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男篮这个夏天的第一场对外公开比赛,输给了澳门黑熊。
注意,是澳门黑熊,不是孟菲斯灰熊。
哈特面对国家队爆砍27分。
注意,是野球外援、国内单挑赛事的年度总冠军尼文-哈特,不是尼克斯的哈学友。
澳门黑熊,半职业球队,队内球员很多都是平时在中国各地打野球的大哥。
然后,国家队输了...
这事儿就挺离谱的
。
可以不说话,但我不能睁眼说瞎话,一个字总结就是:“菜”。
恳请各位媒体人、国内的教练员,先整明白一件事吧:
“到底什么是年轻球员?什么才是年轻球队?”
昨天面对日本大杀四方的张子宇,是年轻球员,今天被肖华念到名字的,那才是年轻球员...
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备战下一届大赛的话,为什么上场时间最多的,还是27-28岁的,早已经证明打不了国家队比赛的运动员??
昨天说出的锻炼年轻人这句话不觉得心虚吗?
说实话有点无力吐槽和难以理解
。
所以,就
不聊比赛本身了,讲点别的吧。
这两天
,
频繁刷到了杨毅老师的一观点,我
很认同。
不是“他高啊”,也不是他的各种花式打脸明灯预测...
而是他的这个表达:
“我们国内联赛,可以出产国家队运动员,但培养不出世界级运动员。国际级球星就得在世界级的竞赛环境里出现。”
不管是足球篮球甚至乒乓球,都是如此。
乒乓球你真想提高,不就得来中国吗?最典型的例子,福原爱,从小就来辽宁练球,说得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足篮就更是如此了,因为这两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商业化程度、社会影响力都更高,就更要求你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你就得努力去最好的地方练级。
咱足球和篮球分开说。
最近
偶尔会关注欧洲杯,最大的观感就是
:
“前段时间踢的亚洲杯,那是什么玩意...
”
感觉大伙从事的就不是一项运动,从球员能力到球员对比赛的理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个数据:欧洲杯24支球队,全部都拿分了。
也就是说,各个球队至少能在3场比赛中踢出一场平局,对比之下比较差的球队,如阿尔巴尼亚、捷克,都能平一场。
充分说明一点,欧洲的强,是普遍的强。
法国的组,第一是奥地利,第三是荷兰,这你敢信?
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杯参赛名额没有洲际限制,那比赛将成为“欧洲杯”,很多亚洲球队根本就混不进去...
威尔士、希腊、冰岛、波黑、爱沙尼亚、芬兰,这些踢不上欧洲杯的球队拿过来,还不能冲出亚洲?
差距就是这么直观。
人家为什么这么强?抱团
取暖。
欧洲就是世界足篮的重点班。
我上学那会儿,学校是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
中考的时候,班里哪怕是比较差的学生,都能上本地第二好的高中,而上重点中学的多的是。
在这样的班级里,哪怕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也一直会受到学习氛围的熏陶。
别人都在玩命学,你好意思天天摸鱼么?
回到体育上,亚洲就是名副其实的最差的普通班。
普通班里成绩最好的孩子,是日本。
日本这些年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不能再跟你这些臭棋篓子玩了,只会越下越臭。
哪怕搬个小板凳,哪怕一开始会吃力、跟不上,那我也得上重点班听课去。
2018年世界杯的名单,日本23名球员中有14人在亚洲以外的地方踢球。
到了卡塔尔世界杯,26人名单其中20人效力于欧洲球队。德甲有7人,法甲3人,英超2人,西甲1人。
慢慢地,人家就成为了披着普通班学生身份的重点班孩子。
回到我们更熟悉的篮球上
。
你必须承认一点,篮球就人家那牛逼,就像他们也必须得承认咱们的乒乓球世界第一一样。
从小崔那个纪录片,大伙就已经见识到最先进的训练,应该是怎么样的。想要成为NBA运动员,那应该接受怎样的强度。
在那个重点班里,没有人逼着你练,没有人要求你进步,因为有的是人才等着上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哪怕天天坐冷板凳,上不去场,但如果能在训练中和杜兰特、詹姆斯、库里、欧文等各位对位,那也一定能进步。
他们的核心球员,是他们本土联赛培养的吗?从渡边到八村,都是在美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