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的事迹。他是一位研究者,坚持求实为先的科学家精神,在控制论和无限维分析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也是一位老师,从事教育工作35年,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资助,但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坚持做有意义的研究,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人才培养。他鼓励探索未知,不畏困难,注重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和培养优秀数学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张旭是一位研究者,在控制论和无限维分析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他破难关、勇创新,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公开评价为“近期重大贡献”等。
关键观点2: 张旭是一位老师,从事教育工作35年。
他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并获得多项荣誉和资助。他注重人才培养,强调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
关键观点3: 张旭坚持做有意义的研究,重视过程的意义。
他强调科研的积累和探索的价值,不畏困难,注重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
关键观点4: 张旭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尤其是无限维分析和控制方向。
他希望借此东风,推进研究,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正文
他是老师,
30余年不改传道授业初心。
他也是研究者,
坚守求实为先的科学家精神,
破难关、勇创新、助发展。
他是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控制论和无限维分析,其研究成果“新”而“重大”,成绩斐然,蜚声国内外。
他叫张旭。
他一直在“坚持做有意义的研究”,坚持“说真话、做实事”。他说,他想继续探索未知,为国育才,为学科的发展无悔付出。
“尽己所能探索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只要一个问题对于学科的发展有意义,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研究成果或许就能够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张旭说。
他曾独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首届天府杰出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十周年巡礼》......
尽管光环足够耀眼,张旭却并不自诩为“科学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科研——是张旭对自己的要求,亦是他多年来在科研上的一贯表现。
求学时期,在机缘巧合之下,张旭跟随导师敲开了数学控制论的大门。他(含部分合作)给出了处理无限维系统能观性估计的新方法,发现了随机系统能控性的新现象、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了随机无限维系统控制理论一些长期未决的基本问题,在无限维复分析领域获重大突破、解决了一个悬疑40余年的难题……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公开评价为“近期重大贡献”、“研究的是令人兴奋的挑战性问题”、“开创性工作”、“最有代表性的工作”、“对前人突破性工作的重大改进”等。而今,他仍旧沿着来时的足迹前行着。
这是一条漫长且崎岖的路,张旭走来却不觉辛苦,甚至颇有乐趣。
作为一名研究者,张旭一直坚持做有意义的研究。在探索真理、寻求突破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有的问题他做了20余年,现在还没有做出来。但是,“不成功也是一种积累,不成功也并不代表毫无价值。”对于张旭来说,尽管结果无法一蹴而就,但在长期的探索与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有价值甚至意想不到的发现,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意义。”张旭始终相信,把基础理论做好、做深、做新,在数学学科甚至更多其它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填补旧的研究空白,那就能够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张旭成为首届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科学家之一。该项目致力于鼓励科学家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张旭看来,先为人,再是“科学家”。
“科学家要说真话、做实事。”做一个正直的研究者,以诚实的心态去对待科研的过程与结果。张旭说,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犯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会坦然接受并改正。他还以同样的要求约束着自己的团队成员、学生,将求实精神刻进科研的每一环。
脚踏实地做人,认真严谨做研究——是张旭最看重的科学家精神,更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坚持与热爱,也是张旭眼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他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始终挑着推动学科发展和研究创新的担子。
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漫长年月里,他也没有停止过思考。“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值得长时间研究的问题、方向以及领域。”张旭说。以控制论为例,他长期思考着如何跳出既有的、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经典物理的框架,在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做控制论。
“打破已有的限制,提出我们自己的问题,开创我们自己的方向乃至学科领域,带领着更多人一起做。”张旭说,刚开始做随机无限维系统控制的时候,连文章都发不出来。后来渐渐引起了别人的兴趣,共同推动着研究往前发展。过程很艰难,但是这让中国的科学家们“走在了前面”,也推动了控制学科的发展。
“作为一个科学家,要热爱科学。”控制论、无限维、随机热方程……在谈及这些与张旭相伴20余年的研究对象时,他始终带着微笑,语气轻快。他说,希望自己能为数学学科、为科学、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是张旭做老师的第35年。也是他在川大教书育人的第24年。
2020年,张旭获评宝钢优秀教师。2022年,他获得四川大学“立德树人奖”。在他门下,付晓玉曾获中国控制会议“关肇直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吕琦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柳絮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对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他来说,育人的最大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踏实地学,能用所学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