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自己申请的专利,授权前却被判给竞争对手,想要反过来无效掉,却连续五次均未成功。这件曾入选2021年最高院典型案例及青岛十大案例,以及入选最高院‘五年百大’典型案例的专利背后,所牵涉知识产权案情之复杂堪称中国一绝。”
2024年2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凯赛生物”)一件名为
“
生物发酵法生产长碳链二元酸的精制工艺
”
的专利
ZL201010160266.4
,经合议组审理后,宣告
维持专利权有效
。无效请求人是
山东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归源生物”)。
实际上,这已经是该专利五年来经历的第五次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其中的四次挑战做出过无效决定,结果
均是维持该专利有效
。以下是其它三次无效决定的情况。显示的无效请求人分别是:
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简称“瀚霖生物”)、
山东瀚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和归源生物。
在上述众多企业关系中,这件专利最初的申请人,其实是瀚霖生物。
2010年4月30日,瀚霖生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这件专利申请,但是在这件专利2016年11月9日授权之前,发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官司,导致这件专利的申请权在2016年9月从瀚霖生物转移给到了凯赛生物名下。
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这就要寻根溯源,从两家公司的发展,以及两家公司争夺的
“长链二元酸”专利背后的产业具有巨大市场说起。
有关这起专利背后的故事,在雪球的一篇《
中国专利署名第一案
》中,有过非常细致的描述(移步链接:
https://xueqiu.com/8595349630/206393496
)。
简单来说,
长链二元酸是一种合成尼龙、香料、油漆等产品的原材料。中科院在这一领域有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两家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渊源可以说都能关联中科院。
凯赛生物早期创立者曾经从中科院获得过菌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后续专利申请。就在凯赛生物成功打开市场并计划筹备上市前夕,凯赛生物的两名高管相继离职,瀚霖生物此时正式登场,以及原本是凯赛生物菌种来源的中科院源头又入股了瀚霖生物,导致凯赛生物认为瀚霖生物的生产技术很有可能与己有关。
于是2010年5月开始,凯赛生物就向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瀚霖生物侵犯专利权和商业秘密,索赔4500万元。
作为回应,瀚霖生物则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反诉了凯赛生物,理由是侵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专利权,并索赔4900万。
而由相关案件所引发的系列判决,也成为近期最高院公布的
“五年百大”案例中第27号“加大保护力度案例”中的一个典型
:
“长碳链二元酸精制工艺”发明专利侵权、确权民行交叉案:上海凯某生物技术公司、凯某(金乡)生物材料公司与山东瀚某生物技术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山东瀚某生物技术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凯某生物技术公司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2021)最高法知民终1305号民事判决书、(2020)最高法知行终564号行政判决书〕
在这份在近期公开的(2024年2月22日)行政判决书中,描述了本案涉及争议专利的发明权属纠纷的细节。
就是,瀚霖生物在2010年以
黄力、刘双江、曹务波、王志洲、葛明华、陈远童、傅深展七人作为发明人申请了本专利,但是凯赛生物认为其公司研发人员
雷光、李乃强
才是这一技术的真正发明人,并提交了一份关键证据:
即2003年SOP,该证据记载了与本专利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的长碳链二元酸精制方法。
除此之外,上述七人署名中的
黄力、刘双江原本为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对于瀚霖生物未经本人允许在多份专利中违规署名侵犯姓名权,也提起了诉讼。对此中科院微生物所也致函瀚霖生物表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