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药地理
作为一个以“权威、科学、严谨、全面”为特色的医药信息服务专业平台,医药地理致力于为国家政府机构和医药行业企业提供最权威的决策参考依据,以及最快速、准确的业界动态和行业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药地理

【评论】廉价药暴涨是否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

医药地理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8-10 21: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央广中国之声频率报道:半年前几毛钱一支的红霉素眼膏,如今在山东济南涨到了四块六;以往六毛钱一瓶的谷维素片涨到了八块五;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从一年前的5元一支涨到现在的110元,暴涨20多倍。不仅价格暴涨,很多廉价救命药还出现了一药难求的“药荒”。

药品价格波动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那么多廉价药在短时间内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不正常了。很多廉价药长期得到市场认可,不仅是家庭常备药,也是国家的基本药物。这些药物关系社会民生,关乎广大患者的“安全感”,出现异样波动,就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廉价药暴涨是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笔者认为不完全是。有媒体提到,当企业生产廉价药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升,甚至逼近售价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造成供应短缺,从而助推廉价药价格飙升。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成本上升,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涨价而不是停产。这种涨价是有合理区间的,而眼下,原材料、人工、物流这些要素并不存在成倍暴涨的理由。

在央广的报道中,也有医药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廉价药价格上涨不排除有部分药企通过垄断地位抬高药品价格,比如某一种药,全国只有两个厂家生产,他们联合起来垄断市场,给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来涨价。笔者认为,医药公司代表将矛头指向厂家,他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如果是在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只要有利可图,哪怕利润很微薄,也一定会有厂家愿意生产,更何况是市场需求极大的特效药,怎么可能出现全国只有两个厂家生产的局面?

事实上,真正的垄断可能恰恰发生在医药公司所在的流通环节上。除了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层层加价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廉价药被经销商、医生、药店层层堵截,根本到不了患者手里。市场上明明有需求,但药店就是不卖,这样的话,厂家也就没有了生产的必要。

不管垄断发生在哪个环节,它既然发生了,那么政府就不能坐视不管,这也是反垄断法所要求的。医药领域的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深,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信息普通民众无法获得。所以,卫计部门应该主动联合执法部门,对所涉药品的价格暴涨现象进行反垄断调查,找出真正原因,斩断背后的垄断之手。

就在7月20日,2017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指出,要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基本药物优质优惠、公平可及。此外,日前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出面与制药公司谈判,将36种药品以大幅降价的方式纳入医保目录,为很多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血友病患者带来实惠。然而也有一些媒体对此表达了审慎的乐观态度,因为谈判成功后的低价药是否能够突破各种干扰,真正到达患者手里,还是要留一个问号的。由此可见,降低药品价格,国家是下了很大力气的,但如果廉价药继续一药难求,将会带来信任危机,也会给民众带来不安全感。阻止廉价药暴涨,政府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

来源:每日商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