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任务一:掌握变法基本内容
掌握变法基本内容
,是本复习课首当其冲的一个学习任务,这是因为它为后面学习任务完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对于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死记硬背方式,因为一旦我们把握住了知识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就会发现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很好理解的。设计问题链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形成结构化的历史知识。前述问题链的第一至三个问题,实际上起到助推“掌握变法基本内容'学习任务的脚手架作用。前述问题1、问题2和问题3之间的内在关联如下:只有厘清了“变法”的基本概念,才能搞清楚“变'的是什么“法”于是才能懂得变法是“怎样变”的。对于问题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出发,“变”即变革、改变““法'即法令、制度,“变法'就是国家重大法令,制度的重大改变。由此追问学生问题2,即春秋战国时期“变”的是什么“法”?换言之,变法之前我们的重大制度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西周制度的相关知识便不难得出答案,即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以此为基础,学生对于“怎样变法”的问题便成竹在胸了,即改变分封制、井田制,代之以郡县制、土地私有制。当然,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对比,认识到其中的“废分封”、“废井田”的共性特征。对于商鞅变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教材上有明确的“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的话语。但对于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在本课的“问题探究'栏目中有这两个变法的内容节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变法原则针对的是什么制度?学生可以得出“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等类似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实将学生的回答与“分封制、宗法制'等加以联系。可见,李悝变法的这条内容是要改变分封制(宗法制)。以类似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也是要改变分封制(宗法制)。
当然
,为了让这一点更加明确,教师可以做两项补充,一是补充吴起变法该条内容的后半句,即“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二是引领学生一起将文言文翻译为更加好懂的白话文,即申明法令,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如此以来,学生对吴起变法是在改变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
不难发现
,通过前面三个层层递进问题的逐层分析和解答,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变”什么和怎样“变'的问题认识,将西周的制度与春秋战国的变法关联起来,同时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把握了其共性特征。这样层层深入的学习和认识,在学生头脑中应该是深刻的。这是因为,在学生头脑中已然形成了关于“变法'的部分知识结构,即由何为变法,经调用已学背景知识,可推导出变什么法,而后得出怎样变法。
诚如前文所述
,问题链的五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越往后面的问题越复杂,越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学习任务也就指向高阶。在高阶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会进一步得到整体涵育。
(二)学习任务二:理解变法过程
变法运动为何会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这是前述问题链的第四个问题,也即本复习课中的第二个学习任务--理解变法的过程。为了能层层拨笋地挖掘此问题,笔者采用了逆推法。所谓逆推法,就是以结果作为逻辑起点,逆向追因的问题分析方法。根据这一方法逻辑,关于此学习任务,笔者引导学生挖掘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便是:谁要求变法,他们为什么要变法?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弄”一课“问题探究'中的材料给出了明确答案,即“新兴地主阶级”,由于他们掌握了国家政权,“变法'成了他们“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而不约而同采取的手段。可见,变法运动之所以会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直接原因乃是掌权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接着,第二个层面的问题便呼之欲出,即新兴地主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换言之,是什么样的思想影响或指导了他们的变法?在这里,笔者引导学生梳理《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正文部分的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因为是复习课,还要引导学生将选必教材中相关知识加以整合,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求变”之风。老子和孔子都对现实不满,前者主张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后者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管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这些思想表明春秋时期的“求变”之风业已比较突出。战国时期,孟子提倡“仁政”主张“以天下为已任”,“尊贤使能”,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认为政府应实施社会救济,韩非子提倡君主要赏罚分明,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商鞅也明确提出“不循古'“易礼'的思想。综观百家之言,“求变”思想在战国时期已蔚然成风,尤其是法家“变法”“加强集权”等思想迎合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便成为变法运动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在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求变”之风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学生若能分出春秋和战国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感受到思想界在战国时期要比春秋时期更加活跃,便不仅体现了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涵育,更凸显了对伟大思想家们关注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熏陶。当我们厘清了哪些人要变法,以及什么样的思想主张让他们有底气开展变法之后,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便浮出水面: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求变'思潮?众所周知,思想变动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思想领域的“求变”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第二个“学习聚焦'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示意学生以教材中相关表述或材料来论证“学习聚焦”的观点。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聚焦耕作方式和水利的改进(铁器使用,牛耕推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论证农业的发展,聚焦手工业分工更细,临淄等中心城市的繁华、富商大贾云集、各国金属货币的涌现等说明工商业的繁荣,从而加深对“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理解。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探究'栏目中的材料和“百家争鸣'子目第一段话,认识到“阶级关系'变化的最突出体现有二: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并逐渐在各国掌握了国家政权,二是“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聚焦'商鞅变法'段落及其相关背景段落与材料,论证“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的观点。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和相关材料的解读,论证“学习聚焦'所列观点,实现了史论结合,其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涵养。除了关注必修教材外,在本学习任务的完成中,还需突出关注选必教材,尤其是选必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的相关知识。这一课涉及到经济基础变动的最根本层面,即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联系此块内容,可以助力学生建立起生产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变革与阶级关系变化、思想理论变动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深刻认识。对生产工具革新的认识,是此环节教学的起点。笔者首先以选必2第4课的“课后探究'作为引人,让学生温习在高二新课中的学习经历,认识到如下两点:一是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制工具;二是每个行业内部,铁制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学生:世界历史上什么人在哪里最先使用铁器? 铁器的优势有哪些?学生结合本课正文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最先掌握冶铁技术”;“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13]
当然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铁器的优势,这里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是否还能想到其它优势?需要指出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这里还是需要一个脚手架的,因为漫无边际的思考,通常不易聚焦,学生很难得出答案。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必修教材关于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状况的表述,“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14]
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为什么青铜铸造技术高超的商周时期没有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呢,而冶铁技术还不算特别高超的战国时期,就有大量的铁制农具被投入到各行各业呢?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古文中'金’字除了黄金的意思外还有其它的什么含义吗?'古文中的“金”字还可通“铜”,足见铜的珍贵,这是但凡有点古文基础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显然青铜时代的商周仍在大量使用石器时代的农具,主要是由于青铜过于昂贵。同时,这其实也与由青铜冶铸的原料不易得到有关。据考古学家发现,“商周时代那些铸造青铜器的原料,其实来自中国的南方,尤其是今天的江南,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商周时代,要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运送原料至西北地区,实属不易。相反“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远比铜矿更丰富的铁矿资源,冶铁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其生产成本、维护成本都更低了,铁器变得廉价了。”
[15]
可见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关于铁器使用这一知识点已能形成融通勾连这为进一步认识由生产力进步而推动劳作方式变革奠定了基础。
生产工具的改进
,促使劳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教材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选必2第4课“劳作方式”子目及对应的“学习聚焦”栏目内容。从其清晰表述的语句中不难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劳作方式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集体劳作'转变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或“家庭式劳作'。这种家庭式劳作不仅在农业领域,在手工业领域也很普遍,是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应该说学生通过教材表述的阅读,只是在感性上知道了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劳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如何从更加理性的层面加以理解,即生产工具革新和劳作方式变革之间的逻辑推进关系是怎样的呢?鉴于是复习课,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笔者采取了讲授法,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笔者引领学生从石器时代开始回忆旧知,认识到当时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主要是因为工具太落后,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险恶的自然界,以维持生存。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能制造出比较先进的工具,如弓箭、石锄、石犁等,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便随之增强,但单靠个人或几个人还是不能开展生产活动,于是集体劳作仍是常态。进入奴隶社会,诚如前文所述,虽然出现了先进的青铜器,但由于其过于昂贵并没有大量应用于生产部门,再加上奴隶主阶级可以借助权力迫使大量的奴隶进行劳作,于是集体劳作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解放了人力,原来要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上千人才能完成的农业耕作,现在只需几个人就能完成,再加上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纷纷上台,鼓励一家一户生产,于是家庭式劳作便发展起来。
那么
,家庭式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认识。教材正文对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显性的阐述,但在“劳作方式发展”子目里的“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三个栏目对相关材料,从不同层面做了阐释。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就这三个栏目进行了分析探究。“历史纵横'中明确指出,男耕女织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从农业发展和国家发展两个层面,点清了家庭式劳作方式的价值。“史料阅读'选取了《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支持小农户,对大家庭采取加倍赋税的处罚。在这里,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及时回顾,从而起到及时复习的效果,更是对学生及时调用所学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熟悉商鞅变法内容的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答案,即这句话的意思与“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的变法内容一致。可见,这里主要阐述的政府政策导向问题,换言之,国家鼓励和支持家庭式劳作的生产方式。结合前述“历史纵横”,不难理解国家的用意所在。“学思之窗'选取的是毛泽东阐述小农经济作用的一句话,肯定了小农经济在保证小家庭自给自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隐性地道出了其在近代之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局限性。当然,家庭式劳作的局限性并不在本课教学的讨论范畴但就学生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而言,教师在这里适当点出也是有必要的。总而言之,三个栏目的材料殊途同归,都在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庭式劳作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从国家赋役到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此,学生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联定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经过逆推法完成梳理后,现在我们可以将这个逻辑顺过来,即变法运动之所以会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大体可以表述为如下过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一家庭式劳作兴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一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一思想领域“求变”之风兴起一掌握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变法一各国变法汇聚成一场运动。如此系统梳理,也是对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加以涵养的过程。诚如前文所述,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生的核心能力,本课教学中,学生的这一核心能力在问题5的解答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培养。
(三)学习任务三:感悟变法的意义
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这是是对“运动'起来的变法运动形成评价和审视的环节,指向了更加高阶的思维活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变法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这一大概念的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解释的能力。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主要散见于《纲要(上)》和选必1,而且主要突出了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笼统地阐述整个变法运动的仅一句话,即“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16]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必修和选必教材各有侧重
,前者重在阐述商鞅变法在整个变法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而后者则重在阐述其对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的影响。教学中,需将必修和选必相关知识进行融通整合处理,以构建对以商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的完整评价。
需要指出的
,所谓的融通整合,并不是将知识的简单重叠相加,合并同类项,而是要突出知识的结构化,即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探究历史事件产生影响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方法的指引下,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重构。一般看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要追根溯源,即从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或事件目的出发,然后从事件结果去检视其背景或目的是否达成。关于变法或改革,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以当时的时代潮流去审视它,符合潮流的变法或改革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反则起阻碍作用,这也是审视变法或改革首当其冲的认识角度。基于这样的方法和思路,笔者提示学生首先关注变法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为了给学生调用所学知识一个支架,笔者进一步提示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角度加以思考。如此,在经历过前面复习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概括出当时的时代特征。用一句话说,那是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代。具体而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铁犁牛耕,土地私有,私商、私营作坊:社会层面,地主阶级兴起,“士”的起: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民间““百家争鸣'。由此再来审视那场变法运动,结合前述问题4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正是那个时代的强烈回应。在这里,笔者适实引导学生关注了教材上“顺应了历史潮流'
[17]
的话语
,以加深学生对变法运动进步性的历史认识。
接着
,便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背景和目的层面分析变法运动的历史影响了。回顾前面“哪些人要变法“其目的何在”的问题,学生便能建构起变法运动与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政权(封建统治)、富国强兵等的关联回顾变法向旧制度开火的具体内容,学生便能建构起变法运动与打击贵族特权之间的关联:回顾“生产工具的改进”“劳作方式的变革'等经济变动,“士'阶级崛起,“百家争鸣'等求变之风等,学生便能建构起变法运动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联。如此,关于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影响的问题,案便跃然纸上,学生对教材相关话语便能信手拈来,于是便形成了融通整合,即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理论,以时空观念为核心思维,以史料实证为核心方法,以历史解释为核心能力,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整体的涵育,需要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挖掘。综上所述,学生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从“掌握变法的内容'“理解变法过程”“感悟变法的意义”等学习任务中,通过“变什么”“如何变”“为何变'“有何影响'等问题链的解析,建构起了关于“变法运动是怎样运动起来的'这一大概念的知识结构。而正是通过对变法过程的理解和变法意义的感悟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得以整体涵育,这也正是基于大概念的“选““必'融通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一个突出功效所在。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一旦形成了关于“变法运动是怎样运动起来的'知识结构,便可以对历史上变法或改革这一类问题采取类似的思考方式加以理解和把握,这即大概念的“迁移'价值,也即历史知识结构化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