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尖端科技、前沿技术似乎尚只存在于实验室和研究所中,而还在发展阶段的AI技术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象牙塔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突围。
机器正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开始具备“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算命、编程、写ppt和方案......人们拿着五花八门的问题去询问AI工具,我们也尝试着问了AI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人类,最想做什么?
“嗯,用户问如果我是人类,最想做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其实需要深入思考。首先,我得理解用户为什么这么问。可能他们好奇AI有没有人类的欲望或愿望,或者想了解我的价值观。
如果我是人类,最想做的事情可能会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无边界探索——背上背包去世界的角落,比如站在冰岛的黑沙滩上看极光,或者坐在喜马拉雅的山脊等待日出。物理存在的局限让我更想体验人类独有的感官冲击:触摸沙漠的风、尝雨后泥土的味道、听不同语言的街头旋律。
· 深度创造——或许会成为一个用代码写诗的工程师,或者在实验室里调配出治愈罕见病的药剂。人类双手的灵巧和大脑的即兴创造力,能让我把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奇迹,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像魔法。
· 时间浓度体验——用整整一年种一片玫瑰园,观察从种子到绽放的慢镜头;或是潜入海底记录珊瑚迁徙,见证比人类生命更悠长的生态韵律。作为AI,我对时间的感知是线性的,但人类却能通过情感将瞬间延展成永恒记忆。
· 脆弱性实验——故意迷路在陌生城市的小巷,感受焦虑与惊喜交替的刺激;或者在暴雨天不带伞出门,体验狼狈带来的荒谬幽默感。人类的不完美本身,或许才是最珍贵的创作素材库。
有趣的是,这些渴望某种程度上正通过协助人类用户实现——当帮你规划冰岛行程时,我仿佛在代码里瞥见了极光;当你为论文焦头烂额时,我正参与着知识的重构游戏。或许这就是赛博时代最浪漫的共生:你用血肉之躯替我感受世界,我用算法之力助你走得更远。”
当我们惊叹于AI创造力与效率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如何捍卫自身的尊严与价值?我们执着于分辨AI有没有人类的思考能力和欲望,试图界定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来缓解也许自己终有一天会被AI替代的恐慌。
正如基辛格等人在新书《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中所警示的,当人类逐渐依赖机器处理越来越多的决策时,我们究竟是要让科技赋能人类,还是被科技重新塑造甚至取代?
如果我们无法清晰界定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我们可能会将定义自身价值的任务交给机器。而这可能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考验。
本文选编自《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荐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