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9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酒文化 研究(未刊稿)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1-01 08:17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说明: 2017年10月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发起的“首届‘酒与哲学’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我作为受邀参会者之一,提交了一篇文章。

由于文章内容有趣,又未在纸媒发表过,借着2025年元旦到来之机,推送于此,以表达我对订阅“平眼观世”微信公众号朋友们的

新年祝福!
·酒文化研究·
与“酉 ”合谋的中国 酒文化审美
——兼谈古代文人的双重标准

田卫平


在中国七千年文明史中,“酒”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既显示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达,也反映着“酒”与中国人的思维和创造精神密切相关。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毋庸赘述,在此,我只想从与“酉”(酒)组合搭配衍生出的汉字/词角度,观察中国人的“酒”智慧或“酒”文化审美。

之所以选择这一角度观察,是因为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研究,“酉”字的本义,最早就是“酒”字。 在早期甲骨文中, 该字的形状是,一个大缸中间加一横(见下图)。它表示,缸里盛有液体

—— 酒汁,就像伸进酒 坛、过滤酒糟的酒篓。 造字的本义是: 酿在大 缸里的酒。 到晚期甲骨文, 该字略有变化,“酉”字的“酒坛”本义消失了,加“水”另造“酒”字代替(见下图)。但至少到

秦代,“酒”字依然经常写成“酉”。 例如, 1975 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了大量竹简。 其中,出土与《秦律》有关的 《田律》就写道: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 。” 意思是说,居住在乡村的百姓,不允许买卖酒。

一、与“酉”组合搭配 露古代饮酒的“礼”

在中国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酒”的记载,但经过梳理后会发现,它们共同的指向是,大禹时期即出现了“酒”。

比较典型的说法,是《战国策·魏策二》的记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用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大意是说,古时,尧帝的女儿仪狄造酒,味道甘美,于是,就进献给禹;禹饮用后,尝到了酒的芬芳之味,但也心生警觉,预感到这东西会让人沉湎其中,从此便疏远了仪狄,目的是要戒绝美酒。他还强调说:“后世必然有因为喝酒而亡国的。”

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但大禹“不近酒色”的故事,还是成为后来帝王的启蒙老师教导储君的素材。

虽然沉湎于酒中会亡国,但在中国先秦时期,无论是君王、诸侯还是士大夫,在祭祀时需要用酒,宴请宾客时也“无酒不成席”,最佳办法当然就是,把饮酒合法化、道德化、高尚化,将“酒”纳入“礼”的范畴;因此,与酒有关的礼仪便应运而生。这些,在《周礼》《仪礼》《礼记》中都有反映。

而体现在文字上,也有着不少的聪明创造,这就是 酬、酢、酌、䣿、醧、酺 等字/词的创造。

1. 酬。 可以说,它是上层社会宴请宾客时的第一个礼节,也称为“导饮”。它指的是:主人劝酒时,自己先饮。

传世的记载周代士大夫的礼仪著作《仪礼·乡饮酒礼》说: “主人实觯,酬宾。”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酉部》说: “酬,主人进客也。” 南朝的顾野王在《玉篇·酉部》解释: “酬,劝也。” 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道: “主人将酬宾,先自饮之意。以其酬宾若不自先饮,主人不忠信;恐宾不饮,示忠信之道,故先自饮,乃饮宾,为酬也。”

通过“酬”字,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在中国古代,君王、诸侯、士大夫宴请宾客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主人必须先举杯自饮;否则,客人是不会举杯饮酒的。

由此引申,又衍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词汇。例如, “酬报”“酬宾”“酬唱”“酬答”“酬对”“酬和”“酬金”“酬劳”“酬谢” 等等。

2. 酢、醋[zuò]。 这是上层社会宴请宾客时的第二个礼节。既然主人已经先饮,表示杯中的酒既不是苦酒、假酒,也无毒无害,充满了主人的诚意,那么,接下来,客人当然也要通过举杯饮酒的方式,来回敬主人。

《周易·系辞上》有: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 《淮南子·主术训》: “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 宋代陈彭年等人奉诏修订的《广韵·铎韵》解释说: “酢,《仓颉篇》云:‘主答客,曰酬;客答主人,曰酢。’”

《说文解字》有: “醋,客酌主人也,从酉。” 即客人以酒回敬主人。

3. 酌。 这是上层社会宴请宾客时的第三个礼节。客人饮酒后,主人再给客人斟酒,并劝饮。

《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东汉郑玄注: “酌,犹斟也。酒已泲,则斟之,以实尊彝。” 《说文解字》说: “酌,盛酒,行觞也。”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再释曰: “盛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 这可以用《汉书·盖宽饶传》 “无多酌我,我乃酒狂” ,作为佐证。

4.䣿。 这是古代上层社会宴请宾客时的第四个礼节。《玉篇·酉部》对䣿的解释是: “䣿,能饮者饮,不能饮者止。” 即饮酒要适度,能饮者就饮,不能饮者可以不饮。这反映出,在正规场合饮酒时,当时的人还是非常讲究节制的,避免出现饮酒过量而导致失态或有损斯文现象的发生。

5. 醧。 有两个读音。 读[yù]时 ,意思与 “䣿” 同,《诗经·小雅·常棣》有: “傧尔笾豆,饮酒之醧。” 也有版本将 “醧”写作“饫”,《韩诗外传》解释说: “能者饮,不能者已,谓之醧。”

醧读[ou]时 表示宴会饮酒时规定,必须有一人不喝酒,保持清醒,维持秩序。

这后一种解释,是“百度百科”“百度汉语”的解释。我相信,它自有根据,但并未公开列出,故这里只是列出而存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国先秦时期,以上五个饮酒时的礼节仅限于上层社会。因为,当饮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后,“礼不下庶人”,对黎民百姓而言,平日饮酒还是遭禁止的。例如,《尚书·周书》中记载的《酒诰》,就是周初颁布的禁酒令。

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才不同程度的放开了对下层民众的饮酒限制。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 又如,《墨子·非儒下》有: “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 再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

当然,仍有一些诸侯国,坚守旧法,只有当国中遇到了喜庆之事,才允许民众饮酒。这就导致“酺”字的出现。

6.“酺” 意思是,开放酒禁,准许臣民聚集在一起饮酒取乐。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 公元前296年 ,赵武灵王联合齐国、燕国共同灭掉中山国,返回都城邯郸后, “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 。这是最早用“酺”字代表允许臣民饮酒同欢的旨令。

七十多年后,即 公元前222年 ,秦王嬴政为了庆祝灭掉韩、赵、魏、燕、楚五国,也效法赵武灵王当年的做法,“五月,天下大酺”;宋代张守节《史记正义》释“酺”曰: “天下欢乐,大饮酒也。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故天下大酺也。 ”日本学者中井积德进一步考证说: “平时群饮有禁,故有庆而后得群饮,是为‘酺’,皆上命所赐。”

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 ,秦国为了庆祝始皇帝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的功业,再次“大酺”。

从秦国两次“大酺”看,显然是对《秦律·田律》“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酉”执行中所产生的民怨的一种纾解。

但“大酺”是否意味着允许臣民开怀畅饮,似乎还未找到相关依据。按照《晏子春秋》卷三的说法:

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

可以推测,即使欢庆胜利,允许“男女群乐”,对饮酒量的多少也是有限定的。


二、与“酉”组合搭配 露古人对酒后失态的劝讽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虽然古代的酒多是用糯米、黄米等酿制,酒精含量在20度上下,但这种低度酒的可怕之处在于,“初入口时,醇浓好吃”,下肚之后,后劲极大。

当身体通过血液循环将酒精运抵身体各处尤其是大脑时,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便受到严重干扰,会表现出先兴奋、后抑制的现象,意识对行为的监控作用开始溃败,无数匪夷所思的行为也就产生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人既在“礼”的层面约束君臣饮酒,又在“法”的层面限制百姓饮酒的原因所在。

在先秦时期,无论文字创造者,还是文学创作者,都表现出对酒后失德乱性的讽劝和批评。

在文学作品方面,最著名的就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了。

关于这篇作品的创写作初衷,唐代李贤在《后汉书·孔融传》注引《韩诗》云: “卫武公饮酒悔过也。”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认为,周幽王时国政荒废,君臣沉湎于酒,卫武公入为幽王卿士,难免与宴,见其非礼,未敢直谏, “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

这篇诗作对周代后期上层社会饮酒无度、失礼败德的描述和和讽刺,现在读来,仍感到,此情此景,就在眼前。

由于《宾之初筵》是用古文所写,没有古文功底的人读起来很难领悟其中之妙,而后人的白话翻译虽然版本很多,又各有千秋。这里试综合各家翻译之长,将该诗篇的最后三段转抄如下,以体现诗作者倡导文明饮酒的良苦用心:

客人开始入筵席,彬彬有礼很和善。

酒过一巡未醉时,态度温雅又恭谦。

酒过三巡醉意现,行为不检态度变。

离开座位到处转,兴高采烈舞蹁跹。

有的喝酒还未醉,态度庄重又安闲。

一旦喝的酩酊醉,行为轻薄胡乱缠。

因为喝醉现丑态,普通礼仪都难辨。


客人已经喝醉了,有的喊来有的闹。

打翻杯盘和碗盏,左摇右晃欲跌倒。

还说酒醉人不怪,行为错误全不晓。

头上歪戴鹿皮帽,疯疯癫癫把舞跳。

如果醉了就出去,大家托福都叫好。

如果醉了还不走,那就缺德太不好。

宴会饮酒本好事,只是应有好礼貌。


饮酒之人多而杂,有的清醒有醉倒。

设立酒监察礼节,又设酒史写报道。

酗酒本来是坏事,反说不醉是脓包。

不要随人乱劝酒,害他失礼瞎胡闹。

别人不问别多嘴,语涉非礼勿乱道。

依着醉汉胡乱言,会说公羊没犄角。

不懂饮礼限三杯,劝他多喝更糟糕。

注: 根据 《礼记·玉藻》 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饮酒无度会让人丧失理智、失礼败德,所以,在用文学作品劝诫人们饮酒“发乎情,止乎于礼”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讽谏醉酒者的文字。在此,仅举数例与“酉”搭配组合的字/词欣赏如下:

1 . —— 在一起喝酒

醅,最初的意思是“(多人)聚拢喝酒”,之后转义为“醉饱”,后又转义为“酒未漉”即未经过滤的酒。杜甫的《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用的都是后一种意思。

2. —— 饮酒后脸色变红。

《楚辞·招魂》有: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玉篇·酉部》: “酡,饮酒朱颜貌。” 宋代的音韵学著作《集韵》: “酡,饮而赭色着面也。”“将醉,谓之酡。” 《增韵》: “酡,酒容也。” 南朝谢惠连的《雪赋》有: “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酡兮思自亲。”

3. —— 微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醺,醉也。” 唐人徐道符《大六壬心镜》: “饮有酒气,醺醺然。” 《玉篇·酉部》: “醺醺,和悦貌。” 杜甫《拨闷》诗: “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说明,酒浓烈,度数比较高,一杯就微醉,但头脑尚清醒。

4. 醉 —— 喝到不能再喝。

《尚书·酒诰》: “德将无,醉。” 《诗·小雅·宾之初筵》: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由于 “醉” 字是由 “酉”“卒” 二字组成,而“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 但明代张自烈不认同许慎的解释,他在《正字通》中写道: “醉,必伐德丧仪,《酒诰》《宾筵》言之甚详,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乱者。”

5 .酗 —— 酒醉 后发怒

《尚书·微子》: “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清人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尚书上》解释: “沉酗,犹淫酗也。” 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说: “酗,以酒为凶曰酗。” 《汉书·赵充国传》: “数醉酗羌人。” 唐人颜师古注: “醉怒,曰酗。”

6. —— 醉的迷迷糊糊。

《说文解字》: “酩,醉也。” 《集韵》: “酩酊,醉甚。” 《晋书·山涛列传·山简》: “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7. —— 大醉

《广韵》: “酕,醉也。” 宋代司马光在《类篇》中说: “酕,极醉貌。” 晁补之的诗《即事》: “有时醉酕醄,大笑翻盏斝。”

8. —— 因醉酒而神志不清,犹 如患病

《庄子·人间世》: “嗅之,则使人狂酲。” 《说文解字》: “酲,病酒也。” 《玉篇·酉部》: “酲,醉未觉也。” 《晏子春秋》卷三: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汉书·礼乐志》:“泰尊柘浆析朝酲。” 唐人颜师古借用东汉学者应劭的解释: “酲,病也。析,解也。言柘浆可以解朝酲也。” 所谓 “朝酲” ,就是隔夜醉酒早晨酒醒后仍困惫如病,南朝梁元帝《刘生》诗 “菊苑聊夜饮,竹叶解朝酲” 、宋代苏舜钦《春睡》诗 “别院帘昏掩竹扉,朝酲未解接春晖” 中的“朝酲”,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9. —— 酒醉后神志恢复正常。

《楚辞·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 之。(公子重耳)醒,以戈逐子犯。” 《说文解字》: “醒,醉解也。” 《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 因而,宋人柳永《雨霖铃》诗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通过以上九个与“酉”搭配组合的字/词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从饮酒到酒醒的每个阶段,都有形象的表达;而 醅→酡→醺→醉→酗→酩→酕→酲→醒,构成了一个饮酒者循环往复的生理反应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与“酉”搭配 组合的字/词 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例如,由刚开始聚拢在一起喝酒时的 ,到最后因为醉酒而导致神志不清的 ,两个字的结构相似,都是由“口”字组成,但前者是“口”在下,后者是“口”在上、“口”为主导,表明后者只剩下张口吃、喝、呼吸的功能了。

又如,最后阶段的 “醒” 字,右面的组合是“生”字上有一个“日”或“曰”字,表明饮酒者又生还过来,回到了阳间或能开口说话了。它以此巧妙而善意地提醒那些过度饮酒者:适可而止,贪杯有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