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当代艺术的热潮随新绿破土而生。可以艺术公司整理了(2025年2月24日-3月2日)新开幕的38场当代艺术展览信息。
来看:
北京(01-19) 上海(20-29) 杭州(30、31) 南京(32、33) 深圳(34、35) 长沙(36) 香港(37) 台北(38)
北京
本次展览精选了科勒塞斯过去十年创作的十六件作品,通过他独特的“精神图像重构”视角展现了他独特的、富有远见的美学。展览标题“几次瞌睡后沉睡的缪斯”取自于现代雕塑之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și)的雕塑作品《沉睡的缪斯》(Sleeping Muse),呼应了科勒塞斯将艺术史典故与当代数字文化相融合的实践。他不断演变的图像创作实践深深根植于对当下的反思,将观众带入一个推测性的未来。“几次瞌睡”则直指艺术家的实践叙事,超现实的梦境与乌托邦游离往复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在不确定性中抵达暧昧的边界。
李景湖通过对东莞的城市化进程与其居民记忆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探讨了时代发展和市井肌理的变迁。本次展览旨在回顾李景湖近年来的创作,希望从他的个体经验出发对东莞作出一次注解,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互动。此外,展览还将展出李景湖创作的多件新作,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创作维度的突破性转向,更在时光的褶皱中映照出艺术家的蜕变轨迹与城市生长的年轮,二者以互为注脚的方式编织成具有时空纵深的对话场域。
李仲实的创作行为主要以消解和破坏的方法去建构新的观看方式和认知方式。这次展出了两个系列的作品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图像研究和观念实践。
宣琛昊的绘画关于晶体的密度、膜的渗透、突触的皱褶或细胞的微弱荧光, 也关于物种在环境里的行动轨迹。世界的内部没有表情,但内部有各种结构: 宣琛昊知道结构在分子层级上是绝对的存在,它制造最基本的流动和关系。在这里,日常世界的抒情没有效果,这里只有生命的运动。宣琛昊的语法是世界的活性。
此次特展将以空间的展览和线上梳理展览史的形式同时进行。画廊空间的线下展览将以绘画为主体,以管窥豹的呈现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视角。线上将推出“20年展览史”的文献项目,概述20年来站台中国的艺术家们、艺术同仁与艺术生态的互动和艺术生产,将过往的时间和事件以文献的方式在迭代的互动与传播中显化出新的肌理。
陈琴此次展出的作品走出了以往的室内空间,艺术家对自然生命力量的感知转化为画面中的浓厚流溢的体积与线条,女性身体经验也与植物循环往复的生长形成微妙的对照与联系。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画廊转变为一个由语言、材料和结构组成的动态系统。空间由一个醒目的绿色框架构建,类似于脚手架,作品悬挂其上。这个结构既是建筑物也是艺术品本身,它拓展了多梅内克持续探讨的主题,即如何让艺术家书此类出版物作品占据三维空间,而非局限于纸张平面。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与诗人戴潍娜展开独特合作,诗与绘画的结合,在开辟全新的阐释空间之余,也拓展了想象的边界。在这个马蒂厄用自身艺术视角塑造的空间里,承载着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梦。
周皞的创作方式就像那刺客。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下手,而是总琢磨如何在“吐迷烟”本身上做文章。他由碎片化的想象拼凑叙事,甚至会捉住身边人喉咙深处无意发出的一声“咕哝”,回去在画布上大作文章。发现、捕捉、想象、放大——是周皞作为刺客的日常训练,而他的“花式吐烟”技术,正是来源于那份近乎偏执的敏感。
本次群展诚邀了十八位艺术家:何迟、纪青青、梁硕、罗清、莫滕·马格努斯、希尔德·梅勒姆、吴尚聪、吴薇、解群、杨欣嘉、姚朋、于艾君、云峰、张东辉、张文心、张新军、张一、钟云舒,他们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与蛰伏后苏醒意向关联的创作实践,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
杜汇的作品,不是凝固在风景中的浅层追忆,而是静观光阴流动的窗口,徐徐展向过去与未来。日常光景的碎片构成了细腻入微的"世界",赋予了"平凡"纪念碑式的人文厚度。
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冯兮策划,将呈现艺术家张木2020-2024年间所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展览将规划出3个关于不同的语言实践方向,却保持着密切关联性的叙述空间,同时形成3个独立且相互“缠绕”的空间主题:“变奏中的屋顶与地基”、“日常练习的想象与模拟”、“河的中心与心中的山”。
从筹备40年诗歌精选集的出版,到北京首次绘画个展,翟永明诗人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在此交汇;她以艺术的方式,在画布上构建灵魂之歌,让现代女性重新解码DNA里的诗歌灵魂。翟永明的画布是黑夜的延续,是词语的另一种生长。
“在那里,思想和盲目相统一的急速的轨迹,最好地出现了。”
艺术家一鹊的创作回应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其创作议题涵盖了对宣传机器所宣扬的价值体系的怀疑,贫富分化产生的矛盾对抗,以及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新的阶层分化。在处理这些议题的时候,一鹊借鉴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重体”概念:通过对表征空间(个体生活的空间)和实践空间(个体感知的空间)的干预,揭示空间表征(规划,“大他者”的空间律令)对社会秩序不切实际的控制性幻觉和虚假承诺。因此,他戏称自己为“捣蛋鬼”: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展览由廖雯担任策展人,集结向京、苏亚碧、喻红、孙蛮、潘然、李满⾦、王钰清、王宝菊、童⽂敏九位艺术家,作品涵盖雕塑、软雕塑、绘画、纱绣、影像行为多种艺术形式。
19
娄能斌个人项目《 汤姆与杰米Tom and Jerry》
在两极世界,艺术传递的加密成为每天的现实,而儿童的心态又是反加密的,不以完成任何事件为目的。以雕塑的方式观察由此路径产生的声音,受损和废弃的音色被天线从自由空间过渡,虚假的亦或是真实的童年记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组合的元素之间,在如何表达抵抗和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的关怀态度之间,有着明显的与家庭结构的相似性。
在郭剑的创作中,“存在”不仅是静⽌的状态,更是时间、记忆与情感交织后被重塑的动态过程。画⾯中的主体既是令⼈熟悉的身外之物,也是物品背后被艺术家赋予的⽣动折痕,构成一个充满哲思的视觉剧场。展览中那些被折叠、重塑的物品,既是郭剑对物的解构与重构,更是对存在本质的凝视与叩问。当观者步入这个由折痕构建的场域时,迎面而来的不仅是形态的蜕变,也是存在与本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一场辩证博弈。
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
闫珩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狄兰·托马斯式的“野蛮生长”。他拒绝将作品驯化为某个主义或流派的注脚,这些充满矛盾修辞的视觉文本,最终指向的仍是那个永恒的命题:当人类在欲望的驱动下不断重塑世界,是否也正在被自己创造的镜像所吞噬?本次展览并未给予确切的答案,而是如同被打碎的棱镜般折射出多重锋利的视角。
Julian Opie|Robin.F.Williams|Szabolcs Bozo|Jim Dine|岩村远 En lwamura|Lydia Pettit|Shanna Waddell|Luke Silva|Natalia Gonzalez Martin|Louis Appleby|MADSAKI|Stickymonger|George Morton-Clark|Kye Christensen-Knowles|Botond Keresztesi|麦影彤二 MAK2|Eugene Lun|August Vilella|Annan Affotey|上野阳介 Yosuke Ueno|Owen Fu|Mike Lee|Clayton Schiff|John Paul Fauves|Dhawa Rezkyna|下田光 Hikari Shimoda|川上喜朗 Yoshiro Kawakami|松本弘二郎 Kojiro Matsumoto|Muu|Manami Higashi|王加加|尹俊|Julien Ceccaldi|刘菲|曾臻|可欣 KEXIN|Peter Jeppson|Cecilia Perez Martin|Giorgiko|高尔萨 高尔基尼 Golsa Golchini
在“双生海”中,张炜延续了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将个体经验与哲学思考融入作品。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绘画是他锚定内心的方式,而“双生海”无疑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映射,将成为其艺术旅程中的重要驿站,也向外传递一种内在探索的可能。
这场以“OOO”为名的展览汇集了「陈俐、何铭凯、涳涳、李颖颖、刘符洁、娄能斌、潘草原、钦君」八位艺术家的多元创作,试图通过跨越装置、影像、雕塑、声音与绘画等媒介的艺术实践,一方面回应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认知框架如何失效,另一方面则呈现出艺术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旧媒介建立出新的意义。
江立宁,黎家齐,欧鸣,施翔,史怡然,王草,王玉钰,于雷,
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10年间不同系列的甄选油画和水彩代表作28件。
李勇个展《肉身与幻象》为我们呈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视觉世界,这一个展主题的文字索引,不仅是对其在绘画形式上更进一步的探索,还是对个体存在、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等哲学命题之间的深刻反思。
渡边宏的作品以直接用手指将粉状固体颜料涂到纸上的特殊作画方法著称,凭借纯粹的表现力和美丽而柔和的色调,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李文东 LI Wendong 周妍 ZHOU Yan 曾臻 ZENG Zhen
本次展览《爱的新知识》邀请观众重新感受和理解“爱”。展览邀请的29位艺术家(作品)具有强烈纯粹的情感浓度。展览现场被塑造为两套不同的街区公寓和一个散步与休憩的广场,为观众提供三条不同的动线和路径,邀请观众共同探讨爱的可能性。爱发生在熟悉的三室一厅之内,也发生在日常街道上。
展览精选逾百件代表性家具作品,展现瑞士工艺从蹒跚起步到全球领先的历程。同时,还展示部分瑞士旅游海报及马克斯·比尔作品,以呈现瑞士独特的视觉传达风格,并向这位著名艺术家致敬。
围绕着“空房间”为主题,它促使着我们去思考,关于“我”的真相,正如一个引子,在生命与灵魂的“空”之“色与相”的躯壳之中,暗含着我们对生命之苦的诘问之上的追因。它所映照而成的对自我及世界的肖像,正向人们提示了一种对生命简化与纯真的渴求,并一种对平衡的夙愿,并安与定的,对生命栖息之所的思量,如同在回归家园意象之下的“乡愁”。
此次展示期待一次感應:鏈接是開放的,場域是交融的。在現場,可以很方便、迅速、大量地發現各個時期當代藝術創作的個體對於各自不同興趣領域,彼此進行著複雜而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此次《人群中的人》展览,我们将以人群与人为线索集中呈现蒋志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录像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表
达,也体现了他作为个体对当代社会的体
验和关怀。
付斌 / Fu Bin施展 / Shi Zhan许嘉维 / Xu Jiawei许良 / Xu Liang周鹏程 / Zhou Pengcheng周若成 / Zhou Ruocheng
「无名之境」是艺术家近年来探索存在本质的隐喻,指涉其作品中难以言说之境的追寻。这次展览完整呈现艺术家2009年至2025年间的创作历程,从早期探讨社会现象的并置手法,到后期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展现其艺术语言的演进历程。
其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