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再过3个月,你的‘奋斗史’就满20年了吧?可以啊你!”
“你不说我都给忘了,不过,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倔’!”杨涛丞向时任钦州风门岭三期的副经理黄锡贤摆了摆手,笑了笑:“看着之前计划的蓝图在我手上慢慢实现,挺有成就感的。”跑现场、学本领、带头干……近20个春夏秋冬的笃行实干,无数个日夜的奋笔疾书,坚持不懈的言传身教,让一个“倔”字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劲头”画上了等号,贯穿了杨涛丞整个职业生涯。
2004年,刚毕业的杨涛丞就明确了青春梦想,来到了广西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合山电厂,从一名技术员作为起点,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一线的苦和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让这个刚毕业的大男孩手足无措。作为当时起重班的一员,编织钢丝绳头是每天必行的一个工作,但当时的人才培养条件十分有限,基本上都是师傅做什么工作,徒弟便跟着去学,久而久之便会感到枯燥。杨涛丞凭着那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为自己罗列了一份学习计划,白天跟随师傅们工作,晚上返回宿舍作总结与翻阅资料,单单一本名为《起重工》的书籍,他就翻阅了不下30遍。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类起重机的安拆方案、大型机械的布置要点、施工工序和改进要点等等。
“现在我还年轻,如果我现在不努力,那就真的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工作不负责!”杨涛丞时刻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从2004年到2019年,杨涛丞从一名技术员,到广西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设备物资部副主任,15年光阴,见证了他的成长。
“从马山苏仅项目到钦州风门岭三期项目,来来回回6座陆上山地风电场的施工管理经历,成为了我最为宝贵的回忆。”时任钦州风门岭三期项目负责人杨涛丞感叹道。
他每天带领吊装团队6点钟出发,6点半到山上,天还没有亮就开站班会,那会只是负责吊装一个工作面,他得以潜心研究和改进吊装方案,每个工序都能事事巨细,小到塔筒连接螺栓的拧紧,大到起重设备的站位。记得在马山杨圩风电项目时,当时风机风轮安装还是整体吊装,这对风速要求很严格,风速6m/s以上就不能吊装。每次吊装风轮他带领大家就像打仗一样伏击在阵地等待冲锋,抓住风小的窗口期进行吊装,只要有30分钟即可完成吊装。
每天到山上就是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等风小的时刻,但12月大明山的风不是一般小,大风有一次一直吹了半个多月,才有机会吊装,每天回到宿舍打开微信时,都能在微信记录软件里看到步数30000+的痕迹。在他的带领下,从刚开始5天完成一台风机,到3天能完成一台,他只需要经历5台风机的磨合。并最终按业主的进度要求,完成了这个华电集团在广西建设的第一个风电项目。
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杨涛丞深知其重要之处,从第一个风电项目开始进行就注重科技创新,成立QC小组,鼓励大家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华电马山苏仅项目的成功很大的程度归根于良好的道路运输。
吊装的工期安排在5月开始,雨季在同行眼里是个能避就避的季节,他通过事先谋划,在关键道路路段增设了片石基层,泥结石路面减少泥土的比例,雨停后半天即可运输大件,使得苏仅项目在2020年国庆节那天顺利完成吊装任务,成功避开了 “抢装潮”。这项创新思路为项目节省了近300万的吊装成本。在华电集团当年38个保电价的项目中第一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目标,为公司在最终的结算赢得了277万的发电效益奖。
通过6个项目的潜心研究,他总结了这6个陆上山地风电吊装机械优缺点和同行在机械选型遇到的问题,利用自身所学和数据的积累,提炼出了一套关于陆上山地风电机械选型的方法,成果将在2024年的国内重点刊物中发表。QC成果还解决了山地边坡复绿和风机基础二次灌浆等问题,为新能源项目施工集约化开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