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echWeb  ·  2月27日小米发布会“双Ultra”来了,你 ... ·  23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DeepSeek称不构成诊疗法律或投资建 ... ·  昨天  
新浪科技  ·  转发微博-2025022119542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1-24 18:01

正文





人活着就要选择,

有选择就会有风险。


譬如你

1644年到北京投靠李自成;

1798年认和珅做干爹;

1904年放弃留学去参加科举;

1911年选择入宫当了太监;

1916年投奔袁世凯;

2008年卖掉了北京三环的房子;

……


你就知道肠子悔青是什么滋味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是个人都怕选错人生方向。 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会犯错? 因为对于时代没有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三国演义》里开篇第一句,14个字就把书讲完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再读下去,无论故事如何精彩生动,战场上的厮杀、大臣们的妙计、时势的艰辛,英雄的满襟泪,都没有越出这个框架。


这就是洞察力。一眼就能望穿,一言就能论断。


现代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培养洞察力。所有学科都强调死记硬背,就算课堂上讲到原因和规律也是划定好的套路,有一套标准答案在等你。而我们成年人的人生里,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越是要洞察力,就越没有既定答案,应试教育没法教这些。


真正的精英教育才不会去关心标准答案。 精英需要的是洞察世界,制定规则。培养洞察力,就是让你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想想看,历代的大儒是怎么培养皇帝的?他们会让皇帝学什么。


1000多年前,大学问家司马光将一辈子的心血用在一本书上,他开宗明义,这本书是编给要统御四方的帝王看的,不是给学术圈的学者们看的,更不是给一辈子翻身无望的小市民看的。要学管理天下这样的本事,只能去读历史,所以才有了《资治通鉴》。


历史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案例库。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当帝王,但通过学习历史,就能知道一个社会顶端的人,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从军打仗,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明白怎样去用规则来组织一群人共同奋斗;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法跨入“精英阶层”,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懂得如何把下一代培养成精英。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


能看得懂影响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

能分辨决定历史走向的趋势

能发现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这才是从历史中应该学习的真本领


杨早老师一直很反对把历史讲得晦涩难懂,本来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主要的是读懂历史,而不是记住历史。在 《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 这门课中,他从中国历史中提取了26个关键问题,将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以及活泼的讲课风格,带你畅游三千年中国史,逐一解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种种原因。


杨早老师说,这套课不单要给青少年讲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更希望通过“问题导向”的讲述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大局观”“洞察力”,这才是受用终身的智慧。



🎙

专栏主讲人



杨早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他是知名文史学者,

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父亲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也是一位家长,很能体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博弈”。孩子虽小,很多道理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家长在这个情况下需要在界限内进行引导, “如果不去做点什么,放任断裂发生,我们就会一路败退,到那时,你再追着玩‘年轻人都在玩的游戏’也没有用,你能收获的永远只有不耐烦的白眼,或是温和但敷衍的嗯嗯嗯。”


因此,在他的课程中,首先改用了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


不是“俯身”而是“蹲下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视的高度,运用孩子 既有的知识储备去解释历史现象 ,降低孩子接触新知识的门槛,只有听懂了,孩子才会对历史产生兴趣,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浩瀚如烟,初学者不得其法。杨早专门精选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26个关键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解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历史问题,先为孩子建立一条清晰简明的历史逻辑,促进孩子历史观的形成。


他认为:“只是接收的话,也能满足求知欲,但想象力是没有的,你读了一本又一本书,听了一堂又一堂课······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只属于你的一方天地。”用兴趣吸引了孩子入门,对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不能仅仅在这个层面打转, 在每小节的课程结束后,杨早还会用问答题的形式,为孩子提炼出本节知识框架 ,课程不是听听就够了,历史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知识也是需要分析和梳理的。


最后,杨早还会提出一个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延伸思考问题,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把老师口中的知识变成自己脑中的知识,构建自己大脑中的小宇宙。 “学会在自己的宇宙里当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者。”



回望历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看向未来

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所有荒诞奇妙的故事都真实地发生过,那些成为传奇的人物都切实地存在过。


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以古为鉴,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获得认识、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心中留下一个概念:每一种“结果”,都会受到曾经的“选择”带来的影响,需要自己去承担这份责任。




面对未来的勇气,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

不是想让你看到纷争,

而是想让你有摆脱困境的智慧


孩子总喜欢天真地问我们:“三国演义中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类界限分明的判断题,那是因为孩子还小,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获取一个新信息之后就容易妄下判断,但 “一个人摆脱童稚状态,就是要学会理解复杂,洞悉套路。”


作为后人,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览事物的发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发现决定事物走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下判断前需谨慎思考,慢慢地让孩子学会全面了解信息,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开阔世界观,提升文化素养

在你身处的小世界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互为表里。几千年来,中国并不是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安安稳稳地过活了几千年的国家,那到底是什么,让华夏文明延续至今?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各种答案,也许是从历史故事中他们喜爱的人物身上,也许是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典故中······寻找到支撑精神的力量在何处。



大咖推荐


👆 点击试听专栏

《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


🎙

课程大纲


01 何谓中国:今天的中国如何形成?

02 山海经:古人怎么想象世界?

03 胡服骑射:怎样做才是文化自信?

04 秦并天下:“野蛮人”是怎么胜利的?

05 秦失天下:“野蛮人”是怎么失败的?

06 汉匈和战:谁制定了共存的模式?

07 张骞通西域:什么方法围困匈奴最有效?

08 解忧公主:和亲怎样能发挥最大效用?

09 以夷制夷:匈奴灭亡是好事吗?

10 董卓之乱:到底是谁灭亡了汉朝?

11 胡汉角力:谁负谁胜天知晓(小结课)

12 胡汉交融: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哪个多?

13 隋炀帝西巡: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什么样?

14 长安胡风:怎样平等治理一个大帝国?

15 安史之乱:唐朝该不该重用胡人?

16 澶渊之盟:用钱的买和平贵不贵?

17 一国两制:游牧民族如何统治中原?

18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为什么持续繁荣?

19 马可•波罗:欧洲人怎么想象中国?

20 民族歧视:元朝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

21 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结课)

22 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帝图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