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MGV-176冲锋枪——巴尔干人对Ameri ...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哪些国家拥有过航母? ·  6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6型“侧卫”齐聚珠海!歼-16和苏-35S孰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清明祭|军报记者寻访31年前祭扫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小学生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02 18:54

正文

左:李蔬君 中:朱 琳 右:夏敬洪 本报记者 范江怀摄

左边这组黑白照片,是记者1986年清明节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拍摄的,记录的是一群小学生祭奠英烈的场景。相纸历经31个春夏秋冬的浸染显得有些发黄。但是,小学生们纯净又带着几分肃然起敬的眼神,依然是那么清澈明亮,透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和浓浓的思念。这种力量和思念就像一颗种子,一旦播撒在精神家园,它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生根、发芽、成长……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凝视着黑白照片中的孩子们,《为了谁》的歌声冷不丁就在耳边响起。31年过去了,这群孩子们还好吗?他们是否还记得脚下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是否还记得那些长眠在烈士陵园永远18岁的解放军叔叔们?是否还记得为国人所传颂传承的“老山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想见见这些孩子们、想看看“秋的收获”的冲动就愈发显得急迫。这种急迫,想必也是那些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为了孩子而牺牲在南疆烈士的心愿。


清明节又要到了,记者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一次也是替那些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所做的寻访。


那年清明拍摄孩子们时,由于匆忙,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31年过去了,还能找到这帮小学生吗?


谁能想到,万能的“朋友圈”把记者脑子里的问号拉直了。


记者把有点发黄的黑白照片传给了“老边防”、刚刚转业到《文山日报》任副社长的边富斌。他把照片往朋友圈里一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照片中的孩子就全找到了。给边富斌联系打电话的,有的是学生本人,有的是学生的亲朋好友。


于是,记者便开始了一次充满期待的寻访。


成长是最好的纪念


麻栗坡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也很近。照片中左侧那位叫李蔬君的女孩,竟然就在北京,说不定曾经还擦肩而过。


北京·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机关党总支书记 李蔬君


现任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机关党总支书记的李蔬君,是个标准的白领,也是一个大忙人,约访数次都遭“夭折”。一个党务工作者,事无巨细,忙忙碌碌,只能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来接受采访。见到记者,有点疲惫的李蔬君洋溢着笑脸,也透着难得的成就感。


1986年的那个清明,去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烙在李蔬君的记忆中。她说,祭奠烈士的小白花,都是她们自己动手用白纸一朵一朵扎成的。


第一次来到肃穆的烈士陵园,小学生们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不少烈士墓前,前来祭奠烈士的亲人哭得撕心裂肺,惊天动地。


李蔬君发现,不少烈士墓前,并没有亲人来祭奠。她和几位女孩子,便把手中的白花插在了那些寂寞的烈士坟前,也算是替一时无法来到麻栗坡祭奠烈士的亲人们,鞠一捧悼念之情。


李蔬君觉得,一朵白花难以表达他们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于是,她们几个女学生,便把身上所带的买零食的硬币掏出来,然后贴在烈士的墓碑上。贴住了,她们就觉得九泉之下的烈士收下了她们的一点心意;贴不住,她们再换一枚硬币继续贴。贴的是一枚枚硬币,更是小女孩一个个无尽的哀思和寄托。


在整个学生时代,父母一直鼓励她认真学习,走出大山,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李蔬君考上了云南大学,先是拿到了经济学学士学位,然后又读完了政治学的法学硕士学位。再后来,她考入中共中央党校,攻读政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一路走来,李蔬君成为麻栗坡二小85级二班学生中学历最高,也是距离家乡麻栗坡最远的学生。


与小县城麻栗坡相比,走出边陲大山的李蔬君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记得成为中央党校新生的第一天,有一个自我介绍的环节,李蔬君很响亮地介绍说:“我出生在一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和地域……”


自我介绍还没说完,同学们就哑然失笑,一个小女子如何能与战争绑在一起?当大家得知她来自麻栗坡,确实经过炮火洗礼时,有些疑惑的目光立马变成了敬佩。


李蔬君对军人怀有特殊的感情,也一直想成为一名军嫂。当然,这个愿望有时很难与努力成正比。说起孩子的婚事时,李蔬君的父母还有点感慨,老人开玩笑说,闺女的丈夫不是军人,可他当年办公地点却在部队的大院里,多少和部队还是有些关系的。


看似娇小柔弱的李蔬君,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信仰。读大学三年级时,她就积极要求入了党。现如今,那个往烈士墓碑贴硬币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名机关党总支书记。她说,虽然自己离开了麻栗坡,不能再陪伴那些长眠在烈士陵园的官兵们,但她觉得,成长是最好的陪伴,也是对那些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最好的纪念和报答。


北京●李蔬君


铭记才能做好传承


1986年的那个清明,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的一年级学生,大多数都是1979年出生的。在昆明钢铁总公司玉溪新兴钢铁有限公司见到朱琳时,记者感到几分诧异。


云南·昆明钢铁总公司玉溪新兴钢铁有限公司业务员  朱 琳


朱琳是照片中那位捧着花圈的小男孩。当年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1980年生人。可见到他时,朱琳成了这个班上学生中,最显老的一个。


不是云贵高原的紫外线,也不是沧桑的岁月,而是炼钢高炉前高达2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灼烤,锻造了一个蓝领工人老练成熟的形象。


很难想象高炉前高温对人灼烤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朱琳在高炉前一干就是16年,从炉前工干到了炉长,也为昆明钢铁公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炼钢工人。


说到在高炉前工作,一天要流多少汗时,朱琳不愿多说。他说,我们流的汗,与烈士们流的血没办法比。


在工友的眼里,朱琳是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好师傅。


虽然离开了麻栗坡,但朱琳相对别的孩子,对老山的记忆和认识都要更深刻一些。


朱琳降生在麻栗坡县南温河乡。家乡的老屋离老山很近,近得抬头便能看到老山主峰。朱琳的父亲是乡里的邮政投递员,母亲是乡中心小学的老师。这本是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幸福家庭。可是,一通炮火把这个家庭的生活全部打乱了。一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战火。


在朱琳幼小的印象中,麻栗坡县城的军人似乎比老百姓还要多。但他懂得,没有这些解放军叔叔,他们一家还有可能再次背井离乡。


当朱琳得知学校要组织学生去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时,他就早早地动手,自己编扎花圈。从学校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有将近5公里的路程。他一肩挎着干粮,一肩挎着水壶,虔诚而又庄严地捧着花圈,徒步而行。扫一次墓,来回差不多要走上一天。


扫一次墓,犹如进行了一次洗礼,教会了朱琳小小年纪就吃苦耐劳。他觉得,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一直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看着他们。


初中毕业后,朱琳进入昆明钢铁公司的技校读书,而后便在炼钢高炉前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后来在昆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那时,从昆明到麻栗坡的交通不便,回一趟老家要花费6个多小时的车程。朱琳说,春节有时也可能不会回麻栗坡过年,但清明节一定是要回老家的。一个是给祖坟上香,另一个就是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这几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记事了,回家的路也好走了,朱琳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不仅去烈士陵园扫墓,还要上老山主峰看看。他有一个很淳朴的想法,做人哪能忘本,要懂得感恩。不光自己要做好,还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好。


说到心目中的老山时,朱琳总觉得影视中的战场场景,和他小时候经历的大不一样。朱琳一直坚信,要传承好老山精神,就必须记住一个真实的老山。


玉溪●朱琳


祭奠决定了人生的选择


见面之前与夏敬洪通电话,记者以为是电话打错了。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标准的带着几分磁性的男中音。采访之前,与不少孩子们都通过电话,他们讲的都是清一色的“滇普”。猛然听到一个标准的普通话声音,而且能与播音员的声音相媲美,难免使人顿生疑窦。


云南·红河州消防支队培训基地政委  夏敬洪


果然是他,夏敬洪,红河州消防支队培训基地政委,副团职中校。


在照片中,穿着黑衣的男孩鹤立鸡群,没想到他的声音也是“独树一帜”。


一件很小的事,或许就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夏敬洪说,就是平生第一次去麻栗坡扫墓,决定了自己职业的选择。


至今说起来,夏敬洪还记忆犹新。学校要组织一年级的孩子去扫墓,他异常激动和兴奋。凌晨3点钟,小小的夏敬洪就醒了。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去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的情景。


脑海里装的不仅是英烈,还有许许多多活着的解放军叔叔。从小就能接触到那么多军人,摸摸他们手中的钢枪,感受他们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所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个追风少年的价值观。


夏敬洪的小学和高中都是在麻栗坡上的,唯有初中三年,他是在父亲的老家天津读的。这也是他练就一口标准普通话的缘由。之后他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就读于物理系电气工程专业。


毕业那年找工作,云南电视台招主持人,30多人去试镜,夏敬洪成功入选最后5人的面试圈。此时,云南消防总队给他打电话,决定招录他这名有电气工程专业背景的应届毕业大学生。


两个选择:一个有可能当上电视台的主持人,留在昆明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另一个穿上警服,还不知道会分到哪个县市去当一个消防员。夏敬洪说,他没有多想,就决定参军入伍。他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早在多年前就决定了的选择。


这种体现了价值观的选择还在延续。经过一年的培训,夏敬洪分到一个偏远的县城,在西畴消防中队任职。一次去村子里救火,火扑灭了,夏敬洪看到受灾的村民,默默地把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掏了出来,塞到他们的手中。


现在已经成为政治工作干部的夏敬洪,常常要给官兵做思想政治工作。他说,从未刻意地准备要给大家讲讲老山精神,但是,一旦拉开话匣子,又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讲到那些为国牺牲的烈士,讲到不怕苦不怕死的老山精神。对于消防员来说,火场就是战场,什么时候都需要老山将士们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蒙自●夏敬洪


我们活在他们的事业中


现今的麻栗坡,和31年前的那个小县城已经今非昔比。当年在狭长的山沟中,坐落着一排排土墙黑瓦的小屋子,现在县城高耸的建筑已经能与旁边的山峰试比高。


今年清明节前的一个午后,杨琼华老师带领当年的学生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 本报记者 马 飞摄


今年清明节前的一个午后,当年的班主任杨琼华老师,带着在麻栗坡工作的和部分在文山州工作的学生,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他们以麻栗坡二小85级二班的名义,像当年一样给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和当年所不同的是,他们像老兵一样,每人给烈士们敬了三杯酒、敬上一支烟。


当年的麻栗坡二小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留在麻栗坡工作,基本上都成了单位的骨干。从文山赶来的赵敏同学,追着记者问了一个很“军事”的问题:那年记事的时候,为啥光听到炮响没见到炮弹落下来爆炸?记者告诉她,如果老山主峰没有解放军官兵驻守,估计你看到炮弹爆炸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被大家称作“汪总”的汪宏同学,则向记者叙说着在外做生意的感受:老山不仅是麻栗坡的老山,也是全国人民的老山。一次在浙江见一个客户,汪宏无意中说自己是麻栗坡的,这个客户立马像见到亲人一般,搂着他的肩膀说,我叔叔曾经在老山参过战。俩人的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亲如兄弟。


在麻栗坡县扶贫办工作的胡尚剑同学,曾在部队当了三年兵。他和许多参战老兵一样,有着很深的老山情怀。这些年,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的人多了,上老山主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也多了。最让他感动的是2014年清明节。那晚,一座座坟墓前都点燃了一支支蜡烛,前来祭奠的老兵就坐在山坡上,陪着牺牲的英魂一夜未眠。


爱跳舞的陈娟同学,虽然在文山州歌舞团的舞台中央不再跳舞,只是负责团里的服装和道具,但她仍很兴奋地告诉记者,文山州歌舞团根据王建川烈士的事迹,在去年排演了一场大型舞剧《老山颂》,通过高水平的舞台艺术,讴歌了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英雄的文山各族人民共同打造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清明节过后,舞剧就有可能要在北京上演。


在烈士墓前,同学们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在叙说着一个相同的感受:没有昨天的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对于这班同学的成长成才,现已退休的杨琼华老师评价道——这批孩子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说明他们没有辜负烈士付出的热血与生命。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是麻栗坡人,没有忘记牺牲在边疆的烈士们。他们只要在麻栗坡,都会抽出时间,以不同的方式祭奠革命烈士。老山精神也已经成为他们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希望他们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老山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西下的夕阳,把陵园烈士的墓碑镀上了一层金辉,也使得高大的纪念碑上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格外醒目: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离开麻栗坡烈士陵园时,记者猛然想起了朱德总司令于1943年在延安“纪念左权将军牺牲一周年追悼会”上,写下的这么一行题词:


“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麻栗坡●二小85级同学)


注:特别感谢边富斌、马飞、王剑对本次采访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4月2日

“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本报记者  范江怀;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