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正经  ·  重磅!万亿“宁王”,申请赴港上市! ·  22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娃哈哈回应转让“娃哈哈”商标 ·  昨天  
无冕财经  ·  张兰的“流量生意”,崩了 || 深度 ·  3 天前  
钱币圈  ·  这枚纪念币!火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除了“第一名”,PISA测试还能为中国学生带来什么?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2-17 18:23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近日,经合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 PISA2018 )测试结果。


在本次的测试中, 中国学生以明显的优势夺得了全部项目的第一名 。也是自2009年中国开始参赛以来, 第3次夺冠 。本次PISA2018由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整体参加。



▋小科普:PISA是什么?


PISA是经合组织(OECD)于2000年发起的对基础教育进行跨国家(地区)、跨文化的评价项目,目的是对 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 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PISA每3年举行一次,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 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



用大白话说,PISA相当于是一次 “15岁学生的全球统考” ,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在 79个国家的60万学生 中拿到这个冠军,说实话,不容易。


来“康康”测试结果排名:



中国参赛四省市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能力素养上的平均成绩分别为555分、591分、590分,优势有点明显。


中国孩子又一次靠实力拿下PISA全球第一,值得庆贺。但同时也要看到, PISA测试,远不止排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 表示:“比较”是PISA测试的重要特点,也是PISA产出证据的重要手段。在“比较”视角下,不可避免地就衍生出“排名”。但是同时,与世界上所有大型评估项目一样,PISA测试也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即 如何避免将评估结果仅用于对国家间进行排名


▋PISA测试远不止排名


一方面,PISA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它以实证为本,以 改进教育政策 为评价目的。另一方面,PISA重视对影响因素的测查。除了对学生基本素养进行测评外,还对 影响学生素养的关键因素 进行问卷测查。


因此,我国参加PISA测试的目的,不仅是 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 ,明确优势、增强自信, 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和不足 ,明确学校、教育系统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寻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



▋PISA测试反映出哪些问题?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 提醒道,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四省市代表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较高水平的地区,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尚不平衡。PISA2018取得三个领域第一的好成绩,并不意味着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整体参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


第一, 校际均衡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PISA结果来看,校际均衡程度仍然显不足。中国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的校际差异占比为42%,在参测国家(地区)中居于17位。


第二,城乡均衡有了较大进步,但 师资差异仍需关注 。我国四省市师资短缺指数为0.75,高于OECD平均水平,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3位。其中,城市学校为0.44,乡镇学校为0.98(指数为1是非常短缺)。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部分乡镇学校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存在“不善教”和“不乐教”的情况。


第三,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 幸福感偏低 。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小时,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名靠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满意度平均分为6.64分,在参测国家(地区)中分别排第51位和第61位。



▋PISA可以为我国教育提供哪些参考?


PISA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处于全球化进程之中的中国教育,优化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政策。


正如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指出,通过PISA,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 我国教育系统的比较优势 。之前几轮次参加PISA测试也说明,我国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尊师重教文化等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优势。我们应该具有足够的自信,朝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改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