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评论员观察】绿色生活应成为时代名片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14 20: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消费者个体具有更为理性的消费行为、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更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具有协同一致的环保意识

打开手机客户端,叫份外卖,或许是你我再平常不过的就餐选择。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饱食之后的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以及餐余垃圾,会给环境造成多大压力。据统计,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约有4千万个,全国每天因外卖产生的餐饮残余多达上千吨。 有人将这些外卖垃圾称之为“生态浩劫”,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反映出科学管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卖餐盒、快递包装带来的生态压力,不经意间折射出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一整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人要出门才能购物,要面对面才能完成交易;现在,只要在手机屏幕上点一点,不需要言语沟通就能送货上门。当购物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当“选什么”成为新的消费焦虑,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生活”,已经在呼唤一种与之匹配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消费者个体具有更为理性的消费行为、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更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具有协同一致的环保意识,带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观和生活观


举例而言,治理各种外卖、快递垃圾,不但要建章立制,严加监管,也需要从源头上理顺片面的“成本核算”逻辑。比如一些商家认为,安全、可降解的包装成本更高,会压缩盈利空间,甚至损失客流,因此选择降低成本,放弃生产、流通过程中必要的环保投入。殊不知,海量不可降解材料中的有害成分,极有可能以某种形式流回我们的食物链,让全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无论是推动产业合作,尽快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可降解产品,还是加强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理应成为这个注重餐饮健康年代的“标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指出,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让绿色生活成为我们时代的环保名片,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选择玻璃罐保存食物,等等。 人人于这些细微处尽一分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迎接绿色生活时代,需要从生活点滴开始建构



从更深层次来看,如果说绿色生活方式体现着对生态环境的友好,那么,它也必然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日前,一张外卖小哥冲进暴雨里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也让人思考移动互联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如何安放。从快递员到网络客服,他们不应仅仅被视为物品配送中的一个环节,而是有着自己体感温度的真实个体。正是在每天数亿次信息传送、数百万次物品配送的过程中,他们和商家、平台、消费者一起,重构了互联网语境下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简单的一声“不好意思,给您送晚了”,一句“没关系,受累了”,释放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存与善意,也我们看到了这种交流背后的文明提升,以及它为绿色生活方式积累的和谐因子。


今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个体的参与和反馈,也将赋予这种生活方式以新的意义。 将适度消费、低碳发展、与人为善等理念当做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名片,进而为我们的后代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