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投资是对无限多的东西知道的无限少,而研究是对无限少的东西知道的无限多。
所以俩者之间沟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好在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研究员出身,所以一般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研究的经验,总可以按照自己当年研究的套路问出个一二三来。
做周期出来的先会跟你把产能和需求捋一捋,然后就是那几个套路,
资本开支怎么样,产能周期、库存周期、价格周期等等,盈利弹性怎么样等等
,如果遇到一个新入行的看TMT的分析员一被大佬提问王者农药的周期大概能持续多久,都不敢大声说话,大佬你说的都对,你说两年就是两年吧。
反过来做科技行业研究出身的人,不管什么公司
上来就是平均日活DAU多少,单位用户收入ARPU怎么个趋势,留存率Retain Rate怎么样等等
,例如“你们这个超市,平均每天进店的客流多少,都是什么渠道来的,转化率多少,平均客单价多少,老客户占比多少”,消费研究员也默默的看了下1%不到的超市同店增长,打开Excel表格调整到10%去……
这里回到这篇的主题上来,我们交谈到底为了什么?这个社会里的不同的角色远远复杂于简单的基金经理对研究员,我们今天就讨论一下有明确任务的交谈,到底我们在交谈些什么,和怎么样如何进行一场有意思的交谈。
交谈的第一层:交换信息和观点
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当然不少人其实连这步都做不到。交谈不是为了给对方挑刺,而首先是为了获得咱们所不知道的信息和别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你可以不认同别人的看法,但是不能拒绝别人持有某种看法的权利。
能够把对话中对方的信息点理解和懂得别人在讲什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一点我觉得我老板是做到了极致的,在对话之前,他通常不会有什么提前的假设,而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跟随你的逻辑和事实,看看怎么得到你的观点。这点非常可贵,大部分人的对话开始的时候就带着浓浓的套路,或许是大佬的表达欲太强了,反正没几分钟对话就被转换为套路对话,和家里老人的对话也经常陷入这种套路。
而假装自己对讨论的内容一点点都不懂,从最开始去听别人讲他的感受和想法,这叫虚怀若谷,从来是一个可贵的品质
。
懂而装不懂,远远比不懂装懂难得多。
记得两年前讨论某国产汽车生产商的时候,我就是带着浓浓的偏见的,因为2012年有一次调研的时候去过这家公司的济南工厂,库存堆的都快溢出来了,员工基本是做二休五。此外当时我对这家公司满世界开工厂的策略表示理解不能:一家汽车生厂商,四处开工厂真的合适么,所以一直没有介入。尽管在2014年底俄罗斯汇率崩盘导致股价暴跌的时候,管理层选择了坚定增持。
但是从生产博瑞开始,这家公司开始了自我的革命,换了设计师,换了Logo和品牌策略,扩张更加有序,管理更加现代化,一切的一切的变化都在发生。如果说博越能大卖在2016年初的时候还是一个观点的话,在2016年的年中这应该是一个事实了。不过还是有大量的人选择不接受这个事实。
观点是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的,而事实就是事实,必须要接受。
高手和菜鸟的区别也正在这里,菜鸟会选择在猜想变成现实的时候兑现一部分利润,而高手会在事实明确,方向更加确定的时候果断加仓。
去年中期在一次内部的饭局上,大家讨论到热火朝天的视频直播,好几家公司都在做,但是具体到谁更价值的时候,老板很耐心的询问每一个人的观点,结果最终被“唯一一个带LBS属性的直播”打动了。就是啊,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直播,有人看热闹,有人看乐子,即使不去约妹子,这种带有位置信息的直播也是更有参与感啊。类似看《我是歌手》直播当然很精彩,但是不妨碍本地学校的校园十大歌手如果有直播的话也会有很多人来看嘛。
不同的人因为角度不一样,路径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会收集到不同的信息,会阐述不同的观点。
这才是交流的意义啊,互相启发。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做到不带偏见的倾听。
交谈的第二层:交换方法论
除了交换信息之外,我们往往还想在交谈的时候有所提高。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半年书。想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除了倾听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批判性的思维。
只有一种独立的思维才能听懂另一种独立的思维。
信息可以被直接记录下来,而方法论并没有办法直接套用。
所以为了理解一种方法论,你需要先有一种方法论。
这种交谈通常非常的深入,可能是连续若干次的。或者在反复的描述观点的过程中加入思维的过程。
因为接触过不少国外的投资人,感觉在方法论上国外的同志们还是比咱们要做的好不少。我们国家有写出了孙子兵法这样的优秀的军事家,但是从方法论层面上,孙子兵法并没有教会一个军士长怎么布阵,怎么挖战壕,怎么带队打仗,所以孙子兵法泛化能力很强,但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却很弱。
中国人的大多数的智慧都需要靠“悟”,成功有时候充满随机感,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反观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则充满了方法论的可传承性,这本书的目录就非常的务实,就像一本写的很详尽的产品说明书,从战争的原理到战斗的基本要素一一呈现。不过这位老兄打仗的本事真的不是太好,可以说和孙子、拿破仑这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并不妨碍这本书被誉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同样的,写出《证券分析》这种传世著作的格林厄姆先生也并不是说有多么骇人惊闻的收益率,平均年化阿尔法只有3%不到,虽然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和天朝的大多数键盘股神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在交流方法论的时候说:你看你做的还没我好,那咱就不交流了吧。这是一种非常自大的行为,也会错过非常多的学习机会。
同样的这一点我还是从我现在的老板身上学到很多,如果说在信息层面上他因为精力的因素的确有不少未知的点的话,那么在投资的方法论或者投资的业绩结果层面上,绝对算得上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了。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会在听路演的时候认真听刚入行的卖方小朋友说一些他们的判断的方法。
大部分情况下他会在听完对方的观点之后继续问几个问题。和大多数套路派不一样的是,
他的问题大多是时候会在对方的观点和方法论框架之内,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框架问问题。
我经常会觉得,听了半天路演没觉得学习到什么新东西,可是这补充的几个问题细细一想,茅塞顿开。
这种方法论层面的交流,一定是积极倾听和批判性倾听的结果,而这样的切磋自然会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交谈的第三层:建立关系及合作
有时候,我们的交谈还会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做事情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建立关系,尔后才有长远的合作。
朋友之间的吐槽,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之后的交流;商业伙伴之间的谈判,是建立一种共赢关系之后的自然结果。
我想,这也是对一个很热门问题的回答:人工智能会取代人么?我想至少在目前的阶段,很难。因为我现在还没办法想象和一段AI程序成为朋友。
因为建立关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单方向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工具。
我们会使用微信,并不是因为微信本身,而是因为微信对话框另一端的人。作为一个生产工具,我觉得人工智能在很多行业里取代人是一个确定的过程。本质上这和计算机取代计算器,计算器取代算盘成为会计的工具一样。如果不是有计算机,今天的商业社会,一定会有更多的会计师和审计师。计算机替代掉的会计师和审计师或许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或者一个优秀的赛车手。
回到主线上来,建立关系和合作,会成为交谈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面对面的交谈会好于电话交谈,所以为了更好的建立关系和合作,我们会选择登门拜访或者找个酒肆谈天说地。同样的,关系的建立也是建立在第一第二层沟通之上的。
通过分享信息和观点,人们会形成对另一群人的基本的判断,进而决定要不要和他进一步的讨论方法论的问题,最终决定是否会建立一种更长久的联系。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包含那些因为地域因素形成的朋友,而其实这些朋友在当时形成的时候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筛选过程。
地球上有那么多的人,能最终成为朋友都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反复分享有意思的见闻,反复表达对不同事情的观点,反复交流看问题的方法角度,最终在一次次有趣的交谈之后沉淀为长久的关系,这就是交谈的目的。
本文作者及来源:空山大湿
关注
⭐️
红与绿
⭐️
让投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