从去年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居委会给居民发放了绿色账户积分卡,也做过垃圾分类宣传,但没有人分的,难做。”何主任表示。


[考核要求]


湿垃圾量达标,才可获足额补贴


虹口区绿色账户管理考核办法显示,考核对象包括各街道及居委、社区点位志愿者。志愿者职责的考核包括:规定时间是否在点位上,并进行湿垃圾分类的扫码;保证点位湿垃圾的有效成分达到100%;完成每月湿垃圾收运量等。考核形式采取明查和暗访,委托第三方专业考核单位。


考核办法里还有虹口各街道湿垃圾指标量。对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考虑到实际情况,指标一开始较低,第二年逐步提高。比如,对2016年开始垃圾分类的小区,当年的指标是每600户要求分出一桶湿垃圾,并且允许逐步达标,如一开始要完成60%的核准量,然后提高到80%,最后达到100%;对2015年开始垃圾分类的小区,指标要求每300户分出一桶湿垃圾。到了2017年,2015年和2016年开始分类的小区指标统一提高到要求每280户分出一桶湿垃圾,2017年开始实行分类的指标为每600户分出一桶湿垃圾。对于这个指标,一名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认真开展分类,并不高。


履行职责、完成指标也的确有补贴。社区点位志愿者(比如上文提到的友谊新村的那位阿姨)每小时补贴15元,要求每天工作3小时。社区骨干志愿者(通常是居委会卫生干部)每月补贴300元。补贴先由区通过第三方机构发放到街道,再由街道发放到居委会,再到点位志愿者。


根据管理办法,湿垃圾未达到考核量的多少比例,即扣除相应比例的补贴,目前为止2个街道被扣过。但相关人士强调:“我们原则上不扣点位志愿者的钱,他们也很辛苦。其实,我们也怕真的扣钱了,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就找不到人来干。”


[相关部门]


已了解此现象,将有针对性措施


对于小区湿垃圾不足去菜场找垃圾凑数的现象,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了解到了类似现象,下阶段将加强管理。


这名负责人表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也折射出垃圾分类在目前这个阶段的无奈、困境。首先,有的小区受到居民整体素质、宣传力度、管理措施的执行、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居民分类积极性不高,湿垃圾分不出来,量不达标。因此某些点位志愿者为完成考核,去找垃圾。但这名负责人再次强调,虹口目前的考核指标并不高,若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完全可以达标。


其次,该现象存在了一段时间,没有切实通过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的有利执行来遏制,是因为担心处罚之后找不到人来干。记者也了解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的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区垃圾分类的效果。比如,有的区对菜场分出一桶湿垃圾补贴10元,而有的区只有3元;有的区专门招聘了人员,支付工资、缴纳社保,从事对居民垃圾的二次分拣、宣传引导、垃圾箱房保洁等。这些都取决于各区的财力人力物力,以及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这名负责人表示,随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逐步提高,以及周边菜场、商户管理措施的执行,相信这一现象会得到遏制,“大型菜场湿垃圾有补贴,就不会把垃圾给出去;水果店等商户的垃圾将定时上门收运,也有相应管理办法。这样,湿垃圾也不会流出去了。从外面拿不到足够的湿垃圾,会倒逼小区做好居民垃圾分类。”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 |  吴繁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