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的常识
更专业的管理知识分享平台,让知识触手可及,让工作与学习更高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樱桃大房子  ·  只能靠借钱活下去了! ·  2 天前  
楼市大嘴巴  ·  用黄金0.618,给出不将就的别墅答案 ·  3 天前  
楼市大嘴巴  ·  用黄金0.618,给出不将就的别墅答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的常识

最无用的职场建议,是这6条

管理的常识  · 公众号  ·  · 2021-03-27 20:57

正文

今天这篇文章想唱反调,结合朋友、同事们以及自己过去十年的工作经历,来谈谈那些最无用的职场建议。


有时候不加分析思考全盘接受的金科玉律,其实是绵里藏针,终究会扎到自己。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静思

来源:猎聘(ID: liepinwang)



01


要学会做人/有眼色/搞好关系

别得罪人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家长、老同事、领导嘴里听过这条建议,它几乎是职场第一铁律,尤其是在咱们礼仪之邦。


这句话其实没毛病,一个温良恭顺“会做人”的成年人,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上,都挺讨喜。但问题是,这句话少了一个要素:KPI。


职场首要任务不是讨喜,而是完成KPI;大多数人升职加薪,靠得不是有眼色、搞关系,还是要靠KPI。


能和同事搞好关系、不得罪任何人的职场“老好人”未必有春天。这个道理在几个月前大火的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里做了最好的演绎。


新垣结衣饰演的30岁OL深海晶就是完美的职场老好人。明明是销售助理一枚,却身兼秘书的活儿,要替老板冲咖啡、挂衣服,因为老板还没找到新秘书;明明是同事得罪了甲方,跑去收拾烂摊子、给人下跪的也是她:


在上一家公司也深受欢迎的她被叫去聚会,但真相是,大家需要她做佣工:


好心地付出、帮忙、一直把微笑挂在脸上希望和所有人维持好关系的深海晶“收服人心”了么?


完全没有!


她好心帮同事干了活,同事却示意她“靠脸”;替同事给甲方道歉下跪,被帮忙的同事却嫌弃她没有尊严;替同事搞定残局,反被甲方性骚扰:


同事连当面道歉的诚意和勇气都没有,只留下了一张写着sorry的便利贴。这么拼命、这么委屈的她从老板那里得到的也不是升职加薪,而是一条又一条的“催命”和责怪的短信。


和很多只搞关系、无视KPI的老好人不同,深海晶这位老好人是实实在在做事情的,她用巨大的包容成全着同事和老板,可好处没她的份。


这种惨败的结局不是只在屏幕中,早在2012年,康奈尔大学就曾做过一项性格和工资关系之间的研究,结果发现宜人性与收入呈负相关


具体来说:难搞先生比老好人先生每年要多挣18%的收入,即9772美元;难搞女士比老好人女士每年多挣5%的收入,即1828美元。


我们总以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真的好,可职场人间百态,怎么可能只用一种姿态去对待所有人?


不得罪人不代表这个人就是善良的、情商高,他也可能是没有原则的;“难搞”的人也不代表他们不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只是更明白职场中利益的优先级要靠前。


无论是从公司还是个人角度来看,这种考量没毛病。


喜剧演员李诞说的有道理:我们“自私”的活着但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02


“刚开始工作不要为了钱”


前段时间,#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重要吗?# 这个话题上了热搜。投票结果显示,将近7成的人认为第一份工作薪水很重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告诉我们第一份薪水不重要的人,大概都在用爱工作吧。


第几份工作的薪水都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支付的数字本身也能说明很多东西。


首先,薪资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


刚步入社会,月薪就是我们的定价,这里面包含了对学历、经历、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估值。根据《2019应届生求职趋势报告》的统计显示,硕博学历的薪资要比专科生高出一倍。寒窗苦读十几载的价值体现之一就是在薪资上。


其次,薪资是公司、行业繁荣与衰败的一种指向标。


你所从事的行业平均薪资比其他行业都高;你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有薪资涨幅;或者你所在的团队今年没发年终奖……薪资绝非只影响我们的生活,它还是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团队繁荣或衰败的风向标。


最后,薪资能帮你了解职场这个江湖里的人情百态。


为什么有些员工看上去不怎么干活,可薪水拿得也不低?

为什么“老黄牛”员工天天加班涨薪的时候也没轮到他?

为什么我们公司的平均薪资比同行低20%?

为什么我们同批入职,他学历不如我薪资却比我高?


薪资不仅是一串数字,它背后反映出的一系列渊源、故事、背景等,这些更加生动的内核才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职场人的内因。


用爱发电的工作因为贬损的是个人价值,长久不了。



03


年轻人就是要舍得吃苦/吃亏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这一点上,年轻人尤其无辜,我们招谁惹谁了?非得动辄吃苦、吃亏?


我的学生时代,最出名的学霸是那个考上哈佛的女孩刘亦婷。


在二十年前出国留学还是稀罕事儿的年代,成都外国语学校毕业的她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她父母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那个时代的育儿圣经,爹妈们人手一册。


我爹妈看完后,对成绩平平的我得出的结论是,你还是吃苦太少了。你看人家的父母为了锻炼她的意志力,让自己的女儿手握冰块十分钟,双手失去知觉变成紫红色才行。我们没指望你考上哈佛,可你想上好大学也得吃这样的苦才有希望。来,手伸进去吧。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年被哈佛录取的她居然连SAT都没考(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没有参加高考)、而其中给她写推荐信的一位大牛是前美国司法部总检查长助理拉瑞,刘亦婷在参加美国夏令营时就住在他家,就连刘亦婷的面试官都是拉瑞钦定安排的。


说这些不是为了否定刘亦婷的优秀和为成绩所吃的苦,但如果这些事实如果能写在书中,可能当时会少一些握冰吃苦的孩子吧。


“同事沾你点光不要计较”

“老板有情绪说你两句别在意”

“同事给你使点绊子别太过分忍忍就过去了”……


不知道这些苦和亏带来的财富在哪里?是下次他们“欺负”我们时会手下留情一些么?对吃苦/吃亏的反思勉强算是一种不得已的收获吧,但多少人会去做、且能提炼出“财富”来呢?


所以,面对苦和亏,我们正常的逻辑不应该强行找“财富”,而是思考:


第一,有没有不吃苦/亏也能受益的方法?


第二,如果不可避免要吃苦/吃亏,能不能少一点?至少努力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04


“要掌握一套终身受益的技术”


过去电焊、开车、珠算都是被视为铁饭碗的技能,谁能想到现在算盘已经从我们的世界消失了、uber司机满世界都是。


过去半导体工程师、记者、纺织工、小商品制作商等这些职场人都被视为有一技傍身的人,而现在这些行业从业者都在大幅萎缩。


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技术发展太猛烈,我们望尘莫及。


美国Institute for the Future(IFTF,未来研究所)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30年近85%的工作是现在所没有的。现在,如果还有谁告诉你“去学xxx手艺吧,至少它不会过时,能让你活下去”,他不是真的不懂就是和你有仇。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终身受益的技术,像沟通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这些软技能会比当下最夯的技能更靠谱。



05


“这工作不难,随便做做就行”


当年我在一家港企做实习生时,领到的第一项工作是整理通讯录,三百多名商户最新的联系方式、地址都要全部核对、更新一遍。


带我的那位老大姐说了一句话“这活儿不难,你随便做做就能完成。”


我理了一下,确实不难,很多商户的信息都是齐全的,我只需要联系信息不齐全的商户把空缺的补全就好。一上午就搞定了。


可过了几天,运营部和设计部的同事需要用这份联络方式时出了问题,他们打了几家电话,发现号码要么有误、要么联络人不对,严重影响了这两个部门的工作。


这件事被我部门领导林总知道后狠批了我一顿。他说:


“你以为打几个空缺的电话就把这份工作完成了么?我告诉你,你应该跑到商场里去和联络表上所有的商户核对一遍他们的信息,确保每一个号码、地址、商铺号都是正确的才行。不要觉得是实习生就‘自轻自贱’自己的工作,你领钱就要办好事。”


林总说的这段话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他让我明白了两件事:


第一,别人轻松随便做好的事你未必能轻松做好;

第二,这世上“随便做做就行”的工作几乎没有。


没有多少工作是为了让职场人轻松完成而设定的,这不符合多数企业盈利的模式。


而且,对个人而言,“随便”的工作态度养成后,最终断送的是自己的前途。



06


“顶级公司CXO给你的成功建议”


几年前,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做过26张关于时间管理的ppt,“时间在于优先”“不要多任务、要保持专注”……


总之,都是一些挑不出毛病的真理句式在网上疯传,然后说靠着这些方法,他让自己的员工效率提高了10倍。


后来发现,这些ppt根本不是扎克伯格做的,而是出自名叫Étienne Garbugli的小企业家。


这个乌龙怎么弄出来的,我没去深究,但下次再看到那些头衔光鲜还爱给人提意见的大佬们,我们要三思:


这些挂在xx财富榜上的大佬们,随便拎出来以为时薪都要五位数起,真有时间给咱广大年轻人提成功建议么?况且,就算他们真提了,这种忽略个体差异和机遇的建议能信么?


成功者所处的历史条件我们复制不了、成功者所具备的天赋我们天生没有。


成功的结果无法复制,充其量复制一下成功的过程吧。最终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用时间换经验、赚技能、等机遇。


大佬们没有告诉我们的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而成功故事,用来适当打打鸡血就好。


其实,任何建议有用与否都要经过自己的鉴别。对待“建议”本身持有的态度应该是:少数,值得一试,更多的话,听听就好,别当作人生指南。


作者:静思,专栏作者,坐标美国,本文系猎聘(ID: liepinwang)原创,转载授权、版权合作、读者投稿事宜请添加微信:liepinxxv



最有用的职场建议

是哪几条

@管理的常识官方视频号上线啦!

更多管理职场新知
 在小姐姐短视频里见~


延伸阅读


推荐语:麦肯锡官方推荐,畅销10年的经典培训教材,与《金字塔原理》并称为麦肯锡两大法宝。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教授、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张海濛联合推荐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 拉姆查兰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市场营销 | 领导力

职场沟通| 时间管理 | 情绪管理 学习方法 自我修炼

人力资源 | 华为 | 女性领导力 书单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