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对决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海湾战争中,美军坦克部队以几乎无损的战绩挫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伊拉克陆军。但如果认为这就是美系坦克与苏系坦克之间的差距的话,那么久会误入“唯装备论”甚至“唯数据论”的歧途。
而那场决定成败的沙暴,是战场上充满的偶然因素之一。当时的战场环境由于受到巨大沙尘暴的影响,苏系坦克采用的观瞄手段仅能观测到200米以内的距离,而美国M1坦克的观瞄手段则刚好占尽优势。
苏系坦克在设计之初,虽然已经考虑过在大沙暴环境下使用时需要面临的各种工况,但由于缺乏实战检验,并没有考虑到红外微光夜视仪在沙尘暴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这一点,不仅苏联坦克设计师没有想到,伊拉克军队自身在沙漠驰骋多年,也没有想到。于是这便出现了战场上自相残杀的“乌龙战果”。
极为不利的天气甚至掩盖了两国装甲部队实战经验与训练之间的差距。虽然有报道称,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出现过驾驶员弃车逃跑的事件,但伊军多是两伊战争中淬炼出来的老兵。与之相比,美军坦克兵基本上是刚刚从训练场上下来的“新兵蛋子”。综合考虑人员与技术装备的因素,也应该在伯仲之间,就像老司机开手动档车也不会被新手开自动档甩得这么远。
在那场对决大战中,M1坦克与T-72坦克采用的观瞄方式不同,并不是苏联坦克技术比美国落后造成的,而是两国坦克设计思想的体现。苏系坦克的设计目标就是作为战争快消品,不论在苏联设计师还是在红军将领的想象中,苏联坦克一定是黑压压一大片开过来,打坏一个、还有十个。所以力求坦克单车价格低廉。
M1与T-71车体正面、侧面投影对比。
美国坦克在设计之初,受到在海外驻军数量的影响,所以力求每一辆车的战斗力尽可能高,一旦打起来,可以以一当十。德国人也受到了这一思路的一定影响,因此“豹”2的单车设计性能也比较强。由于不能使用金属铀作为原材料,在装甲、穿甲弹材料仅止步于钨合金,“豹”2坦克的火力和防护都略逊于M1。但在火炸药技术、炮钢技术等方面,“豹”2很多具体技术都优于美国坦克。这也是“豹”2与M1长期不分伯仲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M1坦克与苏联T-72坦克能够互相看见对方,这时候拼的就是火力与防护能力了。就防护能力而言,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在后来的很多次实战当中,T-72经常被掀开大顶的问题。“开盖”的原因主要是车内弹药被击中,这一点在此不必多说,单从坦克设计上来看,如果T-72采用隔舱化设计,还会不会经常发生殉爆?
与美军M1坦克交手的伊拉克军队装备的最好的坦克,是T-72M型,这是苏联外贸标准版车型。从外观设计上看,炮塔和车首上位置安装了大量附加装甲,这说明外贸型号的设计师对“T-72已经无法对抗西方坦克”心知肚明。
而且T-72与美国坦克相比,车身布局十分紧凑,由于外廓尺寸比西方坦克小,所以车内各种零部件的布局显得十分凌乱;车首到车尾,各种油、电管路交错纵横;车内存放弹药的地方除了车底装弹机的转盘,还有车内各个边边角角,这使得隔舱话设计十分困难。而且,T-72车身造型追求低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避弹性,从而弥补了没有采用隔舱化设计的不足,但低矮的车身也使得车内更加紧凑,加剧了凌乱的程度。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M1坦克集群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M1坦克在设计之初,考虑的是如何更加“抗揍”,而T-72坦克考虑的是如何不被击中。
T-72坦克依靠低矮车身提高避弹效果的构想,是基于二战经验提出的。那时还没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坦克的作战方式仍然是以大纵深突击为主。如果放在那样的战场环境下,苏联人的设计也许是成功的。中国99式坦克的变化也与此相关,设计方案的提出是在海外战争以前,当时任何国家都没有在三代坦克火力面前,所以祝榆生总师当初也选择了低矮车身。
而到了2015年,当99大改坦克亮相时,我们看到中国坦克设计已经完全摆脱了苏系坦克的固有模式,证明中国坦克设计者和中国陆军已经认识到,在新的作战环境下,苏联坦克那种追求车身外形低矮、尽量减小正面投影,片面追求降低中弹率而忽视中弹后生存能力的设计思路,已经不再适应未来战争了。
与美国坦克相比,苏联坦克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采用了铸造式的球形炮塔。这种炮塔既不方便内部布置,又不方便外部加装附加装甲和其它设备,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使车身变得更加低矮。但实战证明,车身低矮在第三代坦克面前,变得毫无用处,T-72坦克基本上是被M1坦克但M829A1穿甲弹在2000~3000米距离击穿的。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常常在坦克周围垒砌沙堤掩体,这是还当年两伊战争中的打法。伊朗的反坦克弹药使用的多为破甲弹战斗部,在接触到柔性介质时就会引爆,沙堤还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手段。但是美军使用的多为穿甲弹,而且弹头材料多为贫铀金属。很多坦克是被穿透沙提的穿甲弹击中的,甚至有的穿甲弹能够打一个“对穿”,把T-72完全打透。而且在实战中发现,即便是美军的M830式破甲弹,其攻击T-72坦克的效果与穿甲弹也没什么两样。
海湾战争是迄今为止现代坦克最后一次大对决。
通过美、苏坦克在海湾战争的实战对比可以发现,美军胜就胜在“发现即命中、命中即摧毁”的作战思路上。而苏联坦克除了存在过分考虑中弹率、忽视防护性能的设计失误外,还混淆了乘员生存能力和车辆生存能力的概念,这一缺陷从总体设计时就已出现:T-72的自动装弹机弹药被放置在车辆底部,一旦车体被击中,弹药燃烧和殉爆的危险性极大。此时即使T-72车内的灭火抑爆系统工作,也会以窒息的方式杀死自己的乘员。
美、苏联坦克的交手,结果也是泾渭分明。沙暴固然是伊拉克军队战败的重要因素,但苏联坦克设计思路老化、不能适应新一代坦克主导的21世纪战争,则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这种先天不足至今仍存在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坦克上。为了能够保持战略优势或追求平衡,装备这些苏系坦克的国家在面对美系坦克时,只能发挥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寄希望于靠数量战胜质量。而装备后的保养、维护上,麻烦事儿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