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肠管:根据导管末端所在位置进行命名,如果末端在十二指肠,就叫做鼻十二指肠管,位于空肠,就叫鼻空肠管。
临床常用细口径管,相关并发症较少。
-
有助于促进肠道运动, 维护肠道的完整性,减少菌群移位,降低能量的消耗与高代谢水平,减少胃潴留;
-
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加速营养目标量的实现,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降低误吸风险。
不论哪种方法,均需要通过 X 线或者 B 超等确定最终位置。
(1)盲插法
-
相对方便,花费少,但是植入成功率较低;
-
较早研究改进:有研究表示通过引导丝、增加鼻肠管硬度、将鼻肠管制作成螺旋形等可用于增加置管成功率;
-
近期研究:
(2)内镜引导置入法
-
内镜的直视下,使用持物钳将导管夹住,慢慢将导管放入指定位置的方法。
-
国外报道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国内相关报道更高,接近 100%。
-
缺点:成本高,地点受限。
(3)成像技术下置入法
-
X 线透视下:主要用于儿科患者,缺点是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 X 线。
-
B 超引导下:将 B 超探头置入幽门处,在成像的基础上进行鼻肠管置入法。
(4)手术
-
胃肠手术患者通常在手术中直接留置,成功率高,方法简单。
-
缺点是:受限于手术患者。
(1)腹部 X 线摄影定位法:
定位的金标准,当肠管内容物较多时,会干扰鼻肠管在肠腔内的显影,此时可以注入泛影葡胺,注射后立即摄影,能明显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2)体外测量法:
最常用、最简单、直接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1,鼻尖-耳垂-肚脐法;
2,剑突测量法:指从发际线到剑突水平的距离。
(3)消化液判定法:
根据胃液和消化液的理化特性鉴别:
1,pH 值:正常胃液的 pH 值为 3.0~5.0, 小肠液为 5.8~7.5, 故根据消化液的 pH 值可判定鼻肠管尖端位置:pH 值<5 提示鼻肠管尖端在胃内,pH 值>7 则提示尖端进入肠道。
2,颜色:胃液为浑浊的草绿色或褐色液体, 常伴有胃内容物;小肠液为清亮、金黄色黏稠液体。
(4)腹部听诊法:
绕胃腔将听诊部位分为 UDMRL 共 5 个点:U 为剑突下, 对应胃贲门的位置;D 为脐, 位于胃窦与胃大弯之间;M 为 U 和 D 的中点, 对应胃腔中部;R 为 M 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的交点, 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L 为 M 水平线与左锁骨中线的交点, 对应胃体和胃大弯底部交界处。
该研究在置管过程中注入气体, 当鼻肠管尖端进入某一点时, 该点声音较其他部位大, 通过区别不同点声音的大小来判断尖端位置, 最终进行腹部 X 线摄影判断置管是否成功。
(5)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
最为直观的办法,成功率高;但是麻醉状态下进行,有麻醉风险,耗材多,费用高。
(6)
电磁导航定位法:
利用导管尖端放置电磁发射器,实时监测移动轨迹判定;
(7)其他:
-
导丝回弹实验是在置管时, 确认鼻肠管在胃内后, 继续缓慢置入, 预计其尖端已到达幽门时, 回撤导丝至胃内, 检查导丝的活动度, 然后再缓慢置入导丝, 从而判断鼻肠管尖端位置的方法。若回撤导丝后导丝活动自如, 在缓慢置入导丝过程中无阻力且导丝不回弹、不弯曲, 能顺利置入至长度与鼻肠管相同时, 视为尖端已通过幽门;若回撤、置入导丝过程中遇到阻力、导丝回弹, 则为阳性, 表明鼻肠管在胃内盘绕、未通过幽门, 需要调整位置后重新置入;
-
将亚甲蓝注射液稀释后经胃管注入患者胃腔, 胃管接负压抽吸。如吸出蓝色液体则证明鼻肠管仍在胃内, 未进入肠腔;若未抽吸出蓝色液体, 则说明鼻肠管已进入肠腔。
肠内营养 4 周内,优先推荐鼻肠管,超过 4 周更推荐空肠造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