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网腾讯新闻
《深网》是一档原创深度报道栏目,挖掘TMT领域热门公司、事件和人物中的隐秘故事,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今晚,讲三个“容”字 ·  昨天  
都市时报  ·  昆明突降大雨!冷空气又要来了,下周...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捕猎食用野生豹,2人获刑! ·  5 天前  
央视新闻  ·  “鸟类叫声像人说话,令人害怕”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网腾讯新闻

南孚电池刘荣海:企业低价内卷是因为行业没有新机会 | AI光年

深网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0-15 09:56

正文



采访丨薛芳 整理丨嘉林 编辑丨薛芳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硅谷日记》编者按: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这片土地,一直在诞生传奇,最早的传奇可以追溯到1838年前,这一年,一个叫苏特尔的冒险家发现了这个渔村,战胜了土著,靠着这片土地的丰腴,他因此成为一个大富翁。

10年后的一天的一个偶然,人们发现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区域竟然遍地黄金,苏特尔在一瞬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大量的财富也给苏特尔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全世界的冒险家,他们漠视法规,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掠夺,最后的结果是苏特尔一贫如洗,孤独寂寞的死去。“淘金热”是人们给那个年代和这片土地最疯狂记忆的描述。

或许是源于历史的某种补偿性,多年后的这片土地,地面上已经看不到洒着的金沙,但一群富有天才和智慧的大脑,仍然聚集在这片土地上,制造着关于科技的神话。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硅谷,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

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在硅谷科技创新从未停止过。HP创始人维修示波器的那个车库,微软的那个温馨小屋,仙童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造出CPU的灵感,英特尔那个天才流淌的酒吧……《硅谷热》、《硅谷之火》也激励了国内一众互联网大佬抒写了他们与时代的传奇。

当然,科技的创新在硅谷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OpenAI这家公司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传奇,它打开了一个新时代的星际之门。硅谷的建筑朴实无华,很少有高楼大厦,多半是一些三四层高的建筑,隐藏在一片绿树之中。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诞生了无数的科技传奇。

7月下旬,腾讯青腾汇全球私访美国硅谷的活动中,青腾文创学堂校友、南孚集团CEO刘荣海也参加了此次游学,他对《AI光年》阐述了他游学归来后的一些思考。

今年是第三次来到硅谷,之前也参与过其他游学项目,也探访过硅谷的企业,包括与这边的同学朋友聚餐。但这次的感受完全不同,交流是非常深入的。硅谷表面人不多,宁静之下却是生机勃勃,创业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是完整的创业生态链。


图注:刘荣海在腾讯青腾汇全球私访美国站课堂上

我了解到,硅谷有约30万人参与到天使轮,大量的孵化器公司在“批发式”地扶持企业。这很像国内2014年到18年的样子,大家每天想的都是创业、融资,硅谷的创业氛围让我和同行者都非常感慨。

此行前,我与(咨询公司)尼尔森交流,他们表示,从数据来看,全球消费品的消费量增长都很小,但有的国家增长主要是由于通胀。我认为比起消费量增长,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不做红海中的一滴血

我在南孚工作三十多年,几经浮沉,南孚逐步实现了自主控股,成为世界前三、国内第一的电池企业,市场占有率85%,今年3月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中国碱性电池市场,我们可以称得上“隐形冠军”。

南孚近几年增长都非常好,2023 年收入达到近20%的增长,但并不是说我们守好基本盘就可以了。电池是被动消费,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是不让品类跌价,要把行业的价值拉高,这就是我们不断升级技术,寻求创新的原因。

南孚尝试做过充电宝、起夜灯、排插等很多产品,还跟风做过小型锂电池,结果都不太好。在布局小型锂电池的时候,我们还专门建了工厂,开了好多条生产线,后来证明是个错误,过于自信,好高骛远。

很多人都问过我,南孚做不做动力电池?我开玩笑说,我们的邻居有一个珠穆朗玛峰似的宁德时代,我们哪敢碰啊。不过,反过来想,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技术门槛更高的微型电池,比如心脏的植入电池,脑接机的电池等等。

这些应用对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认证的过程也很漫长,但一旦通过认证,就能占据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这也符合一位美国专家的理念:不要做大卖场的事情,而要做You are the Only的事情。

对那些技术要求极高但市场规模不大的领域,一般的企业是做不起的,但我们有时间慢慢熬,慢慢认证,或者是跟有用户基础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一条新的路。

当下AI也很热门,但我认为不能贸然进入,如果没有独特的优势,没有护城河,很可能就是红海中的一滴血。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AI时代袖手旁观。如张宏江老师所说,我们要用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个人的视角是受限的,而AI帮我们从上帝视角去看全局。


先发优势对企业非常重要

现在新能源电池备受关注,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行业。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几乎都没赚到钱。我们也尝试过入局,赔得一塌糊涂。按青腾一位老师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先发优势,这类行业实际上不值得进入。一是赚不到钱,二是掌握不了定价权。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虽然与南孚的碱性电池都叫电池,但化学体系、制造技术和销售渠道都完全不同,可以认为是两个行业。

我们也曾邀请苹果给我们做过审计,对方说,一进南孚就能感觉到是消费品公司,没有To B的基因,我当时还很不服气。不得不承认,南孚和To B的公司确实有很大差异,那种对工程精细的要求是我们不具备的。对于苹果来讲,技术的先进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极度的稳定性。

别看现在的宁德时代如日中天,但我知道他们崛起的过程也非常的不易。最后的成功真的是熬出来的,熬到了产业节点。2011年、12年的时候,当时市场普遍不看好他们。那个时期,全球To B的电池企业都没有盈利的,我们甚至不相信电池可以用在汽车上。

一个行业一旦兴起,再进入已经迟了,我们今天要攻克的可能是一些冷门的、艰难的领域,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做出来。

我也花了一段时间去寻找公司发展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现在觉得可能是个伪命题。从我自身的尝试来看,当非常想追求新业务增长的时候,多半不会成功。更实际的办法是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发现机会,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可以将其称为第二曲线、第三曲线,但过程中不要去想。


内卷是因为没有新机会

近些年,很多行业都在内卷、打价格战,南孚在电池行业中利润率是比较高的,但我相信全行业对南孚没意见,我们把整个行业的价格(价值)拉高了,鼓励大家做技术投资,而不是一起拼价格,越做越便宜,整个行业都过着像“丐帮”一样的日子。

这个市场上,我们不怕卷,也没人能卷得动我们,但我们现在寻求的是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每年要花一两亿去投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是往上拉性能,而不是鼓励降价,买几赠几,我们从来不做这种事情,南孚自己从不带头打价格战。

最近一年,我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与同行共处,以前企业家好像总想使一个“团灭”的大招,把竞争对手打趴下,但至少电池行业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共存反而是很重要的。现在有时候我会主动拜访一些同行,有什么问题互相帮忙,产能不够的时候说一声,讲好一个价格,不要讨价还价。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低价竞争不会让经济走向繁荣。我们还是要把产品做好,而不是一味地压零售价。

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紧盯一个行业,行业成熟之后就必须要找新的投资机会。很多人一直在卷,是因为他没有别的机会,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在新事业上还有机会,要把注意力放在寻找新机会上,没必要在眼前的市场和大家短兵相接。

南孚还在建立纽扣电池、高级碳性电池的品牌,并且延伸消费渠道,卖其他的消费品。目前,非南孚制造已经占了我们在国内市场30%的收入。在国际方面,从我们两年前开始扩大出口销售,海外市场增长也非常快。


中国制造业的潜能还没发挥出来

这些年,我感到业务整体不如十年前那么蓬勃向上,有些投入并未达到预期的回报,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好像到了某个天花板。我也在考虑南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在国内面临着产能过剩,到海外去竞争,经常与其他中企狭路相逢,说我们抢了他们的市场,但我们也不可能放弃眼前的机会。

之前我跟投资人说,中国现在100个人里还有50个没有用碱性电池,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90个。我们如果能用十年时间赢得另外50%的市场,业务就能够翻番。但这恐怕很难,对一个国家来说,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可能让很多人用上高端产品的。印度现在碱性电池的普及率是10%,以前是2%,非洲只有5%,我们目前的50%可能也会维持一段时间。

全球每年的碱性电池需求大概是300亿只,中国的产能就有260亿只左右。即便把全世界所有的碱性电池厂关闭,让中国来生产,产能也够用。但这是不可能的,国外的老百姓也要吃饭。实在干不过,人家还会找出关税、碳税一系列的问题,给你使绊子。

所以我想中国企业也要考虑如何与世界共存,如果只是互相竞争,可能最后都赚不到多少钱。我觉得中企未来不止要做制造和销售,还要考虑采取更复杂的经营方式,合资、资本投入、同盟这些方法。

出海不是单纯的出口,竞价投标,与亚马逊拼价格,我们现在要认真考虑,是不是有更高级的做法,能够长远地与海外同行共同生存下去。

我感到中国制造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还可以大有作为。从全球视角来看,让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不仅仅是做贸易、做产品,而是要与外国企业合作,与欧美或日本的大厂成立合资企业。

在全球市场上,他们已经建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后来者要想抢占市场份额,无疑挑战巨大。就像他们想要来中国抢我们的市场,抢了十几二十年,也是输了个精光。在出海打品牌上,我们有同样的问题,而他们在制造和供应链方面比较弱,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南孚要尽快向无人工厂迈进

前段时间,我在股东会上说,大家要把预期调整到合理的区间,多为伙伴和员工考虑,现在期望15%、20%营收增长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不能一直在舒适区里,期待熟悉的事情再干50年。

在AI时代,南孚要主动规划,走向海外;坚定地走先进制造的路,尽快向无人工厂的方向迈进,至少让关键的车间变成无人车间。如果我们领先同行一年做到无人化,至少可以节省10%的成本,让很多工厂感到压力。但如果被同行抢了先,我们可能只在中国市场有一碗饭吃,进军海外就是痴人说梦了。

美国文化鼓励大家走出舒适圈,去做困难和孤独的事情。坦白讲,南孚作为消费品公司,在制造上有短板,但如果南孚因此放弃出海,只盯着国内的市场,就会将良机拱手让人。这次硅谷之行让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一定要走出去,拥抱变化,否则可能就是下一个被淘汰的。

无人工厂的方面,中国目前工业机器人发展还不错,但与电池行业还需要深度契合。自动化进程对配件、原料、速度甚至配方都提出了新要求,工厂的规划布局可能也需要随之调整。我们今年新投入了4条生产线,先做无人生产线,到无人车间装配,再到无人工厂,供应链发展成熟后,企业出海也更有谈判的底气。

目前我们已经采用了很多固定轨道的机器人,下一步可能会更多使用非固定轨道的机器人。虽然固定资产改装是一件难度大、周期长的事情,但这条路我们只能瞄准猛攻,没有退路。如果电池行业的“萝卜快跑”已经来了,我们再去改就来不及了。

南孚的国内市场非常稳定,三十多年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成本为企业寻求新机会,也做了几次大规模的尝试。总结经验教训,我觉得企业是有基因的,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你,选择并不多。再者说,竞争对手也不会给你很多机会,必须一直尝试,不断寻找出路。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第1226期

运营排版:文文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