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人智库
千人智库致力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专家资源,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和分析,为各类客户提供独立且有见解的智力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鲁中晨报  ·  刘德华、周渝民方紧急声明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刚刚,谷爱凌宣布退出亚冬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千人智库

45岁当选院士、最年轻百人计划入选者... 他是怎么做到的?

千人智库  · 公众号  ·  · 2019-10-14 13:52

正文

导读
虽然从小到大,周琪并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在周琪和父母看来,学习的意义远在成绩之外。


转载自:德先生(ID:D-Technologies)



十年前,一只名叫“小小”的iPS小鼠的诞生,宣布了一场革命的胜利,同时以中国人的智慧延续了克隆羊“多利”的传奇。 延续传奇的人名叫周琪,他创造了克隆动物的奇迹,更创造了科研工作的奇迹。


70后院士、国际干细胞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前副校长、最年轻百人计划入选者……属于周琪的荣誉数不胜数。


作为中科院为数不多的70后院士之一,周琪是怎样从一位青年科学家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的?


周琪


求学路上苦钻研


1970年,周琪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于科研之家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父亲是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


回忆周琪的童年时代,既好学又淘气是他的童年标签。 他既会沉浸在书海中,又会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溜出去玩,逃避繁重的课业任务。


得益于父母的精心指导,学习成绩优秀的周琪,小学四年级时连跳两级考上了初中。 刚开始,他的英语成绩不太好,父母怕难为了他,想让他留级,可周琪坚决不同意。 他自己想办法,把老师考过的试卷重新刻印后反复练习,硬是把英语成绩追了上去。


虽然从小到大,周琪并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在周琪和父母看来,学习的意义远在成绩之外。


1987年,17岁的周琪参加了高考。 其中一道试题中提到“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四大技术之一”,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周琪的心底。


考试结束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把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理想。


周琪就读的是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专业,那时,以“生物导弹”为代表的微生物学有着压倒性的吸引力,该专业首批学生中有80%都选择了微生物专业,周琪却因为刚入学时看到的动物胚胎实验而印象深刻,选择了动物克隆研究。


在上大学期间,他有许多本计划详尽的效率手册,将每一周、每一月的学习进度都一一做了规划,雷打不动地按时间表进行。


搞生物研究需要很强的观察力,为了把实验做好,周琪寒暑假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偶尔回家也只是为了带些饼干,又返回实验室⋯⋯


凭着做事的这股执著劲儿,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奠定了扎实的功底。


放弃优异待遇回国


博士毕业后,周琪进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从事克隆研究。 29岁时,周琪前往在遗传领域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工作。

这个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早获得体细胞克隆牛的实验室之一。 一年后,他和Jean-Paul Renard一起克隆出第一只克隆小鼠,并命名为“哈尔滨”。 Jean-Paul Renard是克隆领域的一位大牛,在 Science 、Nature 等国际权威杂志共发表200多篇论文,引用率超过8000次。

1999年,周琪开创了细胞核移植领域“损伤切除术”“一步操作法”等新的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动物克隆的效率,成为后来国际细胞核移植研究领域的共性技术体系。

2000年在 cloning 杂志发表了体细胞小鼠克隆的文章,证明了小鼠克隆的可重复性,当时该成果在2000年被Ian Wilmut博士(创造Dolly羊的科学家)评价为“该领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2001年,周琪面临着很多在海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都会面对的一个选择: 留在国外还是回国。

当时身在法国的周琪,不仅已经拿到绿卡,更因为高成果产出而在业内崭露头角,并获得了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然而,对于是否回国,周琪却没有他人想象中那么难以抉择,他想踏踏实实为国家做点事情。 周琪决定放弃在法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研究平台,投身中国的动物克隆和干细胞研究事业。

2001年,31岁的周琪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当年最年轻的入选者。 2002年,周琪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不仅他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法国的同事和学生。

科研攻关敢登攀


回国之初,周琪也曾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他仍尽快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组建起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

为独辟蹊径、为国争光,周琪选择了克隆大鼠这道世界性难题。

克隆大鼠难就难在卵子细胞一经从大鼠体内取出,只有几分钟的存活时间,科学家还来不及对其操作,它就变性老化了。 当时,世界上许多知名科学家都在这个课题研究中失败了,许多同行都劝他放弃。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里的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困难没有吓退周琪。 为了攻克难关,认“死理”的周琪,全身心扑在实验上。 两年多的时间,每天早上6点多钟走进实验室,晚上10点多钟才进家门,日复一日地面对电脑和显微镜。

他和同事用尽了各种方法,实验数万次,终于找到了一种MQ132蛋白质分解酵素的抑制剂作为大鼠卵细胞的“保护茧”,使大鼠卵细胞在操作完成前暂时“与世隔绝”。 这一招人为地将大鼠卵子细胞的发育过程延缓到10个小时,为完成操作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了中国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小鼠、第一株治疗性克隆干细胞系。 2004年,周琪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吉诺韦转基因技术领域杰出贡献奖。

克隆大鼠既是生命科学的一项基础研究,又是有着广阔商业价值的应用研究。 因为大鼠的生理特征和人类的非常相似,是研究人类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最理想动物模型,并将在动物发育机理、动物克隆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琪的成果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前沿位置。

2009年,一只9个月大、看上去与普通小鼠没有任何区别的iPS鼠“小小”成为全球干细胞研究领域关注的明星。

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

这是周琪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四倍体补偿技术获得的完全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的健康小鼠,从而首次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发育全能性。 该成果于2009年9月发表于著名学术杂志《自然》,并被国内外千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iPS小鼠“小小”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2009年度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以及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东北汉子化身“科普狂人”


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周琪也十分注重科普,自2002年回国后,进行了一百多场的科普报告,被许多同行笑称为“科普狂人”。

1997年,年仅27岁的周琪撰写了《神秘的克隆》一书,被一家外国媒体评为“ 20 世纪最佳科普读物”,与霍金的《时间简史》等著作并列,这也是周琪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