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工作日晚上9点下班算早的,周末时不时还要去加班。
虽然收入还不错,但是把你的收入除以工作的时间,算一下时薪的话,和一般的蓝领工作者差不了多少。
其实不仅中国的白领有这样的情况,
日本也是这样。
有一群人,叫做“穷忙族”。
他们有多忙呢?
一天到晚感觉都在工作,打几份工都是常态。
但是又赚不到什么钱,更存不下什么钱。
比如说,有一位50岁的日本中年男子,就因为裁员,被解雇了。
他打三份工,但是加起来年收入也不过是13万人民币。
要知道他11年前在公司的收入就是40万了……
还有一个博导,发现他的博士在实验室里睡着了。
等博士醒了之后,博导就问他:
“你怎么睡着了呢?”
那个博士回答说“:
我一天到晚在做实验,醒了做实验,睡醒了再接着做实验。”
这个时候博导就来了一句灵魂拷问:
“你什么时间拿来思考?”
他们看上去很忙,忙的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只做不反思,效率就不会提高。
只做不总结,价值就不会提升。
为什么有些人很忙但还是很穷?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
你的工作的时间价值没有得到提升。
02
商业的本质与效率有关
为什么很多时候,明明行业里已经有了一票巨头,但年轻人依旧有机会呢?
就在于传统的商业里有太多效率过于低下的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你在一个传统公司里,去参加了一个年会,他们的照片,大概率要两天以后,甚至一个月以后才会出现给到参会者。
也许当时你是有发朋友圈的冲动的。
但是两天以后你拿到照片,你还会想发朋友圈吗?
90%以上的概率是不会...
但在我们的贺嘉演讲私房课课,我们第1天早上拍的照,下午3:00之前一定会给到我们的学员,而且是ps过的,方便他们去进行朋友圈的分享。
因为这也是我们从结果上考虑的,要给到用户更流畅的体验。
当然这个里面对于我们的摄影师同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其实也是从结果出发。
什么是结果出发呢?
就是先思考怎么样做结果会更好,在过程当中,我们再去优化各种流程。
只做必要的事情,不必要的流程就全干掉。
这个部分也是我最近对于商业的思考。
如果你想赚更多的钱,我们就应该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效率更高,对于用户而言体验也就更好。
03
如果想跳出穷忙的循环,那有哪些路径呢?
-选择一个有知识积累的行业。
让自己远离简单重复性的劳作,比如说流水线上的工人,服务员。
这类的工作你工作时间再长,也很难积累真正有壁垒的知识。
但是对于咨询师、创业者、律师学者这些职业,时间的积累就意味着你会了解更多的行业内幕,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们在选择这个行业的服务提供者的时候,也往往更愿意选择有经验和时间积累的。
-不断的自我投资,增值自己的人力资本。
我在学员里面很多人已经年薪过百万了,但是他们一般都有这么一个习惯,一年至少花10万在自我学习和不断精进。
学习,你不要把它当成本,而是当作一种投资。
举个例子,我的学员里面有个创业者是卖手机数据线的,他一年大概能卖个把亿吧。
他来上课的时候第一天就把学费给赚回来了。
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的学员不少是创业者,有2-3个人跟他订1000条数据线,他的学费就赚回来了。
他已经来又来复训了一次,我们最近在研究怎么样,让他别再来上课了(捂脸ing...)
当你有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你去学习如何通过演讲成交,很容易让你去把学费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