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人民日报》上半年最关注的十个文娱话题,趋势在这里了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27 23: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传媒内参导 《人民日报》2017上半年评论的10个热门文娱话题中,既有《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电影“泛娱乐”误区等政策、思想层面的探讨,也有明星演技、电影人才缺口等具体问题的追踪,有褒有贬,都落脚于话题的行业意义和问题的解决措施。


  • 匠心精神

话题:匠人就得有匠心



如今有种现象:言必称匠心,实则有泛化之嫌,更有甚者,借机炒作赚快钱。如若泛滥成灾,工匠精神与传统手艺都将处在尴尬甚至被摧毁的边缘。

不是说非遗热门了不好,而是要辩证地看:冷门变热门,挺好,有了关注度才有市场,有了市场才有生命力;升温莫高温,冷静,不要心烦意乱、不要着急上火、不要神不守舍,越是热门时越要心平气静。毕竟,工匠精神的内涵不限于技艺,没有一流的心性,哪来一流的技术?

  • 明星演技

话题:明星别做“表情包”


某国产古装电视剧最近惹得观众哗然,片中主演大量使用抠图和替身,不少镜头破绽百出,诸如雨中打斗头发却一点儿没湿之类的穿帮镜头不胜枚举。有网友笑称:该剧开创了新的电视剧拍摄模式——开口有配音、拍戏各种替、不用实景拍、后期全包圆。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的一句经典名言。所谓“小演员”不仅仅是指演不了大角色,更是指做人做事的格局太小。前者是能力,可以通过累积经验来提升;后者是胸襟,只能通过改变心态来培养。

而改变心态的第一步就是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用高远的志向激励自己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否则,身为一名演员,却沦为“表情包”,难道不可悲吗?

  • 内容创作

话题:文化的根系是内容创作


舍本逐末,酿出种种行业怪相:资本为了变现,就要数据,收视率造假、票房造假、游戏行业刷流量等已成行业陈疾。勤勤恳恳做内容的人,回报远比不上玩资本、玩概念、玩并购的人,内容人才缺乏获得感乃至大量流失。长此以往,只会让文化大厦犹如筑于流沙之上,随时可能崩塌毁坏。

发展文化,要心中有根。这个根,就是内容创作本身。

  • 历史正剧

话题一:历史正剧能否迎来春天


与那些充斥着稗史逸闻、怪力乱神的影视剧相比,历史正剧的主题更恢弘大气,基调更严肃认真,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正剧虽然要求正,但并不是板。枯燥简单地诠释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的历史,脸谱化地刻画历史人物,等于是在自我抬高观赏的门槛。如果能在题材的挖掘上更加深入,拍摄的角度上更加新颖,情感的表达上更能引起共鸣,相信定不会缺少观众。

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关注既往的大历史。人们对优质影视作品的期待、对正能量内容的诉求空前强烈,这正为历史正剧的复苏提供了契机。抓住机会,沉下心来,打磨精品,就能真正迎来历史正剧的春天,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

话题二:历史正剧折射“复兴期待”


历史正剧的回归说明,历史本身的魅力、文化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价值的力量,同样会在商业的角逐中胜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中国历史剧繁荣发展最可靠的基石。

历史正剧的这次潮流有两大背景,一是传统文化热潮,二是随着今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整个社会渐渐生发出的“复兴期待”。于成龙和海瑞的反腐肃贪、整顿吏治,秦国崛起,虽不能跟今天社会一一“对号入座”,但毫无疑问暗合时代的焦点,是历史在今天的回响,是今天同历史的对话。

  • 《电影产业促进法》

话题:绘制中国电影“关键帧”


《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是一个划时代事件。法律让全行业和相关领域有了一把刻度相对明晰的尺子,电影的政府管理者、电影企业运营者、电影行业从业者,都能够有共同的法律依据,最大限度地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易和竞争。

市场之手、权力之手应全面归位,各显其能。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简单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代而是几代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宽容度,创作者需要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尤其要警惕资本对文化创作的操控。

  • 电影人才

话题:不是人人都能当导演


中国电影的人才危机的确不是伪命题。一个最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的现象是:往往一部电影刚取得成功,这个剧组的各个工种负责人就相继成立自己的公司,无论演员、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还是美术师,无一例外都干起了导演。于是乎,新晋导演越来越多,新的影片越来越多,而专业技术工种的人才却越来越少,行业的专业化也成了问题。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场人才危机,并不过分。

为什么这么缺人?这与十几年前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直接关系。“人才成长速度赶不上产业发展速度。”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

“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没有专业性,我们不是由专业人士培养专业的人才,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虽然多,但却不能很快派上用场,需要经过下一轮的实践重新训练才能成才。”尹鸿还强调,当前国内电影行业最缺少的仍然是技术工种。

  • 电视剧出海

话题:中国电视剧打造“华流”黄金期


中国电视剧国外字幕翻译组的出现、一批优质电视剧的扬帆出海、国剧品牌的构建……在国内影视剧市场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中国电视剧“出海”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虽在不同地区影响力各异,但已形成一股涌动的国剧“华流”。

搭建平台、传播特色内容、参与海外投资和合作……中国电视剧加快国际化进程。不过,业内和专家也指出,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量和影响力与美韩等国家相比,所占份额尚小,还未形成名牌效应。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电视剧海外销售一般售价不高,有时整部剧的价格只相当于国内一集的售价。

  • 电影泛娱乐

话题:电影:不要每道菜都浇上辣椒油


不顾电影本身的形态和风格需要,生硬添加娱乐调料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创作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泛娱乐”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存在于一般的类型电影中,甚至出现在许多似乎很严肃、很高大上、很正能量的电影创作中。影片中的这些“泛娱乐”调料,脱离人物塑造和情境真实,成为一种炫耀和浮夸的展示。

就像不是任何一道菜都要浇上辣椒油一样,也不是任何电影题材、类型都要加上这些动作、情色、奇观调料。只有最拙劣的厨师,才会在每一道菜上都浇上红彤彤的辣椒油,来掩饰自己厨艺的不足不精,电影创作同样如此。

  • 内地香港合拍电影

话题:内地携手香港,华语电影更“靓”


2017 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喜欢你》等两地合拍片陆续上映。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培养电影人才、拓展电影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内地更大的市场的确提供了更大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投资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予了实现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而用商业化、类型化、工业化的手法和叙事节奏来讲好一个正能量的故事,恰恰是香港导演真正了解和融入内地文化后所擅长的。

任何一个文化土壤中的文化产品都会带有特殊的文化个性,但这种个性需要经得起更大范围的检验。在面对广阔的内地市场时,周星驰、徐克、吴宇森、陈可辛等香港导演,都保持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 公安题材影视剧

话题: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瓶颈怎么破


不论是《湄公河大案》,还是《卧底归来》,都让观众看到了“酷炫”、高学历、年轻化的新警察队伍,手持高端装备、面对高科技和新犯罪手段,身处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这都与之前的“片儿警”式的形象和套路式情节完全不同,专家们一致认为,若仍旧以老眼光、老传统来“想象”,那只会与时代脱节,观众肯定不买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