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近代“3大战神”:林彪、薛岳、白崇禧,谁的军 ...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生理性喜欢,这些反应真的很明显 ·  昨天  
国家人文历史  ·  辉煌一时的美国铁路,为什么越混越差? ·  3 天前  
历史大学堂  ·  1665年,11岁康熙迎娶12岁赫舍里氏,新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虚虚实实:《大秦赋》中的邯郸围攻战场面分析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2-18 11:0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在口碑崩塌前,《大秦赋》因为一开始的攻城战而备受瞩目,被人寄予厚望,那么从历史角度考虑,电视剧一开头的邯郸围攻战到底有哪些拍的好的,和明显的史实性失误呢?别急,我们可以结合历史记载和文物来看看,这些场面的得失所在。

1.真实历史上的邯郸城的防御工事是怎样的?

首先,摆在秦军面前的邯郸城,电视剧镜头中,秦军围攻的邯郸城只展示了一面城墙,但是实际上,战国时代的邯郸城具有品字形结构,并不是四四方方的回字形结构,这一建筑风格,和之前山西侯马的晋国都城类似,也许是赵人对晋国遗风的发扬:


而且城墙上有10个以上的城门,供三个城区内的守军机动支援,或者派部队出城骚扰作战。所以电视剧中,赵军能够派骑兵机动出城杀敌,以及吕不韦的车马能在围城状态下出城,其实很符合邯郸城的实际情况。


而且赵都邯郸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长期被围的可能性:比如以龙台为中心的建筑群外很可能环绕有壕沟,可以延缓敌人攻入宫城中;

为了增加破城难度,邯郸城外墙上的城门多未正对城内主体建筑。赵王城的11 座城门中,有 10 座不与城内夯土高台正对,城门不与主体宫殿区正对,可增加由城门到宫殿区的行走路程,延缓敌人进城后对赵国宫殿的攻击。这一点与西方亚里士多德建议的“城内街道不建议四平八稳,可以在巷战中给敌人制造麻烦”的思路异曲同工;最后,赵王城除了在城上有门楼和角楼之外,其实在北城外还有高台等建筑物作为卫星城,拱卫首都。

古罗马抛石机的乱入
在看到秦使被处死之后,秦将王龁下令进攻,剧中还给了秦军传令系统一个特写,这一点是很多古战剧所没有体现的。

电视剧中还体现了秦赵两军投石机对射的情景,但是投石机的种类上,其实赵军使用的第二种人力杠杆投石机才符合中国传统,第一种秦军使用的扭力投石机,明显是西方罗马世界使用的款式,属于乱入时空的设定。

中国传统的投石车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无论是《墨子-备城门》中的籍车,还是《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的投机,都属于投石机的原型。但是实际上晚至两宋之交,无论是陈规的《守城录》还是当时留行的象棋棋子,上面的本土样式的砲,都是人力牵引式杠杆投石机,也就是电视剧中展示的射程较近的第二种投石机;而西方的配重式投石机,则是蒙古西征后在13世纪带入中华大地的。

赵军的投石机才是后世中国投石机的经典样式
宋代象棋子上的人力牵引投石机
宋金时代的人力投石机复原图

对秦军投石机的“不当升级”,算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其实秦赵两军的投石机技术应该大致相当,这样拔高秦军似有不妥。

2.赵国军人的装备复原:鹖冠和圆盾

在对秦人的戎装复原上,因为有兵马俑作为参考,所以整体比较写实。但在对赵人单兵装备的复原上,其实《大秦赋》有对有错。


城头的赵国军人佩戴的战冠是鹖冠,《晋书舆服志》记载﹕

“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这种头冠最早是赵国的武冠,到了秦汉时代都在沿用。而最早的鹖冠文物,要属洛阳金村东周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青铜镜了,东周骑士头顶有最早的鹖冠样式,这一文物也暗示了当时骑兵部队的存在。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赵国胡服骑射图,基本上也是以这一文物为原型之一复原的。

洛阳金村错金银镜上的东周骑士图案

赵军的身甲,与秦军风格大致类似,但因为没有具体文物参考,所以可能在还原时参考了秦军的护甲,但是风格略粗糙,没有秦甲有真实感,关键部位的细节交代似不清晰。


考虑到战国时代列国征伐频繁,缴获武器,甲胄,接受敌方投降人员的情况较多,特别是秦国在侵略三晋的时候,喜欢征调新征服的三晋之人参军作战,比如公元前329年,秦国在攻陷了魏国的皮氏之后,魏国和楚国交战,于是秦国从皮氏征调”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支援魏国对楚作战,以此作为进一步讹诈魏国的筹码。

在2019年对内蒙古准格尔旗的福路塔秦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这个秦国边疆要塞里,还有很多草原元素。整片墓葬群的发掘表明,有1/3的座墓葬有双耳罐、高领罐等器物。还有狗,牛,羊等牲口的肉块殉葬,这些兽肉全部围绕着人体摆放。墓里还配套出土了铜铃、铜兽首等北方草原文化的器皿。这说明这片据点中,有数目不小的戎族秦人,或者秦人归化的戎狄。所以同一时间段内,在没有特别严重的技术差和明显技术垄断的情况下,交战双方的武器风格会互相影响。故参考秦甲复原赵甲,并非空穴来风。


最后,赵军复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量使用圆盾,这似乎和当时的历史相矛盾。先秦时代中国南北方的盾牌样式应该都是以梯形盾牌为主要样式,秦军的盾牌样式是对的,但赵军的圆盾,似乎就是空穴来风了。
后人复原的长沙楚墓皮胎漆盾

曾侯乙墓的漆器盾牌

兵马俑中的秦盾遗迹

3.登城和蚁附

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历史顾问的细致度:那就是考古发掘显示,在邯郸周围,赵人修建了复杂的壕沟系统阻碍工程器械靠近:邯郸西城西墙外约20米处,有一条宽7~8 米的南北向壕。西城南墙外侧的壕沟,宽约10米。西城南墙以南约1000米处,发现有东西向的外围壕沟系统,宽3~4米; 东段部分为一条壕沟,宽约10米。事实上,挖壕沟,是战国时代列国都城防御的常见操作,燕下都,楚纪南城遗址也有类似的考古发掘。

所以,电视剧中第一波进攻的秦军光荣成为炮灰,落空踩入地陷中的镜头,是有考古发掘可参考的。赵家本身以武立国,战国时代的邯郸城非常注重城防,有多种防御工事毫不稀奇。但是秦军将云梯和临车架到赵国城墙底下明显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填满壕沟并将笨重的攻城武器运输到城墙下。


城头的赵国射手箭如雨下,甚至发射火箭焚烧秦兵,这一细节非常有意思。以火作为原始热兵器确实是当时战场上的常见操作,《墨子-备蛾傅》记载,守军面对用云梯蚁附而上的敌兵,需要“校机藉之,擢(灼)之,太泛迫之,烧荅覆之,沙石雨之“,那么火源应该如何控制呢?

按照《墨子-备蛾傅》的记载,当时在城墙上每隔四尺装一个引火具,五步设置一口灶,灶门堆放炉炭。等敌人全部进入后下令熏火、烧门,战士们以鼓声为号令,向下抛扔悬火。

而在城市中,为了防止混乱带来的火灾,居民需要将灶台用土砌高,以防生活用火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蔓延,酿成大祸;所有军民官吏都要参加火灾联防,一家出事导致火势失控,临近人家都要承担责任受惩罚。而在通信上,在先秦时代城内城外军民就已经有了白天举烟,夜晚举火的传令系统,用烽火的数目和类型传递敌情信息。


面对蚁傅攻城,架设云梯的秦兵,赵军的战术就是放箭+投石。但是真实历史上,针对云梯的攻防手段要复杂很多:按照《墨子-备梯》的记载,守军可以在城墙上建立比云梯更高,高出墙体20尺的临时掩体,除了投石或者弩机密集射击之外,守军可以在绳索上系好蒺藜,用车推下城墙后再拉上来,反复收放,以便多杀伤敌人。

最后为了阻碍笨重的大型攻城武器靠近城墙,守军还要在城外埋设木头障碍”裾“阻止敌人的巨型攻城武器逼近,这也与之前提到的邯郸城外的考古发现相吻合。


在城下的激战中,邯郸赵军用大型弩发射可以回收的弩箭,然后用绞盘回收的方式将弩箭收回,进而拉倒秦军的大型临车。这一幕和《天国王朝》中的场面类似,但这确实是先秦战场上存在过的操作。

根据《墨子-备高临》的记载,当时面对敌军居高临下的临车登城袭击,在有充分器械条件的情况下,守军可以装备连驽车:这种器械需要将多张弓的弓弦扣到大弦上,将所有弓架在弩床上,最后在长十尺的大号箭矢尾部装上可以回收的绳索,要拉回箭矢的话,就用辘轳卷收,这样的弩车至少需要60枚大小箭矢,作战时需要十人一起操作。所以剧中的赵军在马面上施放巨弩的场面,可以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依据,只是目前还没有文物证据支持这种复杂器械的存在。

4.战时市民应该如何表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