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音约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夜间情感广播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CCTV特约心理专家、情感畅销书和专栏作家、多家知名企业高端心理顾问,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在“主持人”和“心理治疗师”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萧亚轩都没她玩得野… ·  14 小时前  
于小戈  ·  生完才7个月,又怀了… ·  昨天  
于小戈  ·  热搜躺枪,她又怀了… ·  3 天前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  婚姻考卷上没有标准答案 ·  4 天前  
槽值  ·  网易沸点工作室多岗位实习生招聘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音约

缺爱的人,是如何在感情中榨干自己的?

青音约  · 公众号  · 两性  · 2019-06-17 16:20

正文



作者| 五花鹿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周末又刷了《大话西游》。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周星驰哭着说爱的期限是一万年。

 

而是紫霞仙子每次描述着自己的意中人的画面。


她一边幻想着那个浪漫的场景,一边眼睛里好像有星星在闪动:

 

“我的意中人,是那个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的云彩来娶我们的盖世英雄。”


 

这句话,也似乎代表着某一种爱情的寄托。


在我身边,有着这般寄托的人很多很多。

 

一般发生在早年被忽视、习惯讨好、照顾别人的朋友身上,尤其是女性。

 

毕竟,在我们的生长环境中,女性更容易成为被忽视的那个。

 

也许是以前太缺乏被爱和关注,她们内心深处总会默默地希望在爱情里遇到一个拯救自己的大英雄,全心全意地照顾和满足自己。

 

但很遗憾,

 

这个浪漫的公主之梦,往往是悲剧收场。

 

在紫霞仙子的爱情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幻想、合理化和等待。

 

她期望大英雄的拯救,最后自己反而是付出得更多的人。


 

在那些有同样梦想的女性身上,也是如此。

 

从小缺爱,长大后千挑万选找一个懂得、在意、照顾自己的人。

 

但随着正式交往、同居、结婚、生子,你越来越发现——


不仅没有人能拯救你,你还要继续独自照顾对方,甚至还有孩子和他的家人。

 

最后要不分手收场,渐渐对爱情绝望。

 

要不只能无奈地,带着被欺骗的怨恨,忍着把日子熬完。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是遇到了不合适的人,或者欺骗感情的惯犯。

 

但当这个轮回一次次发生时,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某种自动化运行的机制在作祟。

 



  

我的朋友媛媛,最近分手了。

 

诡异的是,她的感情似乎也走不出这种轮回。


 她摸不着头脑。

 

即使是大家公认的暖男,最后也总是无法顾及到她的感受,反而要她帮忙做决策、处理负能量。


直到我们聊到一些细节。

 

才发现这种轮回,并不是一种巧合。

 

无论暧昧期有多享受对方的关注和照顾,一旦真正开始交往,她就很快失去了享受的乐趣:

 

当男友在经济并不宽裕,但给她买了一个略微贵重的礼物时,

 

她的反应是:太贵了,省点钱。

 

当男友在加班疲惫,但坚持来照顾生病的她时,

 

她的反应是:不用太麻烦了。

 

还有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没等男友反应过来,她已经做完了。


在这些细节一一展开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

 

原来,那个想被照顾的她,总是第一反应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照顾对方,考虑对方的不易。

 

甚至,打压和拒绝对方的付出。

 

而对方在看到她的这一系列反应后,

 

  • 也许是惰性使然,

  • 也许是没有感受到被需要,

  • 也许是潜意识察觉到她在争夺照顾者的角色, 

  • 也就渐渐地不主动了。

 

于是一个轮回再次重现:

 

对方从一个大英雄退化到了宝宝的角色。

 

而明明渴望当宝宝的她,最后却当了妈。

 

感情走向了破裂。

 

这成了很多女性走不出的轮回。


 




为什么会这样呢?

 

每个轮回,都可能和内心的防御机制分不开。

 

李雪老师曾说过:

 

  • 因为早年和父母无法建立亲密依恋,成年后也很难学到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 于是很多人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


  • 男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

     

  • 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


  • 这些策略,都是童年时保护我们活下来的信念。

     

  • 并且,很有可能在无意识间,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纵我们的一生。


这些防御机制的性别差异,源自社会/父母对男女有着不同的示范和期望。


对很多女性而言,从小总看到妈妈忙碌为家庭付出的示范,并且在学着妈妈去付出时,会得到表扬、赞赏和爱。


渐渐地,就把“付出”成了一个重要的信念。


就像朋友媛媛。

 

在她的内心深处,也许隐藏着一个声音:

 

我要付出,才能防止被抛弃;

我要付出,才能持续地被爱。



从小,她就习惯照顾别人,做个完美的给予者。

 

在家里,常常是她不断照顾弟弟,帮助弟弟。

 

在她看来,她需要一直是:

 

  • 成绩最好的

  • 最能满足弟弟需求的

  • 最能知道父母想要什么的

 

才能不断得到父亲的认可、母亲的爱。

 

如果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不完美,就可能会失去关注和爱。

 

在她的记忆中,自己从未依赖过家人。

 

在清醒时,她从不敢向家人展示过自己的脆弱。

 

只有在某一次应酬喝醉酒后,刚好接到妈妈的电话,她才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大哭了一场。

 

在这样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她非常渴望在爱情中,成为那个被无条件疼爱和照顾的人。

 

但她发现,自己一旦进入一段关系,就立马开启了“完美模式”。

 

充分为对方着想,充分照顾对方。

 

当对方对她“太好”,她会用各种方式来拒绝他。


像安装了雷达一样,不断感知对方的需求,并事无巨细地付出着。

 

因为,只有在付出中,她才感到一种不被抛弃的安全感。

 

却也不知不觉地把对方爱的行为推开。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缺爱的人,越需要被爱,却越得不到爱。

 

因为,越缺爱的人,越怕失去爱,也就越需要这个防御机制来让我们获得持续的爱和关注。

 

所以尽管我们多么希望能从伴侣身上填补儿时的爱的空缺,最后还是选择了打安全牌:


用付出来留住爱。


害怕被抛弃,所以只能被付出的惯性所挟持。





若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很难在关系中幸福。

 

作为付出的这一方,我们会有怨恨。

 

一边过度地付出,一边对另一半的无动于衷而绝望。

 

却不知道,也许这并不是对方想要的,甚至会给对方压力和无力感。

 

最后,一个绝望,一个无力,成了婚姻的常态。

 

李雪老师在一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

 

充分说明,这个“付出才能被爱”的防御机制,多么伤害我们的感情。

 

有个辛苦帮助丈夫读博的女士,最后被丈夫背叛了。

 

在法庭上,她的丈夫哭诉了很多婚姻中的痛苦感受,例如觉得自己被妻子全家看不起。

 

他曾把这些写进信里,但林女士却完全忽视了。

 

她说,我忙着照顾家庭,没有精力,看过就忘。

 

对此,李雪老师的解读是:


  • 林女士的潜意识信念是:我只要不断辛苦付出照顾家庭,就能维持这段婚姻。


  • 这个信念像魔咒一样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让她看不见真实的婚姻关系,看不见真实的丈夫。


  • 真实的丈夫从未嫌弃林女士的付出不够多,而是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沟通婚姻中的感受。

 

当双方最紧要的需求发生了错位,最终就只能渐行渐远了。

 

然而被潜意识魔咒控制的妻子,听不见也看不见丈夫的真实需要。

 

甚至,这种过度付出给对方带来的内疚,也成了亲密关系的杀手。

 

因为,过度的付出,会让妻子站在更高的道德制高点,积累更多的愤怒和怨恨,并理所应当地倒给了丈夫。

 

她内心也许会有这些潜台词:

 

我都这么付出了,你怎么还对我不好。

 

你就是个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人!

 

那么大的攻击和敌意,无论是谁,都承受不了。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轮回呢?

 

首先,要有觉察。

 

当你紧张兮兮,马不停蹄地付出;

 

当你自我逼迫,一定要呈现一个最好的状态;


当你沉浸在付出的忙碌中,忘了自己;

 

当你一看到对方的需求,就迫不及待去满足.....


在这些慌张的时刻中,

 

停下来问自己。

 

👉🏻 你内心在恐惧些什么?

👉🏻 如果不这样做,后果是什么?

👉🏻 你是不是一直被这些后果的恐惧所挟制?


你是不是在害怕,

 

当你没有了付出和努力,

 

剩下的那个真实的你千疮百孔,不值得被爱。

 

如果是的话,去检验,这个假象是不是真实的。

 

去问问对方,去观察看看,难道他一开始,就是因为你的过度付出而爱上你吗?

 

如果不是,他肯定不会因此而抛弃你。

 

而这段感情,也会成为疗愈你的一个契机。

 

如果是,一个让你如此压榨自己的人,也不值得你去爱。

 

因为,“过度付出”只是你生命前期的一个保护罩,不应该成为爱情中别人继续榨取和操纵你的一种要求。

 

现在的你,最重要的是平衡自己,适度付出,甚至接受别人的付出。

 

毕竟,真正对爱情有用的,是做真实的自己,并且看到真实的对方。

 

去仔细感受真实的对方。

 

他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付出,

 

他是否真的承受得住那么多的付出,

 

他是否也想要一个为你付出的机会......

 

然后,允许和接受对方的付出,那是他表达爱意的渠道。


 

当然,也许在你心底,被照顾、被付出是一个陌生的体验。


你会觉得恐慌,怕对方付出后发现不值得;

你会觉得愧疚,因为自己似乎并不太配得上。

 

那就忍一忍。

 

真正的爱,不是单方面一贯的付出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等待着对方的爱。

 

而是像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