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个文章里面纯粹属于个人见解,是根据护肤品的结构以及在设计功能来讲的浅见,没有太多的文献支持,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意见,欢迎提出,我会在文章后面的留言中贴出来。
我经常在大家给我的提问中看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护肤品用量应该是多少呢?
其实这是很难回答的——有的人脸小,有的人就比较圆润一些;有的人使用习惯是比较精细的,而有的人则比较豪放;有的人出手阔绰,而有的人则比较拮据……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聊一聊一个普遍的使用原则,那就是涂抹均匀。
无论什么护肤品,从眼霜到精华,从防晒到保湿,都需要“覆盖”住皮肤才能有效果。
比如说最典型的防晒产品——大家都比较接受的标准是每平方厘米2毫克——按照一个正常成年人脸部面积300-400平方厘米来计算,这个标准可是有点多,要将近0.8克,如果算上脖子的话,可能要将近1克。
1克大家可能没有概念,如果我告诉你平常防晒霜大家的使用量其实只有0.25克左右的时候你们大概就有概念了——咱们的用量其实都是不够的,按照这个涂抹的量,我们大概能得到的SPF只有标示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比如SPF30的防晒,其实我们只是获得了大概SPF10)。
先不要急,等我把话说完……
为什么要涂抹得这么多呢?
目的首先就是保证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有产品覆盖。大家搞清楚SPF测量的方法,不是直接测防晒霜的,而是把防晒霜涂抹到背上之后,用机器模拟阳光来照射,看看什么时候出现红斑。
如果防晒霜的量比较少,就会出现有的小块皮肤上面由于涂抹不均匀而出现的“空窗”——阳光直接从那个空窗中穿透,深入皮肤内部造成皮肤发红,这样SPF值就低了。
所以,在测试的时候往往会严格按照2毫克每平方厘米的规格来涂抹(测试机构也不会给你多抹,那样就是耍赖了——抹粉抹到鼻子都看不见了,那是防晒了,问题是那样也就看不见脸了……)
防晒如此,保湿也是如此,美白也是如此——要有效果,必须均匀覆盖。
(顺便也说一下,防晒霜尽量多抹一点,对于健康皮肤来说没坏处。)
上面都算是老生常谈了。接下来说点儿有新意的。
也不是越多越好。
去年有的朋友听我们说乐敦cc不错,就买了回家用——维生素C嘛,产品是不错的,厂家也是中规中矩的大厂。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收到了一些朋友的反馈——这东西效果是不错,但是怎么用完了会长闭口啊?
当时我正在北京,一听就赶快找了有这个问题的朋友来聊,结果发现大家为了获得更好的美白效果用量实在是太大了——由于乐敦cc基本上是个无水配方,含有大量的丁二醇,如果用量太大,就可能会有倒拔干的嫌疑了,反倒影响角质细胞的新陈代谢,造成了闭口问题。
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修复屏障功能的Physiogel和Cerave这两个产品也都碰到了——这两个产品可能使用问题更大一点,因为买这两个产品的往往都是敏感皮肤。大家也是急于修复大量的使用,有的朋友甚至是涂了一层,等干了以后再涂一层,等干了之后又涂一层。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长闭口了。
所以,功能性产品的使用,我建议大家采用逐渐增加的办法,最开始控制在局部使用,慢慢扩展。
猛药其实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可能大家的使用经验比我更加丰富。
举例来说,超高浓度的维生素C(比如修丽可的CEF,或者是Dr. Obagi的Professional C,(冬季美白)红宝石小姐的维生素C试用报告),或者是高浓度的维A醇(又长一岁啦——说说抗老的猛药吧),这些产品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特点。
举例来说,有些高浓度的维A醇是当时就给你颜色看的,立刻脱皮,而有些就是过几天才露出迹象——所以对于这类产品,要更加有耐心地去留意自己的使用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最好做日记。
还有,这种猛药,别人能用你不见得能用,别人的心得(比如说在涂抹之前先用一个保湿产品来打个底)也就是作为参考,不能按别人的时间表亦步亦趋。
老司机才玩儿的东西,刚刚开始用护肤品的人就不要轻易尝试。
对于敏感皮肤,无论是功能性产品还是猛药,都要比别人更加谨慎。
炎症刚刚痊愈的,几个月以内都坚持只用保湿产品同时辅助帽子围巾这样的防晒手段。
护肤品的使用,当然要保证功能,所以涂抹均匀是必要的。防晒霜就算是无法忍受推荐量的那么多那么厚,至少也要保持涂抹得足够均匀。
但是,对于功能型产品甚至是猛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量,欲速则不达。
我有一个小师弟,聪明狡黠,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是不多不少,坏到刚刚好。”
往期推荐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美白 | 痘痘 | 黑头 | 敏感 | 孕妇 | 面膜
甘油 | 洁面 | 螨虫 | 保湿 | 激素 | 成分
毛孔 | 防晒 | 抗老 | 刷酸 | 防腐 | 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