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车的时候有一次跟教练聊起关于借钱的话题,教练感叹说现在借钱太困难了。以前人们如果关系不错,看着别人家里有困难都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多了不敢说,借个几千块还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个默认的守则,关系再好也别谈钱,伤感情。
教练今年50多岁,他嘴里说的“以前”我猜测至少得是十年前。也许他的说法有些片面,但也确实反映出现在借钱的困难。
这事跟年龄段没关系,不仅是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也确实感觉到借钱越来越难了。
1)年轻人的欲望很多
一份去年的数据,2016年全国28个省份公布了当地15年的居民收入指标。其中,21个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保持8%以上的增速,其中16个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北京和上海的居民收入更是迈上“8000美元”的台阶。
从这个统计数据上看钱应该好借才对,但为什么越来越难借呢?
与之相对比的是,2016年人民网的一份调查结果,有63.17%的网友对自身的收入不满,说明大家赚的钱并不能满足生活所需。
伴随收入提高的是人们欲望的提高。
我们虽然经常讲生活质量高,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明白这代表着什么。生活质量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衣食住行,你穿的衣服品牌提升了,吃饭选择的饭店更高端了,住的房子条件更优越了,出门坐的车也由公交、地铁换成了专车。
好的服务对应的是高的价格,所以生活中的消费也相应的提高了不少,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攒下钱的并不如预想中的多。
如果说因追求生活质量所花费的钱还比较少的话,那对于房子和车子的追求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年轻人的内心独白是,我并不是没有钱借给你,我只是要把钱攒着以后买房、买车,即使我不买房,我还要买手机、买首饰、电脑,还要准备出国旅游的经费。
对,还有信用卡账单要还。
这样的想法在影响着年轻人的心态。
2)身边朋友的收入不高
李闰(化名)是一名在深圳工作的89年的IT工程师,老家是在河南洛阳。大学同学中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留在河南省内工作。
李闰跟我说了他面临的情况,他总结了一下自己借不到钱的原因,因为他的这些要好的同学比他还穷。
留在河南的这些同学收入都比他低,大多数人的月工资都是在3000-4000这个水平,高一些的也不超过6000。另一方面,这些同学大多已经买房、结婚、有的还有孩子了,房贷压力已经挺大,更别说还要攒给孩子买奶粉和尿不湿的钱。依据风俗,独立成家后,每年的节日还要走亲访友,给亲戚长辈和朋友送礼。即便老家的物价低,但对于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人来说,一年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李闰现在还单身,保持联系的这些同学中他是薪水最高的,之前同学都是从李闰这里借钱。后来他也在郑州买房了,每月有4000多的房贷,同学们知道他有了房贷,手头也不宽裕,所以自那以后就少有同学向他借钱了。
李闰遇到的这种情况很有代表性,也很真实。
我想有跟他一样情况的人一定很多吧。
3)还钱为何成为一件难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借钱不还的情况,我问了几个朋友发现这还真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还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多了会改变整个社会对还钱这件事的认知。
李闰说他对于别人能否还他的钱有一套评估标准:首先要看人品;其次是看对方的收入和职业;三是看对方的每个月的固定开销;第四是看对方借钱的用途;四是看对方的家庭情况,如果是结了婚的要综合看两个家庭情况。
李闰也坦言其实对于人品的考量基本上是略过的,因为人品太差的话,你也不会跟他交朋友,更不会借钱给他。
如果对方的收入已经接近于固定开销了,那他还钱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好有他父母的帮助,那风险还小一些。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每月的工资是4000元,而其工资每年的涨幅有限,自己又没有去通过别的途径赚钱。借钱是为了交房子首付,买了房子后,每个月有2500的房贷,既要供给房贷又要供给生活开销,家里又帮不上什么忙,这样他还钱的可能性就比较低,欠钱的周期也会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