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在改善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解决看病贵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5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逐年增加
,
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
5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10%,是医改启动前2008年的4.1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连续下降,个人负担逐年减轻,2012年为34.34%,2013年为33.88%,2014年为31.99%,2015年为29.27%,2016年初步估算为28.93%。目前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民健康覆盖目标,即中低收入国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不超过30%。
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2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2016年,我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12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25元;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50元。
大病保险从无到有,夯实了基本医保制度网底。2012年,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实现全覆盖。2016年,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救助对象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逐步拓展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
世界银行曾发布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2012年为5.3%,2013年为5.4%,2014年为5.5%,2015年为6%。
“新一轮医改是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探索,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