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南开启“阴雨”模式!未来几日天气→ ·  16 小时前  
环球时报  ·  紧急维修!这次,美军尴尬了 ·  昨天  
上海网络辟谣  ·  “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谣言!罪魁祸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上海重点疏解的五类产业详情和疏解路径解析(超详细)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8 10:37

正文


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近期在《科学发展》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上海重点疏解的产业类型和纾解路径。

当然,课题组的研究只是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不完全等同于最终实施方案,但已经很有借鉴性了,值得参考。

识局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文章版权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

疏解上海城市的非核心功能,从当前看,主要从问题导向出发,结合控制“四条底线”, 重点疏解五类产业:

一是“四高两低”工业。即高能耗、高污染、高占地、高风险、低技术、低效益产业,包括普通能源原材料产业、普通化工类产业、建材行业、印染行业、危险品生产行业、能耗与排放超过一定标准的一般制造业、中低端轻工行业等。

二是一般加工贸易。包括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低端装配业。

三是大量集聚外来人口的批发市场。包括传统的建材市场、轻纺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水产市场等。

四是区域性物流仓储。包括黄浦江沿岸码头和仓储业、中心城区的铁路货运站等。

五是部分为周边地区服务的医疗教育产业,包括合作医疗、中低端应用型教育等。今后原则上不再在中心城区新建三级公立医院。

通过疏解五类产业,缓解人口压力,减轻土地、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矛盾,有效化解城市风险。

从长远看,主要从目标导向出发,按照全球城市“创新”和“对外连通性”的特征和要求,进一步疏解以下产业和功能:

一是按照“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要求,引导制造业中除核心制造环节外的其他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逐步外移;

二是引导不具有国际连通性特征的一般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移,如各种后台服务等;

三是将部分对区位和人才要求不高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逐步外移;

四是将部分市场化养老产业外移,引导上海市民异地养老。

目标有了,如何纾解呢?纾解路径是啥?

按照“明确底线、‘疏’‘集’结合、减存优增、分层疏解”的思路,稳步推进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有机疏解:

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具体路径是推进 “三个一批”

(1)“强化一批”。主要是强化支撑城市核心功能的相关产业,重点强化金融服务、航运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产业。

(2)“淘汰一批”。主要是淘汰不符合控制“四条底线”要求的“四高两低”产业、低端批发市场和一般加工贸易。

(3)“控制一批”。主要是控制暂时还不能疏解的非核心功能产业,重点是控制集装箱吞吐量、大卖场和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普通医疗和教育机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

二是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功能合理布局。疏解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本质上是超大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问题。要按照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导向,将功能疏解与大都市地区空间战略相结合,优化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总的方向是:

(1)为全球服务的功能应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集聚,提高中心城区的集聚度。中心城区要进一步集聚和提升金融、商务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强密度,成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其中,苏州河以北、浦东以及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等功能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导人核心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城市活力。

(2)为长三角服务的功能应逐步向郊区新城集聚,强化郊区新城作为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应将主城区过度集聚的,与核心功能关联度较高的非核心功能有序向郊区新城疏解,包括部分高端服务业的支撑功能、中高端制造生产功能、部分专业技术服务功能、研究与试验功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等;另一方面,支持郊区新城依托制造业基础、创新成本较低、生态环境较好等优势,培育和增强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防止郊区“塌陷”,增强郊区反磁力中心的作用。

三是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完善区域功能网络。贯彻协同发展的理念,结合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通过市场化手段,将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以及上海不具比较优势的功能向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逐步形成各城市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1)在大上海都市圈范围内,重点促进与苏州、嘉兴、无锡、南通、宁波、舟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可把以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为重点的教育、医疗功能,中高端制造功能的生产环节、区域性商贸市场、仓储物流功能等转移到这些地区。

(2)在长三角城市群其他范围内,以上海为核心,依托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分层次疏解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如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和完善上海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健康养老、旅游、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补给,疏解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等。

四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功能疏解新空间。结合国家新一轮区域空间布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将一些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和饱和产能向中西部能源产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动中心地区发展。

此外,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的主要举措有如下措施:

(一)制定分层次产业筛选目录

按照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制定支撑全球城市发展的鼓励产业目录(正面清单)、地区性产业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及限制性产业目录(负面清单),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并通过“禁、关、控、转、调、提”等措施,推动城市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位移。

(二)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结合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和完善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地铁向周边城市延伸,尽快启动城际高速铁路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通过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功能疏解和集聚。

(三)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市场作用

综合采用限制公共配套、环境和安全综合整治、差别化提供公共服务等公共政策,以及差别化税费、财税补贴、最低用工成本、地价等政策工具,引导非核心产业、企业自愿转型升级,倒逼低端逐步退出,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对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进行进一步清理,消除市场价格扭曲,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创新区域联动机制

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探索跨区域规划协作机制,促进各省市规划的协调和衔接,统筹区域发展。在总结张江、漕河泾等园区“走出去”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长三角产业园区共建机制,引导上海一般制造业向以上海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特别是产业薄弱地区转移,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长三角社会发展一体化,支持和推动上海优质教育、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和共建分校、分院等方式,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和延伸,引导疏解外来人口; 加快推进医疗一卡通等社会设施一体化,为上海老年人口异地养老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对口帮扶机制和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合作平台等作用,加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地区的产业合作。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