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丛非从
学点心理学,做个轻松快乐的小niu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丛非从

陈可辛拍了《3分钟》,吓得我都不敢动了。 |丛非从

丛非从  · 公众号  ·  · 2018-02-08 22: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看到这几分钟小片,一开始我挺激动的。作为一个iPhone X用户,我幻想了下我有机会获得奥斯卡了。差点没跳起来。


看完后有人问我感动不感动,我说不敢动,真吓得不敢动了。


开片妈妈就说:


我总怕他不乖,麻烦到妹妹,所以每次见到,都忍不住对他特别严厉。可一分别,就后悔了。


这句话,吓得我都不敢喘气了。


翻译一下就是:


你委屈下自己无所谓,千万别委屈到小姨哈。因为小姨比你重要多了。

我还有很多疑问,估计陈可辛是不会给我回答了:妈妈这么忙,为什么要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妹妹呢?老公呢?爸妈呢?妹妹对孩子来说,只是“小姨”,是个亲戚啊。


何况一个跟自己的妈妈并不是很亲密的亲戚。


怕麻烦别人的人都是这样的:


宁愿苛刻自己人,绝不麻烦外人。 我们怕麻烦的,都是不熟悉的人。我们苛刻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


所以这个妈妈,跟自己的妹妹 其实 并不是很亲密。


有的人到自己爸爸妈妈家里、到好朋友家里可劲作,从来不怕麻烦他们,因为亲密啊,自己人啊。但是到亲戚家里就不一样了,得客气点,别麻烦着人家。 《我们的少年时代》里果果妈妈把娃让薛之谦给照顾,不怕麻烦,因为亲密啊。


那么寄养在跟自己不是很亲密的亲戚家里,孩子的成长会经历什么呢?


在我们的课里见过太多了。闭着眼睛都可以想到他们经历了什么:


安全感匮乏,归属感匮乏,重要感匮乏。 只有小心看别人眼色,才能活下来。要不能给别人填麻烦,要小心翼翼,要表现得很乖,很好,才能获得一点可伶的爱。


然后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


“我是不重要的,我只有先照顾好别人,我才是安全的。”


所以他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宁愿委屈自己绝不麻烦别人的人。


重复了妈妈的命运。





2


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是非常大的。你知道当你依恋一个人,她还威胁你的感觉吗?


一个不安全的依恋对象,会让人活得非常小心翼翼。


我上回就吓唬他,如果背不出乘法口诀,就不能上镇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


拿再也见不到自己了吓唬孩子,听得我真瑟瑟发抖。


要见到妈妈,自己的依恋对象,不仅要等待,忍耐。还要满足她的苛刻要求,通过一系列努力,才能得到。



然后潜意识里就渐渐形成了:


如果我做得不够好,妈妈就抛弃我了。

如果我做得不够好,我就是不被爱了。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你不考第一,你就不要回家吃饭了。如果你不礼貌,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做错了事,我就嫌弃你,抛弃你。


你知道你最依恋的人,跟你说这话的感觉吗?


“如果你不做到XX,我就不要你了。”


熟不熟悉?


你怎么敢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你怎么敢不拼尽全力去努力?


你以为辛辛苦苦做到了妈妈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爱了?你以为辛辛苦苦背出乘法口诀就得到妈妈了?结果:


人家跟你说:先不背了。


人家没听完就走了。


留给你一个say byebye 的招手。


不好意思,即使你做到了,你还是得不到妈妈。


虽然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一直在完美,一直在渴望,但,你还是不值得被爱的。


我们成年人当然理解这个妈妈的无奈。孩子的角度呢?他要这么早熟去理解一个成年人吗?




3


列车从南宁到哈尔滨,一走就6天。过年这种团圆的日子,基本在值班。


在妈妈的世界里,是这样的:

团圆是小事,值班是大事。

家人是小事,工作是大事。

感情是小事,赚钱是大事。

亲人可以忍忍,上班不能忍。



不要说什么“现实无奈”,这是现实层面的解释。一个人只要觉得回家团圆比值班重要,他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次做不到也许是现实,次次都做不到就是潜意识了。


因为回家团圆的代价实在太大,会伤害工作的,所以还是先伤害家人吧。


这是一个“选择-承担”的问题。这是一个哪个更重要,然后放弃相对不够重要的那个。


在孩子的世界里,更是这样的了:


妈妈的世界里,我不是第一位。她的工作,比我更重要。


这个就很常见了:


很多妈妈为了工作,不得不割舍孩子。为了做家务,不得不忽略孩子。


这其实是一个选择财富还是选择团圆的问题。


2011年,张国立拍了个百事可乐的小电影,大致讲的就是三个孩子,放下了自己非常重要的工作,回家陪老爸过年。其实这个就是选择问题。


如果获得团圆的代价,是生活归于贫穷和平凡,你愿意吗?


很多人的选择其实是不愿意。他们更愿意为自己没实现的不平凡梦而奋斗,并非为了孩子和家更好的生活。因为你根本没问过孩子的意见:


你是更喜欢妈妈陪你,还是更喜欢将来妈妈给你很多钱?


工作狂都是这么形成的:


人是不可依恋的,工作才可以去依恋。因为他们小时候真的被这么示范了下。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真的把工作、家务等事情看得比感情重要。


没有谁,是不能回家的。每个人都选择了潜意识里认为更重要的东西,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这个只是不同。

只是幸福了中国,苦了孩子。




4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陈可辛《三分钟》里这个孩子,是懂事的孩子。可多少人知道:


“懂事”这两个字按在孩子身上,有着多少无奈、委屈和恐惧。


“懂事”的意思就是:妈妈,我要照顾你。我要做你坚实的后盾,绝不给你添麻烦,绝不对你有需要,以保证你的工作,保证你的心情。


“懂事”的意思是:我不重要,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比我重要,我不值得被爱。我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活下来。


有时候我不禁想:


当社会在传递“懂事”的孩子的时候,什么时候能传递一个“快乐”的孩子? 而不是背着悲凉的懂事。


什么时候能传递一个“懂事”的妈妈?让孩子多一些对爱的相信。


我会觉得这个更是和谐中国。




5


我不会拍片子。我只好呼吁下吧:


除了事情,感情也很重要。


工作不可以将就,爱就这么容易将就吗?


不要让人失去了相信爱的能力。


如果真的做不到陪伴,起码要去表达爱,而不是威胁和说谎。


去表达我的脆弱和无奈,而非逞强让你觉得自己不被爱。


去表达我与你同在,去表达你值得被爱,去表达你对我很重要。




写的时候,我感觉又要被喷了。但我还是发吧。 欢迎留言区抒发。有所启发,就赞赏支持下吧~~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心理学,可以看到自己,打开自己,重建自己。

周三网课、北上深地面课,联系微信:congnotcong3   或  1850021519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