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沉没了82年的历史,也是一段被日本极力否认的历史:
1942年9月27日,日军将关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营的1800多名英国战俘转运到“里斯本丸”号上,前往日本。
1942年10月,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盟军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舟山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供图
10月1日,“里斯本丸”号驶入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现。由于日本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未对“里斯本丸”号做任何标识,“鲈鱼”号将其误判为日军战船,发射的鱼雷击中船体,之后船开始下沉......
为防止战俘逃跑,日军先是用木板、帆布将他们封在船舱,当战俘们破门而出跳海逃生时,日军又疯狂扫射。绝望时刻,附近的中国渔民划着小舢板,冒着危险救下了384名盟军战俘。
最终,有828个年轻的生命在异乡海下深眠。如果当年没有中国渔民冒险救人,在日军的子弹和刺刀下,死亡的战俘数很可能超过“泰坦尼克”号。但“泰坦尼克”号尽人皆知,却极少有人知道“里斯本丸”号。
为了“抢救”这段历史,记录被遗忘的人和情感,制片人、导演方励耗时8年,辗转中、英、美、加、日多国,完成了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目前,该片的豆瓣评分已达9.3分,是今年国产电影的最高分。
近期,方励接受了瞭望智库的专访,谈到寻访的经历、背后的细节和对寻找真相的思考。方励表示,他的下一个目标:马航MH370。
文|王乙雯
视频|李子玮 于子怡 谢芳 林雨桐(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十年前,方励和导演韩寒在舟山拍电影,期间听当地渔民说起“里斯本丸”号沉船的故事,这件发生在“家门口”的惨案令他震惊又唏嘘,同时也被当地渔民的善良深深触动。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和海洋勘探方面的专家,他决定找到沉船,将真相公之于众。
红色标记处为舟山海域“里斯本丸”号沉没地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冯源 摄
2016年10月,方励带领他的海洋科技团队首次抵达舟山东极岛海域开始寻找,并在青浜岛4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搜索到一艘大型沉船。第二年,他带着更多精密的装备而来,通过进一步测量确定了沉船与“里斯本丸”号的吨位吻合,高精度无人测绘艇与三维声呐成像技术,则详尽测绘出其甲板、货舱、船形及尺寸。经历史图纸比对,最终确认这艘沉船就是“里斯本丸”号。
原来,因为当时航海定位技术不够先进,记录的坐标与实际沉船地点相差了36公里。所以“里斯本丸”号沉入海底后,一直未被发现。
2018年7月,当年参与救人的中国渔民林阿根。新华社记者 朱涵 摄
当时,在了解到当年参与救人的中国渔民只剩林阿根一位老人,“里斯本丸”号上的幸存者也仅剩下丹尼斯·莫利时(林阿根94岁,丹尼斯·莫利99岁),方励意识到,人证快没了,“当时就准确地知道,我要赶紧抢救历史”。
828条生命在异乡海下深眠,而他们的亲人后代,多数都不知道他们在死前经历过什么。
2018年4月,方励带着团队第一次去英国寻访,他计划采访一二十个家庭,做成电视专题片。“没想到离开丹尼斯·莫利家以后,接下来闯入的家庭让人很心碎、落泪、唏嘘,关于命运、关于亲情、关于战友情,一下就挡不住了。”
好几个墓地都是空坟,其中一位遇难士兵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墓碑上是爷爷奶奶的名字,他没有遗骸,也没有遗物,只有墓碑下方的一行小字写着他的结局——“列兵,可能被淹死了”;
还有一位老太太,家里摆着一张她三岁时候的照片,照片里她抱着一个洋娃娃,那是她爸爸当年寄给她的,但她一直没有等到爸爸回来,直到今天她还会抱着那个洋娃娃;
还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大伯在登上“里斯本丸”号时只有22岁,上船前,他好像有预感似的,给自己的弟弟也就是这对兄弟的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不长却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除了这个,永远关爱、照顾我们的母亲,她是这个世界上你所拥有的唯一的、最好的人。爱你的哥哥理查德。”这不是一封写给年纪相仿的人的信,当时,他的弟弟只有5岁......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方励,他决定做成电影,并且要扩大采访,让这段记录更有说服力。“在人证还在世的最后一刻,我抢到了历史,发现有这么多编剧们写不出来的情感和让人心碎的故事,所以我本能地知道它应该用大银幕的方式分享给全世界。”
于是,他斥巨资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等报纸上发了两个月的寻人启事。一群中国人找英国战俘后人的消息迅速传播开,电视台也开始跟进。最终,方励找到了380多个战俘的后人。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当年被渔民救起来的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尚在人世,98岁,住在加拿大山区。他和丹尼斯·莫利在采访中都回忆起当时地狱般经历的细节:船被鱼雷击中后,海水开始涌进,从锅炉室到储煤库,又到关押着战俘的船舱。他们一边泵水,一边等待着日军的救援。没想到,等来的是一场蓄意的谋杀。丹尼斯·莫利说,“我们哪也去不了,这些混蛋想淹死我们”。
那天早上,附近的中国渔民们最先发现了海上漂着木块和洋布,就去捞东西。捞着捞着,发现不仅有布,还有许多人抱着木头漂在海上。他们立刻把布一丢,开始救人。当时15岁的林阿根正在山上干活,听到海面发出震耳的响声,跑到山顶一看,有一艘大船正在往下沉,波柱窜得很高,他立马冲到山下找姐夫,并和附近渔民一起,摇着小舢板赶去救援......
班尼菲尔德依然记得他被中国渔民救起的时刻。他听不懂渔民的方言,但看到渔民伸出的手,他就拉住了,然后被拖上舢板。接着他看到渔民拿出一把大刀,他心想完了,结果渔民是用刀切番薯给他吃。舢板不大,一次只能容纳几个人,渔民们在枪林弹雨中往返,将384名战俘救上了岸。“他们救下的人,远比他们以为的更多。”丹尼斯·莫利说,由于中国渔民的营救,原本打算将战俘尽数射杀的日军停了火,也开始捞人,“他们觉得自己的暴行有了目击证人”。
镜头记录了三位历史亲历者最后的叙述,遗憾的是,2020年,他们相继离开了人世,并未看到这部电影的上映。
为了全面还原历史,方励还找到了“里斯本丸”号船长经田茂的后人和执行鱼雷发射命令的机械师加菲尔德的后人。从舟山到香港,再到英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方励很清楚拍成纪录电影的难度有多大,从找船到电影上映,一晃就是8年。拍到一半没钱了,他就卖掉了房子,刷爆了信用卡。
2023年,《里斯本丸沉没》在伦敦举办了一场特别放映,电影结束后,现场掌声不断。很多战俘后代和亲属们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渔民的感谢,现场一位幸存者的妹妹哽咽着表示,她要回利物浦“把中国人的善意告诉所有人”。
拍摄到的海量素材,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筛选、整理和核对工作,后期难度非常大。由于史料画面的稀缺,部分片段画面涉及海量的动画建模,这需要提供大量的细节。
还原细节的背后,是严谨的求证。
方励不光热爱物理和海洋,对机械工程也非常熟悉。从船的尺寸、每一个舱体的架构,到鱼雷击中的位置在哪儿,水怎么进来的,三号舱的楼梯为什么会断掉,再到锅炉房跟煤舱的关系,“里斯本丸”号是怎么被改造的......每个细节他都要弄清楚,“任何地方都是真实的”,留给历史的是“完整且经得起所有考验的”。
2024年10月15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兼制片人方励在北京朝阳区的电影工作室准备接受采访,他身后的资料板贴满了有关“里斯本丸”号的人物及时间线等信息。陈美群 摄
比如船断裂的特效声音:
与大家想象的“轰”的一声不同,“里斯本丸”号的断裂是一种钢铁被撕裂的“嘎吱声”。本来船被鱼雷击中后,计划被拖到位于沉船地点西北方向的上海,但声呐图像和坐标显示,船头是冲着西南方向的。
方励专门问了班尼菲尔德,他“跳入海的时候船舷离海面有多高?”对方说“只剩一米了”,可见船已经倾斜得非常厉害了,但那时船并没有断。“140米长的船,水深只有30米,从倾斜角度判断,船尾巴已经触底了,形成了一个轴,即便如此也没断。那它是怎么断的?被日本人拖断的。因为我们查到,上午9:15,舟山警备区给上海司令部发过一封电报,请求把这个船拖到青浜岛去搁浅,因为已无法拖到上海。船的行驶方向需要从西北转向西南,此时机械的扭力把船撕断了。船断裂时的‘嘎吱声’是按照这个逻辑做的。”方励说道。
被推敲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海浪的修改,方励跟特效团队强调是挤压的巨浪,不是溅起的浪花,因为一个巨大的物体迅速落下时的状态,是要把水挤开的。
比如,三号舱是煤舱改造而成的,为什么这个船的煤舱在中间?据方励介绍,这艘船的建造时间是1928年,是蒸汽轮船,且最初是往返日本和巴西的客货两用轮船,航程特别远,加上煤很重,如果煤舱放船尾,不载货的船会翘起来。而巴西当时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的首都是里斯本,这也解释了船名字的由来。
通过与“里斯本丸”同型号的姐妹船“对马丸”号的模型对比,方励还发现,在“里斯本丸”号船舱进水后,日军从三号舱口放下水泵让盟军战俘们不停地泵水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鱼雷击中船右后舷,水从隧道进来后直接到锅炉房,由于锅炉房没有密封,水直接就进了三号舱,几处都是相通的,就算有水泵也没用。
“这些细节和战俘的口述全部要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你才能够说你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方励说道。
方励告诉库叔,纪录电影中有两段故事最终没有被放进去。令人难以释怀的,是一段水下的告别。
1942年10月1日下午5点,船体不断下沉,日军开始撤退。留下的日本人开始封舱,有几个盟军战俘跑到了三号舱的上层——原来日军住的地方。由于货舱盖一直是封着的,但它的水密门是能进出的,后来水密门被封死后,炮兵罗伯特的三个战友就想通过狭窄的舷窗洞钻出去,结果脑袋、肩膀出去后,盆骨却卡住了,退也退不回去,只能跟着“里斯本丸”号一起沉下去。他们是罗伯特最好的朋友,船沉时,罗伯特吸了一口气,一猛子扎下去,在水下握着朋友的手告别。回到英国后的罗伯特,余生都无法释怀。他的儿子告诉方励,他爸爸一生都在讲述这个故事。40年后,“鲈鱼”号上的机械师加菲尔德知道真相后来到英国,在一次老兵聚会上逐一向“里斯本丸”号的幸存者道歉,罗伯特也在那场聚会上。当加菲尔德走到罗伯特面前的时候,他早已泪流满面。
另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要从一块地砖说起。
英军士兵留下的“神秘”砖块。
2018年,方励又一次去东极岛时,在一个陈列室中发现了一块地砖,上面有一些文字。据介绍,这是一位盟军战俘离开的时候,送给渔民的纪念物。方励感到好奇,与常见的戒指、手表不同,这块地砖究竟是一件怎样的纪念物,让一个军人背在身上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万里之外的香港,又上了“里斯本丸”号,在船沉逃生时也要背着它?
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个爱情故事。“回来查才知道上面是法文。通过调查,我们找到了这个位于巴黎西北部小镇的砖瓦厂。它很有名,是专门造陶瓷地砖的,1994年倒闭了,但厂房还在。”当方励一行人开车从戴高乐机场到达小镇时,看到那里有一座大桥。这个桥是通向巴黎的必经之路,二战时期为了防止德国人入侵被炸掉过。于是方励猜想,会不会是一个英国的皇家工程兵在炸桥的时候,看到桥上的瓦片或瓷砖,他觉得很心痛,就保留了两个做纪念?查询后发现,这是一座混凝土桥,没有瓷砖。
方励不甘心,又开始推测:是否附近存在一个教堂或者古堡,英国军队在这一带驻扎的时候,被用作了野战医院?结果还真有一个被改成公寓的古堡,方励他们在征得住户同意后进去查看,楼上楼下到处找也没有找到相似的地砖,线索又断了。
不得已,这段追寻被迫终止,但它背后的情感微光在世界的另一边引起颤动,有了一段引人遐想的后续。2019年的一天,方励的朋友发现亚马逊上有人在拍卖4块一模一样的地砖,于是赶忙和对方联系,但砖已经被卖掉。卖家告诉方励,他是法国人,奶奶去世后,他在奶奶故居的地窖里发现了这4块地砖......线索再一次中断了,这块地砖的故事至今还是个谜。
一个中国男子,为什么要执着于寻找1800多名英国战俘的后代?
2005年8月18日,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左一)与在当年“里斯本丸”号事件中参与救援的老渔民陈永华拥抱。新华社发(洪晓敏 摄)
方励说,这件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家门口”,中国人是参与者、救助者、见证者,并且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中国领域内沉船的搜索等事务国际团队是不能直接参与的,并且中国渔民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另外中国人的视角是最有利于讲述这个故事的。当年我们的先辈施以援手,今天中国电影人又把这些被遗忘在世界另一边的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告诉他们的亲人当年发生了什么......”
电影的历史顾问托尼·班纳姆,一位常驻中国香港的英国历史学家,是极少研究过“‘里斯本丸’号事件”的学者之一,他在《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中提到,“有个事实始终令我耿耿于怀:在英国,对于因战争而遭受苦难的家庭,官方几乎没有给予认可。军人本身也只有在服役期间死亡时才会被纪念。战争的经历本身是如此具有破坏性,那些被迫忍受它的人也需要被记住,对于成为日本战俘的不幸者来说,这一点尤其如此。”
2024年6月18日,“里斯本丸”号盟军战俘后人在浙江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新华社记者 于艾岑 摄
而“寻找真相”,也经常出现在方励的生活中。他毕业于应用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海洋调查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工作,找到过“大连5·7空难”的黑匣子,搜寻过在二战中坠毁的飞虎队战机。他还是一名电影人,而他参与的电影,很多也都与“人生”和“寻找”有关,比如《观音山》《后会无期》和《断·桥》。他曾说,“好奇心是我对世界的发问”,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他“白天干专业,晚上搞电影”。
因为拍《里斯本丸沉没》,方励倾家荡产,为此,被很多人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他觉得,心愿和情感能伴随自己的行为是人的特权,“就做一回人,你为什么要随波逐流?人生只有3万天,这个世界是非常灿烂的,充满了奥秘和神奇。”方励觉得“人家怎么走你跟着走,人人都这样走,不好玩”。
而实现心愿的途径,唯有行动与坚持。“我这人比较倔,我是咬着就不放,这就是所谓的坚持。你如果急功近利,一两年就要结果,想让大家都来认同,有必要吗?如果你能学会自娱自乐,就永远很幸福。”
今年71岁的方励,刚完成一段重要的寻找。未来,他打算继续寻找,而他想寻找的下一个目标,是马航MH370。“我特别希望能点燃一群人,大家能一起去干这件事儿。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还需要物质资源......只要没有人找到,我就一定会去找。”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各位库友在下方留言,点赞最高的前三名(数量超过50),可获得导演签名海报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