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圈-腾讯新闻
腾讯新闻出品、立春工作室旗下栏目,聚焦大文娱深度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贵圈-腾讯新闻

回到尊重受众而非收割受众的状态|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引言

贵圈-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 2021-01-13 19: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实力文化创始人、董事长 关正文
出品 | 腾讯新闻×腾讯娱乐白皮书



站在这里回顾2020年的综艺,我觉得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水上的部分”,也就是我们通过腾讯娱乐白皮书所能看到的部分,在这个部分里,综艺红红火火。另外一个部分,是“水下的部分”,是数据不能呈现,但是让我这样的综艺老兵,觉得警惕,觉得战战兢兢的部分。

01

大家眼里的综艺行业——火热的综艺
从白皮书的数据来看,综艺现在还属于“火爆的夏天”。
综艺播放总量,2018年为217部,2019年为184部,2020年为106部;新节目产量超过整体综艺产量一半,新节目占比2018年为63.39%,2019年为55.43%,2020年为63.11%;热度TOP3新节目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哈哈哈哈哈》《朋友请听好》;口碑TOP3新节目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说唱新世代》《朋友请听好》;热度排名前50的综艺节目吸纳品牌总数:2019年208,2020年336,2020年为2019年的1.6倍。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 总量在增加,节目还在不断创新,在这个行业里的人仍然没有停下,综艺的商业价值也在增加。


02

我眼里的综艺世界——疲软、危机


其实白皮书这个数据是和我体感不相符的。过去一年,是我感觉非常有危机的一年。我本以为综艺总体上进入了疲软和衰落的状态,而数据告诉我,没有。
我不打算跟大数据较劲,我想说说大数据或者白皮书没有关照的东西,说说我们正在丢失的东西。
先说说毁誉参半的短视频。我们都承认,大规模数量的受众越来越多地把时间用到了短视频的浏览上,这点大家最直接的感受都是越来越难,再好看的数据也宽慰不了我们的心。
有什么办法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因为互联网生态的逻辑是不可逆的。很多人都在说短视频胜过长视频,是因为受众太忙了,只有零碎的时间,只能浏览短视频。这是胡说。几千年来人类都很忙,一直是在用零碎的时间享受文化产品。所以没有完整时间不是问题。现在数亿受众每天浏览短视频超过60分钟,也说明这不是受众有没有完整的时间的问题。
短视频战胜长视频,获胜的原因是生态,是短视频的智能推送,制造了数亿受众自产自销、相互服务的生态。 每天上千万条短视频被生产、上传,智能推送不断筛选出其中更受欢迎的东西。如此大数量级的创作热情被激励,它的动力是无休止的。
很多人都对短视频生态充满偏见。但是客观地说,短视频是一个真正多元的、代表着新一代视频媒体主流的生态。它提供了最大规模的新闻来源,担负了社会观察、批判和媒体监督责任,担负着人性的揭示、有趣的娱乐、观点的交锋、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对人类世界的悲悯等等几乎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而在传统媒体、传统内容生产、传统综艺产品中,这些媒体价值正在消失。
我们当然应该看到传统综艺从业人员的努力,他们在以供给侧创新的努力尽力丰富着内容的生产,但这次生态迭代是从需求侧发起的。数千万人只是出于喜好在生产,只是在为同好而生产。这其中绝大部分人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当然,营建这种生态的平台是很赚钱。
今天白皮书中提到的成功节目,都不是跟同类节目竞争中的胜出者,而是跟数千万个体视频内容生产者竞争中的胜出者。



我曾经对大数据深怀疑虑,认为文化产品必然带有精英属性,最大多数人喜爱的,一定是平均水准线以下的。按照大数据指引,内容生产永远只能是降低水准的重复生产。 但是短视频生态的实时数据告诉我,受众是多元的、充满智慧的,代表着乐观、积极和希望的。

那么回到专业的视频节目内容生产,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回到个人,回到充满个性的艺术创作的状态,回到尊重受众而不是收割受众的状态,回到享受创作而不是享受金钱的状态,谦卑地与所有其他个体、数千万个体竞争,而不是抱着利用平台优势碾压的传统观念。

跟创作者谈创新是可笑的,但创作者不从个体内心的价值偏好出发,只是在为创作之外的好处而生产,同样是可笑的。



扫码阅读

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


*文中图片数据均源自《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
*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实习运营编辑 | 一鸣

本文版权归「贵圈」所有
回复「转载」获取转载说明
欢迎转发朋友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