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乃由沪上余两姑表兄弟介绍一湖南人赵君,忘其
名,来教国语。教材由余与赵君洽定。若泰英章亦偕余同上
班,国语课遂与体操唱歌课同为每日全校师生之共同必修课。
而余之国文课则退居在后,不占重要地位。乃以作文课代之。
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
只就口中所欲说者如实写出,遇不识字,可随时发问。一日,下午第一课,命诸生作文。出题为《今天的午饭》。诸生缴卷讫,择一佳者,写黑板
上。文云,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告诸生,说话须有曲折,如此文末一语。
又一日,余选林纾《技击余谈》中一故事,由余口述,命
诸生记下。今此故事已忘,姑以意说之。有五兄弟,大哥披挂上阵,二哥又披挂上阵,三哥亦披挂上阵,四哥还披挂上阵,五弟随之仍然披挂上阵。诸生皆如所言记下。
余告诸生,作文固如同说话,但有时说话可如此,作文却宜求简洁。因在黑板上写林纾原文,虽系文言,诸生一见,皆明其义。
余曰:如此写,只一语可尽,你们却写了五句,便太啰嗦了。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
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
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
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
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
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
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
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
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
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
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
摩。如是又半日。
余又令诸生各述故事。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闻
自家庭,或传自街坊,或有关附近名胜古迹,桥梁寺庙。择其
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
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诸生皆
踊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
如是半年,四年级生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
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
然不从国文课本来,乃从国语课及作文课来。而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
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