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Sir说的这部电影,在豆瓣只有几百条评论。
却是一部
比
经典还经典的经典。
叫……
《霸王别姬》
。
有人要说,(。・∀・)ノ゙嗨,这有毛稀奇,连这片都没看过,还算得上影迷么?
不是陈凯歌版!
Sir说的这一版《霸王别姬》,看过的人真不多。
虽然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李碧华编剧,但却是罗启锐导演的81年版《霸王别姬》。
想不到吧
(吼吼吼吼)
。
这个版本,从段小楼的视角切入。
一开篇就是他的旁白——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贴近原著,这也是李碧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
第一男主段小楼的扮演者,是以《大醉侠》闻名的岳华。
程蝶衣一角本来也是张国荣扮演,经纪公司因为担心形象问题没同意,最终换成了余家伦。
小蝶衣的扮演者你可能更熟,就是当年只有八岁的……樊少皇。
模样不算清秀,倒有点古灵精怪。
这兰花指,这小眼神
联想到他日后的《力王》,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出戏。
那么这个81版和93版相比,究竟如何呢?
别急,Sir来给你摸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和今天影视圈最喜欢干的IP开发不同,81版《霸王别姬》是先写了剧本,再拍成电影,1985年才被李碧华改编成小说发表。
1988年,李碧华为了《霸王别姬》的翻拍,又撰写了三稿剧本。
也就是:
原剧本——81版电影——改编小说——翻拍版剧本——陈凯歌翻拍版电影。
是的,你们以为的经典,其实是陈凯歌炒的“回锅肉”。
(当然,以一个吃货的经验来看,回锅肉有可能更香。)
由于题材敏感,加上李碧华对北京方言不够熟悉,陈凯歌请了知根知底的编剧芦苇来修改剧本。
电影署名李碧华是第一编剧,芦苇位列其后。
但关于这一点,二人说法出现过分歧。
李碧华认为剧本在自己手中已经基本完成,芦苇只是进行了后期润色和微调的工作,并指责他“一人夸大贪功为己有”,“关于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重要性的片面妄想纯属自欺欺人”。
而芦苇则说,李碧华的三稿剧本他几乎弃置不用,主要是他在原著小说基础上的二次创作,重新设计了人物关系,增加了新情节。
而且他明确指出,
小蝶衣被母亲断去畸指
,和舞台上
假戏真做拔剑自刎
的结局,都是出自他手。而李碧华擅自将这些情节,用来重新修订小说《霸王别姬》。
关于这一点李碧华又否认。称她1991年底在日本京都闭关,根据自己撰写的三稿剧本修订小说,1992年就发表了,早于陈凯歌电影版的杀青。
好乱……两人在2014年还闹了一场官司。
算了,这些恩恩怨怨Sir也不深究。
但,单把两个版本拿出来看,还是有不少玩味之处。
对比过后更会发现——
经典不是你想拍,想拍就能拍。
93年陈凯歌版的《霸王别姬》,真是
一个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小概率事件
。
两个版本的豆瓣评分,乍看差距不大,
9.5
和
9.4
。
但翻看短评,发现
此“
霸王
”非彼“
霸王
”,
很多网友傻傻分不清楚。
老版也随处可见这样的评价——
张国荣的巅峰作品
凯歌的惊世之作
当爱已成往事
这……就很尴尬了。
敢情这么高的分,都是因为沾了光啊。
这里首先要给陈凯歌翻个案,说他恐同,有点冤枉。
你看摸腰这一段,程蝶衣借着机会吃师兄豆腐,又亲昵又暧昧。
小时候两个人盖一床被子,长大了,两个大老爷们再也难得肌肤之亲。
这冷不丁一摸,两个人都不禁乐了。
(什么,这还不够?那
可能
你的食腐性有点重。)
看看81版,没有了后入杀,两个人并排行走,动作也是点到为止。
谈话的内容更是不怎么暧昧的“严肃教学”——
就是把手交换撑在腰这里,
帮助提气
真·一本正经声乐学术讨论。
如果说唱戏唱的是一口气,那么81版的先天不足就是……
有点气短。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一部气象万千、荡气回肠的史诗,全片171分钟。
而香港拍摄的这部81版,其实是电视电影,上下集加起来也就90分钟。
比起大家追捧的《霸王别姬》,这个版本还少了一些关键处。
最缺失的,就是
人物性格
。
我们知道,程蝶衣心理的转变,和童年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是六指,师父不收,母亲就用菜刀一刀剁下。
疼得他像一个失魂的小兽在雪地里乱钻。
还有,因为总是唱不对“我本是女娇娥”,师兄抄起烟斗把他的嘴捣得血肉模糊,生生给扭过来。
这两处切肤之痛
(
分别象征
阉割
和
插入
)
,给他留下的烙印是不可磨灭的。
再加上受过宫里公公的侵犯,这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挫伤,造成了程蝶衣性别意识的模糊。
然而这些重要的情节,81版统统没有。
小时候学唱戏。
(中国舞狮分南北,81版还是很尊重细节的,“北狮”造型,狮头简单,狮体黄毛)
转眼长大,程蝶衣突然……就弯了。
如果没看过小说或后来的电影,完全不能理解啊。
81版《霸王别姬》或许算得上那个年代优秀的电视电影,但在真正的经典面前,就相形见绌了。
光拿京剧部分来看,虞姬扮相太阳刚。
身段不够规范。
戏院也因为经费不足,显得很乡土气。
这些都还是皮毛问题,81版和93版气质上的根本不同,在于少了两个人。
正如编剧芦苇所言——
《霸王别姬》最大的成功是陈凯歌和张国荣。
凯歌在戛纳拿下金棕榈,这是华语电影这二十年来唯一一次。国荣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演员的实力。
可以说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是戏的骨,张国荣是戏的魂。
骨是史诗格局,陈凯歌把小家子气的情感纠葛,抬升到了
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较量
。
你看这个经典镜头,程蝶衣踩着满地的抗日宣传单,对着台下满堂的日本军官,自顾自地唱起来。
停电了戏更浓。台上无光,心中有戏。
哪管它什么政治风云,只顾成全自个儿。
这一刻,戏剧、历史、人生熔于一炉。
同样的桥段,在81版里只剩下浅显的旁白——
我们在半黑的舞台上
扮演虚假的角色
一生一旦
没事人一样合作着
八年抗战胜利了……
八年抗战,就在这轻巧的旋转中,转过去了。
没错,人是历史的过客。但历史一路走来可不轻松,必定是满脚的泥泞血污。
为了把小楼捞出日本军营,程蝶衣去给青木唱《牡丹亭》,是汉奸还是戏痴?
霸王至死不肯过江东,而程蝶衣的妥协,是不是失节?
身为虞姬,见霸王有难如果不救,又是不是薄情?
怎么选都是错。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容不下一个清白纯粹的人。
而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就是这混沌历史中的一点精魂,用纤薄的蝶衣搏击风暴。
你也不出来看看,
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
管你们唱的是哪出荒腔走板的戏,我都不应和。
所以不管程蝶衣多刻薄,都挡不住这个人物的可爱。
这最宝贵的一点魂,在81版《霸王别姬》中难以看到。
看不到那个利落把戏服付之一炬的蝶衣,
只有一个求饶的守财奴。
不要!别烧我的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