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你穿的袜子,可能来自这里 ·  昨天  
人民日报  ·  MF8335航班,紧急救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朴树,知道你穷,没想到穷成这样!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2 19:54

正文


挣多少钱的是能力

过什么日子是选择



朴树说:我又缺钱了。


在某综艺节目上,主持人问起从来是综艺绝缘体的朴树为什么来?朴树回答:我这阵子真的挺需要钱的。



最近有消息说,朴树将会再次登上《跨界歌王》帮帮唱,王珞丹也已经喊话自己是朴树迷妹了。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朴树,你是不是又缺钱了?


听朴树谈钱,是件挺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因为在大家看来,谈钱是件俗事。朴树不会谈钱,更不会谈缺钱。因为第一他完全不是俗人。第二,他的名气,缺钱?怎么可能。


1


朴树是谁?



他红到过大街小巷,从高级会所到路边小摊都放他的歌。走到哪里都能被认出来。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首歌。



在华语乐坛不那么景气的时候,普通歌手的专辑卖出十万张都要大书特书,他最巅峰的专辑卖出了50万张。


这首《生如夏花》你一定听过。



他在最巅峰的时间隐退,停下来。这一停,就是10年。10年后再度发声,就是这首《平凡之路》。



他是最炙手可热的歌手,是被无数人喜爱着的歌手,没钱?听起来真的不太现实。


2


但他对物质的确没什么要求。生活可以说是极其朴素的。


他至今没有房产,住的地方看起来不错,但其实在北京郊区,还是租的。他的朋友曾经写过: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成名十几年的歌手,不久前还在为他的房租发着愁。


 他指着身后漂亮的房子说,买下这个房子,是我“唯一的幻想”。



他甚至可以一周不出门,就在家待着,根本花不到钱。出门了也没有前后拥簇,自己骑着小破电驴,一路晃晃悠悠怡然自得。



不过粉丝后来说了,朴树其实有辆奥迪TT,虽然开了十几年,修理费都快赶上车价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偶像还是有辆车的。


没车没房的多了去了,算什么?是是是,但他连手机都没有诶。其实是有的,有一台iphone,是品牌送的,里面没卡。一直在用的是诺基亚。



在这个智能机铺天盖地,我80岁的奶奶都会发微信的年代,他像是出土文物。没有智能机,意味着没有通信软件。怎么找他呀?用邮件。他在一个访问里特自然地说,我朋友在邮件里跟我说,让我出出门,跟人说说话……



话锋一转,他张开手臂:我虽然不出门,但我觉得我比谁都开放。我的音乐是开放的,比那些每天跟人聊天的人,还开放。



他说这话时眼睛里有光,40几岁的人了却开起来像是少年人。


很多人愿意用这句话形容他:“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少年是关于他提到频率最多的词。



这句留言大概说出了太多人心中所想,我们都曾经说永远不要改变,但是最终大家都变了,或多或少。只有你做到了。嫉妒,且羡慕。


或者还有点阴暗的小心思:嘿,你说你不随波逐流,我就想看看你能过得好吗?


3


好不好如何评判呢?但他的确从未随波逐流,他的人生每一步都在自己做着选择。


选择做一个父母眼中的无业游民:歌手。很多做音乐的人都说过,开始的时候,自己在长辈眼中就是一无业游民。大张伟说自己现在在居委会还是待业,《奇葩说》的飞飞是大王也说,他一头脏辫玩摇滚没少遭人白眼。



朴树也是一样吧。而且他父母还是北大的教授。朴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上着上着突然退学玩音乐去了。想必,没少遭遇白眼吧。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错。他的音乐得到了认可,很多认可。他这么一个低调的人,当时红到走哪都被认出来。



然后一个歌手,被拉去演戏了。因为当时的套路是,你红了就影视歌三栖发展。一个歌手演戏,算是被认证很红过。


4


但是在最红的时候,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大概是唯一一个不想假唱,而罢演春晚的歌手。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他接到了春晚的邀请,公司当然喜出望外。他被打扮漂亮,去跟大家彩排。去了才知道,要假唱。


然后朴树就溜了……溜了。公司疯了,打爆他电话。他就说不想去。结果公司负责人说:你知道多少人在等你一个人吗,你让所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最后朴树去了,为了这句话。



现在还有人为这事吐槽他情商低。不过按照标准来说,情商最低的选择,是在最红的时候选择淡出这个圈子吧。


他说自己当时病了:长时间我的生活都不靠谱。那段时间又挺累的,其实比赛中我就已经‘挂’了,一直硬撑着。回去后就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生活差不多完全停顿了下来,什么都没法做。


他就自己停下了。去过中老年生活。


“开始早睡早起,每天十点多就睡觉,第二天早上早起后吃完早餐,打开窗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节奏让他觉得充满了希望,而且他也很享受这样的状态。”



13年,他再次出新歌,出现在公众视野,距离他上一次专辑已经过去十年。


17年,他发了第三张个人专辑,距离他第二张专辑过去了14年。


回来之后他依旧没什么改变,仿佛这个社会越来越快的更新换代频率跟他没什么关系。他一张专辑做了3年,录了一半觉得不对了,不录了。专辑不是他要呈现的,不录了。终于专辑发行了,他恳恳切切地说:还是觉得没做好。



5


做个没钱的人,也是他的选择。


他不接商演,不上综艺,对于合作对象都吹毛求疵,甚至不更新微博。他的挂名经纪人叫他师傅,发过他俩的对话。



最后经纪人意味深长的说:还好我还有别的工作,饿不死。这是说只做朴树的经纪人八成会饿死是吗……


以及朴树是真的没钱。他花钱的方法注定他永远不会变成有钱人。


当年有个少年租住在他隔壁。少年跟他借钱。他啥也没问,就给人家30万。最后不出所料,少年拿着30万跑路了。朴树也没说什么。是他亲朋好友坐不住了,四处追查。不过找到那人也是半年后了,那人在工地打工,钱早就花完了。


朴树只对那少年说了一句话:“我告诉你啊,你还不起钱,就不要来见我。”



这不是最离谱的那一次。


他悄悄盖学校捐款,但不说。用他经纪人的话说,朴树特别在意宣传这事。不是怕别人不知道,是怕别人知道。



2011年年底,朴树接了一场商演。那是唯一一场。朴树缺钱了吗?恩。但是演出后他分文未取,全部分给了乐队的乐手。他可以没钱过年,乐手们,他倒是希望大家多赚些。所以他妥协一点,接了商演。


那一年最大的事情,是他的吉他手程鑫,被诊断患上了胰腺癌。朴树开始带着他四处治疗。看过各大医院名家,问过中医,回天乏术。知道不行,但一直没放弃。治疗的费用很贵。


朴树的经纪人问他:这几个月治疗,花掉了你几年的收入。你要想清楚了,你卡里的钱根本不够。


朴树早就想到了,他说:不够我们就去签公司,卖身嘛。跟救人比起来,合约算什么。


他可以放弃自己的自由,坚持,甚至理想,去妥协。为了钱,说起来也算是。因为救朋友需要钱。如果是这样的需要,他就去妥协。


几天后,这位友人去世了。朴树最后对他的承诺是:我会照顾好你妈妈。



这样的朴树,要实现金钱上的富有,的确是有些困难吧。


6


可是他活得挺富有的。


随性。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朴树就像小孩子,利弊对他没那么重要。经纪人说:这样对你好。


朴树说:我知道,但我不想。



自在快乐。没那么在意形象,会因为喜欢一条裤子,买好几条一样的。也会随手拿来老婆的衣服穿。



依旧对人一腔热血的真诚,即使据说他被以借钱名义骗走的钱,这些年加起来都过百万了,他还是对人好。自己用诺基亚,给同事买苹果。



曾经高晓松形容他,活得诗意。


演出回去的路上,车在公路开到一半,朴树说:停车。


高晓松问:你干嘛。


朴树背起吉他说指指远方的夕阳说,我要看夕阳。高晓松问,那你怎么回去。


朴树弹起吉他回答道:那不管,以后再说,你先让我看夕阳。最后他就抱着吉他唱着歌看戏夕阳,没人知道他怎么回去的。



这就像是当年,张亚东劝朴树,出专辑吧,你还能赚钱。朴树反问他:“为什么要赚钱”一样。


比起成为我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这件事情,其他都没那么重要。


其实慢慢成长历练,谁还能像10几岁一样单纯丝毫不知世故了。朴树也是,他说我跌到过地上的。



但是现在要学会,说不,学会遵从自己的愿望。



这不是虚张声势。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是他没有长大,少年的像外星人。而是我们,都过早的老去了。



可是我们羡慕着朴树式的贫穷与富足——富有的活着,即使没有那么多钱。这份羡慕与喜欢,是我们的堡垒啊。每当我们觉得被世界打磨的即将失去最后一点点尖利时,回过头看:原来我依旧羡慕着那个把自己活成了“我的诗和远方”的人,原来我还是有点追求和坚持的嘛。


这不就是我们的少年心气。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朴树这样的坚持,清醒,与幸运。所以当他做到了,那份为他鼓掌的勇气,就是我们贫乏生活里的确幸啊。


每当累到想低下头任人搓捏揉瘪,听到他说“即使全世界都丧心病狂,全世界都去抢银行,我也不会和他们一样,一如既往。”嚯,感觉又可以笑着和生活大战三百回合了呢。


看到一句话说得很准:朴树是我们不曾拥有的才华,不曾忍受的痛苦,不曾有决心的改变,不曾经历的人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电影打分小组(ID:iiiquan

值班编辑:木木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红楼梦30年再聚首 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

点击图片阅读 | 96岁台湾网红爷爷走了,60独宠一人感动亿万网友,最后留下的话让人泪崩

点击图片阅读 |微商:2000万人年交易超3000亿,这个“中国式大生意”到底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