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保雄的带动下,曾经在外打拼的梁家河青年人陆续回来了,2015年春节过后,梁家河村掀起了一波“返乡潮”,八成左右的在外务工青年“重返梁家河”“建设美丽乡村”。
在这股“返乡潮”中,“90后”农家院老板梁强是一个典型。2015年5月,梁强带着爱人和女儿回到了村里,投资15万元开起了农家乐——梁家小院。梁强说,2017年梁家小院生意最火的时候,单日接待70多桌、收入5万多元。
短短几年,梁强从一个打工“月光族”,成为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的致富带头人。随着来梁家河村考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梁强又在村里开了家自助餐厅,带动了20多位村民就业。
就在梁强回来的当月,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旅游公司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梁家河人回归,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者。
“旅游公司刚成立就一次性解决了村里125人就
业。”旅游公司总经理王保林说,尽管公司刚成立时困难重重,但是想想当年习总书记在村里插队时,为村里办了那么多实事、好事,就有了精神动力。
为了能将村里的闲置土地和窑洞利用起来,旅游公司通过土地和房窑等资产入股、政府项目投资、公司整体打包经营的方式,对窑洞资产进行规范化经营。
然而对于窑洞的升级改造并非一帆风顺。“刚起步的时候,我父亲完全不理解,觉得把窑洞租出去后,将来养老怎么办?”王保林说,还有快80岁的岳母,以前不管天气多冷就喜欢住在窑洞里,不喜欢楼房,后来经过分析利弊、反复劝导,终于说服他们搬进了镇上的楼房。
家人都搬进楼房后,王保林带头将窑洞租给了旅游公司,并获得了收益。乡亲们看在眼里,心里的顾虑也逐渐消除了。2016年3月和2017年5月,梁家河村32个院子的107孔窑洞以资产入股的形式,全部交由旅游公司改造经营。村民不仅可以从旅游公司拿到每孔窑洞每年3000元的固定租金,还可以按人口股参与公司利润分红。
通过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梁家河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摘掉了贫困帽子。数据显示,梁家河村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梁家河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5年的1.52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08万元,较2014年将近翻了一番。2018年,梁家河村定下了全村整体脱贫的目标,将在未来两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与全国人民同步步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