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司法领域的条口记者,参与法院相关报道的过程,是我不断深化对司法工作认知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司法系统为维护公平正义所付出的努力,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感悟。每一次走进法院,每一次参与案件报道,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一、司法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有逻辑的温度”
过去,公众对法院的想象常停留在庄严的法庭、厚重的案卷和严肃的判决书中,但当我真正走进法庭、调解室、执行现场和法官的日常工作时,这种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
例如,盱眙法院针对办理的一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向句容市人民法院发出全国首份家庭教育指导委托函,跨区域委托句容市人民法院对孩子生父杨先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督促其牢固树立“家庭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未成年人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这让我觉得司法不再是高高在上、冰冷刻板的,而是实实在在地
关注到了案件背后的人情冷暖与社会影响
。从源头解决问题、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态度,引导人们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而在江苏法院推进基层司法治理的报道中,我看到了法官在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民生案件时,巧妙运用法律智慧,同时融入人情冷暖,让司法判决既有法律的刚性,又有人性的温度。像昆山市人民法院花桥法庭的法官李志辉,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背起“法庭”,将调解现场搬到社区,用“背上的国徽”诠释了司法服务的温度。这种
“
家门口的司法
”
不仅让我看到司法公正对个体权益的保障,更体会到它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石作用。
我感觉到的温度还包括法院对民生的重视,小案不小办。比如江苏法院的“小标的 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就专门聚焦这些看似标的额不大,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可能是一笔农民工的辛苦工钱,可能是小商户的经营欠款,也可能是老人的赡养费。面对被执行人的各种逃避手段,法官们不辞辛劳,多方奔走,运用智慧和技术手段,精准出击,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和力量。
二、超越“纠纷裁判者”的多元担当
在日常的报道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江苏法院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 “纠纷裁判者”,在多个关键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多元担当。
在
打击诈骗犯罪
领域,江苏法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如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仅依法严惩犯罪分子,还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宣传等方式,向民众普及防骗知识。例如,联合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举办专题讲座,详细剖析诈骗套路,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守护好百姓的 “钱袋子”。
在
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方面,江苏法院积极作为。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债务纠纷时,法院创新司法举措,通过破产重整、司法调解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危机。不仅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就业,也维护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
环境资源保护
领域,江苏法院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引入赔偿性惩罚机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警示作用。在某起非法排污案件中,涉案企业为节省成本,长期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江苏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不仅依法判决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还根据其情节恶劣程度,适用了赔偿性惩罚条款,要求企业支付数倍于直接损失的赔偿金。这一判决结果,不仅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经济补偿,更重要的是,对其他潜在的污染企业敲响了警钟,从根源上遏制了类似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为了切实推动生态修复,江苏法院还积极与环保部门、科研机构等联动协作,让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机。
通过与法院工作人员的频繁接触,我也看到了他们背后的付出与担当。法官们不仅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还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每一个判决都承载着他们的专业判断和责任担当,他们在追求公正的道路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媒体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将法院的工作成果和司法公正传递给社会大众,还要通过真实、客观的报道,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增强法治意识,了解每一个判决背后的严谨推理和法律依据。
每一次报道都是一次与公众的对话,一次法治理念的传播
,我深知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也将倍加珍惜这份责任,为法治江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