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世相
每天最后一分钟,提供有物质基础的都市生活价值观。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51好读  ›  专栏  ›  新世相

2025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红楼梦?

新世相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19 22:00

正文



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红楼梦。

不光是因为这部书,还因为我最近去看了一部戏剧,叫做《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它以贾环的视角,重新讲述了红楼梦的故事。

类似的戏剧还有二十一部,它们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集中上演,你可以随机选择一部观看,又或者只是逛逛,也能感受到一种“热闹”。


不是那种吵闹的热闹,而是许多个时代许多部红楼在同时上演的那种热闹,是那种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的那种热闹。

也是一种专属于春节的热闹。

红楼本身在人们印象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团聚和家族感,与这次专门为春节而设置的布景相互呼应,成了过年可去的选择之一。

说回贾环,它始终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他是个大配角。他是贾宝玉的弟弟,是妾室赵姨娘所生,出身低微,长相猥琐,贾母不喜他,他爹也烦他。连贾府里的丫鬟都瞧不上他。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以他为主角去讲述时,依然能够演出一个不亚于贾宝玉的故事。

这是2025年给我的第一个安慰:

我或许是一个不那么优秀的配角,但我的故事也依旧值得展开。




年轻的时候,是很难接受自己是贾环的。

每个人看《红楼梦》时,会纠结的问题永远是自己更像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林黛玉有才华,被贾母偏爱,在贾府里有特权,看谁不爽就开怼,被人叫做“林怼怼”。

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在一档喜剧节目中,模仿林黛玉怼渣男,怼领导,整顿酒桌文化,拿着加特林炮轰所有不健康现象时,让很多人大呼“解气”。

在评论区,大家都羡慕林黛玉的“不内耗”。

我们总是很容易代入强者——她们更勇敢,面对不公平的对待,会直接开怼。


在几天前那个关于“真实的自己”的征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勇敢表达真实自我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属于年轻人的一面。

@grace郭 上班的地方是一个家族企业,随着任人唯亲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司的很多规定也开始变得对普通员工愈发不友好,成了老板亲戚们实现私欲的地方。

直到一次大会上,这样的事情再次上演,本来以为是走流程的询问,到了她这里,她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地说了“不同意”。

相比于结果而言,站出来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还有@萌萌 听说要自己掏钱团建,还要占用休息日时间,果断选择了拒绝,哪怕其他同事都会在私下说她不合群。

@faith 在结婚前确认流程的时候,看到许多工作都要新娘独自完成,她找到新郎和新郎的家人,说“婚姻是一场双方的旅途,要么一起参加,要不都不参加。”

最终新郎承担起了他的那份责任,与新娘一起完成了复杂的交接仪式。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就像一位读者@阿白 留言的那句一样:

“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像打了场胜仗。”

这才是年轻人嘛,拥有着不屈服的力量与勇气。我们常常这样想。


看看大多数人提起红楼梦时,喜欢代入的角色就知道了。

是代入薛宝钗,一个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做事妥帖的强人。

是代入贾探春,虽然庶出出身但却极有才干。秉持的信念是“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总之,我们喜欢用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来自比,想着成就点什么。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强者,而我们幻想成为强者。



但强者并不是生活的主题。

成长也推着我们一次次面对自己的“贾环时刻”。

我记得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贾环”时,是面对我的表妹。她比我小四岁,留着长长的头发,笑起来,有个大大的酒窝。

因为舅舅家住在大城市,比我家有钱,表妹每一次回老家的衣服,都非常华丽——大大的蓬蓬裙、干净的白袜子和皮凉鞋。

她像一个公主一样,安静地站在客厅里,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和喜欢。

因为表妹,我对“美女”的理解就是“安静”。美女是不爱说话的,顶多只是淡淡地笑笑。

只有我们这些围在美女身边的“贾环们”话才多,因为知道自己长得不行,内心自卑,只能通过表达来获取关注。

当“贾环”的感觉太难受了,后来,为了避免体会它,我努力寻找自己的特长——那就是写作。

可是这样的叙事也没有维持太久,上大学时我进了一个社团,认识了一位朋友。在指导老师眼里,她比我更有才华,更会写。

老师还常常拿我们两个的作文做对比,当然了,是为了对比出她的好。

我再次感觉自己落入了贾环的处境里。

慢慢的我发现,摆脱“贾环”的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这部戏是王潮歌导演写的,她塑造了两个贾环。一个是现代的“贾环”——大明星身边的一个小助理;一个又是古代的贾环,被嫡子哥哥遮蔽的庶子贾环。


看这部剧时,我一次次地把自己投射到两个贾环身上。

我发现自己,我既是那个被明星呼来喝去的小助理,又是那个不被父母偏爱的庶子。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无比期待着那个结局,我太需要一个答案了。

告诉我,贾环们该怎么办。

而当这部剧迎来结尾时,画外音适时地响起:谢幕吧,再见吧,你们这些贾环们。

然后剧场陷入长久的沉默。

在被迫离场和谢幕的过程中,我隐约感觉到,或许和心中的那个贾环告别,真的就是唯一的办法了。



真正补全了我心中那份安慰的,是关于导演的一段采访。

导演说:

“那个镜头前的我侃侃而谈,语言犀利准确,但是你看得见我的背后吗?那里有一次一次的失败所带来的绝望的覆灭感。”

“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丑陋无比,我根本无法跟自己自洽,我那个时候觉得我不是贾环,还能是谁啊?”


在这种极度坦诚的另一面,却又是她努力在创造出的一种“幻境”。

比如我看的另一部剧在一个大圆环剧场,演员在上方,观众站在下方的圆环里。

观众站立观剧,可以自由移动。当你追随演员的情绪和动作行走时,真的能体验到和角色同呼同吸,喜他所喜,悲他所悲的感觉。

这场戏,观众要经历三次转场,它的舞美搭得也像实景,演员离观众又很近,有时真实到让人恍惚:是不是画里的人走出来了?

可眼前若隐若现的幕布又提醒你,这不是真的。

这个设计真对应了《红楼梦》书中原句“假作真时真亦假”

导演对此的解释是,希望每个人在离开这里的时候,依然被这样的氛围缠绕,因为它是一次逃离,是你对现实世界和自我内心的一次逃离。


想要逃离,但逃离后仍想回来,这就是属于年轻人的自洽。

我们总是在说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论如何。

但真实是一种消耗品,我们需要偶尔的逃离和打气,来重新积攒面对的勇气。

在我们这次征集里,有个留言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女孩@张qianqian 说:

“在这个充分内卷的社会里,或许我们需要一些得过且过的‘及格主义’来拨乱反正。”

是啊,及格也是可以的,做配角也是可以的,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刻是“贾环”,也没什么的。

这是我在这座戏剧幻城中游荡了一阵后,最深刻的感受。每一部剧都似乎在投射着红楼梦的某个人物和视角的碎片,但当它们拼凑到一起时,却让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当人物谢幕,我心中的某些包袱也随之短暂卸下。

真的,那些年轻的力量,那些真实的力量,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都是“接受的力量”。

我们必须于现实之前认可自己,接受自己,支持自己,才可能获得想要的一切。也必须及时地丢掉贾环,忘记贾环,才可能重新看到贾环。

无论刚刚过去的是怎样的一年,走到此刻的我们,仍能年轻地重新开始。

因为任何一个角色的故事,都值得细细展开。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能在《红楼梦》里一遍遍读懂自己。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也在通过打破常规的戏剧艺术形式,来重新挖掘《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以及它对当下的启示。在这里,观众既可以欣赏园林风景、现代装置,又可以欣赏戏剧。


在下面这部关于 王潮歌导演 的采访短片中,你或许能窥见多一点这座戏剧幻城的“私心”,关于它想要传递出的某种安慰和思考,以及那些在深刻之外的,纯粹的美是如何达成的。


这21部戏剧,是对《红楼梦》重新解读,也是她完成个性表达的勇敢之作。离北京只有50公里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让你欣赏戏剧艺术,品味中式美学,完成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与此同时,幻城项目组也准备了 10 张双日门票,希望你能亲自去到现场感受红楼氛围,过一个青春中国年。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关于红楼梦的故事,这份礼物将会送给 48 小时内点赞最高的 10 位读者

在这里,让我们看见艺术,看见美,看见真实的自己。




撰稿:甄珍
责编:许无

  晚祷时刻  


《红楼梦》第一回的一首诗中说: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可非补天之材者众多,

枉入红尘又有何不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红楼梦,
 但我们始终面对的是同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