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搜上突然有了这么一个问题。
“中年妈妈失业后「瞒着亲人在星巴克假装上班」,如何看待中年人失业的现状?”
问题描述是这样的:
三十五岁突然失业,九九瞒着父母、公婆和女儿,每天去星巴克假装上班。失业的日子,内心像是在踩跷跷板,有时因为有了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快乐,有时又被焦虑追着跑。中年人的生活总是不易,那些内心的崩溃、挣扎、纠结很难向人诉说。但在这里,她可以跟陌生网友分享这一切,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在这个问题下,有很多答主分享了自己的暖心经历,希望能安慰到这样的人。
不过,解决了问题的答主,很多时候有外部资源,有身边人的理解,有自己原本的人脉和经历。
而遇到这个问题的很多人往往没有这样的运气。
其实解决这个答案就已经在问题描述中了:
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这句话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并不是一句鸡汤,只是你需要把“认识自己”更加的详细。
你需要认识到,你不应该再按照原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
由于童年的经历和家长的无意识教育,当代人有几种错误思维。
而这几种错误思维恰好因为35岁失业而爆发了,去星巴克假装上班,只是这几种思维的延续而已。
首先是面子思维:
“三十五岁突然失业,九九瞒着父母、公婆和女儿,每天去星巴克假装上班。”
即便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不要让家里面的人担心。
这个理由很暖心,但其实是充满了傲慢的。
你默认所有关心你的人,全部都不会体谅你的困难,会因为你的变故选择疏远你或者直接崩溃?
你把人想象的太弱了,如果一个家庭完全没有抗风险能力,那么我们组成一个家庭的意义是什么?
也或者人在内心的更深处,选择这样的隐瞒,有一种更深的自卑。
“我只是家庭的赚钱机器,一旦我失去价值,我就没有资格得到家人的爱了!”
我们是不是太习惯应试教育的思维了,只要我们做好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的无情工作学习机器,就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问题描述中:“有时因为有了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快乐,有时又被焦虑追着跑。”
就是这个“无感情消耗品”的真实写照。
因为大家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用一种社会规训的方式,逼着你做“必须做的事情”,这导致你没有时间精力在更重要的地方投入严肃的思考资源,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你每天脑海里都有无数的这样声音。
“你看别人家的XX,30岁都已经当上大学老师的,外表看上去很年轻,而你连个博士学位都没有?”
“兄弟,这个岁数就得潇洒,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25岁,连个女朋友都带不回来,别人家得XX都已经生二胎了!”
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在满足周围人的期望中,逐渐走过来的。
我们没有认真去思考这些事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只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是正确的。
然后,我们“疯狂了”“结婚了”“生二胎了”,突然发现这些事情,没有旁人所描述的那么高大上,那么有意义,要是不做就会被社会抛弃一类。
“就这?”
你的大脑中满是问号,于是你只会得到这个结果。
“中年人的生活总是不易,那些内心的崩溃、挣扎、纠结很难向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