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低维 昂维
分享最前沿二维材料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日悉尼  ·  澳洲洪水肆虐,香蕉价格恐涨至$14澳元/kg ... ·  3 天前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5.1元/公斤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低维 昂维

ACS Nano:双轴拉伸应变增强单层TMDs的电子迁移率

低维 昂维  · 公众号  ·  · 2024-07-06 11:38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了方便各位同学交流学习,解决讨论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些微信群,作为互助交流的平台。
加微信交流群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13162018291;
2.告知:姓名-课题组-研究方向,由编辑审核后邀请至对应交流群(生长,物性,器件);
欢迎投稿欢迎课题组投递中文宣传稿,免费宣传成果,发布招聘广告,具体联系人:13162018291(微信同号)


【研究背景】

二维(2D)半导体因其原子级薄的结构、理论完美的范德瓦尔斯界面、以及在单片三维(3D)计算系统中实现异质集成的潜力,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二硫化钨(WS 2 )和二硫化钼(MoS 2 )是常被研究的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半导体,因为它们可以生长大面积单层,在原子级厚度下具有良好的电子迁移率,并且可作为单层或多层材料表现出电子双极性。然而,将WS 2 和其他TMD材料纳入大规模异质集成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其中之一是提高TMD基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电子迁移率和导通电流等电性能指标。虽然通道掺杂、界面工程、和接触工程等技术已被用于改善WS 2 晶体管的电性能,但应变工程提高器件性能仍有待探索。

最近,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到1%的拉伸应变下,单层MoS 2 的迁移率几乎翻倍,同时理论研究也预测了拉伸和压缩应变对各种TMD材料的能带结构和迁移率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模拟结果显示与单轴应变相比,双轴应变对单层MoS 2 迁移率的影响更大。对晶体管性能的应变研究也具有工业相关性;例如,在每个现代硅晶体管中都内置了拉伸和压缩应变,分别用于提高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然而,尽管在理解应变对光学发射影响方面已经做出了重大努力,但应变对WS 2 和MoS 2 电子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非均匀和非单轴应变场下的影响,仍有待探索。此外,理论研究还预测在基础的TMD材料中,WS 2 应具有最高的本征迁移率和饱和速度。

【成果介绍】

鉴于此,斯坦福大学的Eric Pop教授及其团队发表了题为“Biaxial Tensile Strain Enhances Electron Mobility of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的工作在ACS Nano期刊上。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了双轴拉伸应变对氧化铝封装的单层WS 2 和未封装的单层MoS 2 晶体管(位于可弯曲衬底上)光学性质和电子迁移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约0.3%的双轴拉伸应变下,WS 2 的电子迁移率和晶体管导通电流增加了约100%,而MoS 2 在相同应变下增加了约60%。与未封装的WS 2 薄膜相比,封装还显著改变了受拉伸应变作用的WS 2 的光学带隙和拉曼模式。将实验结果与WS 2 的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进行了对比,证实迁移率和电流的增强可能是由于谷间散射减少,而非电子有效质量的变化造成的。这些结果表明了应变工程在提高基于TMD的电子器件性能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图文导读】

图 1. TMD器件示意图和应变装置。(a) 背栅(BG)单层(1L)WS 2 晶体管在聚乙烯萘二甲酸酯(PEN)柔性衬底上的示意图。(b) 单层WS 2 晶体管的俯视光学图像,沟道宽度W约20 μm,长度L约10 μm。(c) 弯曲衬底芯片的照片,上面有数百个WS 2 器件。(d) 双轴应变装置示意图。

图 2. 单层WS 2 对双轴应变的拉曼和光致发光(PL)响应。(a) 与图1b中类似几何结构的器件在封装前(灰色)、AlO x 封装后(蓝色)以及AlO x 封装并施加双轴应变后(橙色)的拉曼光谱。(b) AlO x 封装的WS 2 的A1'(粉红色)、E'(红色)和2LA(M)(绿色)拉曼峰随施加的双轴应变的位移。(c) 在与(a)相同的条件和颜色标记下,器件沟道内相同位置的PL光谱。(d) 提取的A 0 激子(红色)及其左侧肩峰(绿色)的偏移。

图 3. WS 2 应变器件测量。(a) 图1b中器件(W = 20 μm,L = 10 μm)在不同程度的施加双轴拉伸应变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b) 同一器件在0%(虚线)和0.28%(实线)施加的双轴拉伸应变下的输出特性曲线。 (c) 48个晶体管的导通电流(I on )随施加的双轴应变的变化,归一化到初始无应变值(I on,0 )。(d) 与(c)中相同的48个晶体管的场效应迁移率(μ FE )随施加应变的变化,归一化到初始无应变值。

图 4. MoS 2 应变器件测量。(a) 一个宽度W = 20 μm,沟道长度L = 12 μm的器件在不同程度的施加双轴拉伸应变下的转移特性曲线。(b) 同一器件在0%(虚线)和0.23%(实线)施加的双轴拉伸应变下的输出特性曲线。(c) 21个晶体管的导通电流(I on )随施加的双轴应变的变化,归一化到初始无应变值(I on,0 )。 (d) 与(c)中相同的21个晶体管的场效应迁移率(μFE)随施加应变的变化,归一化到初始无应变值(μ FE,0 )。

图 5.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a) 单层WS 2 在无应变(黑线)、1%单轴应变(蓝色点线)和1%双轴应变(橙色虚线)下的导带结构。 (b) K和Q导带谷之间的能量差(ΔE QK )随施加的拉伸应变的变化。

【总结展望】

总之,本文研究了CVD生长的单层WS 2 和MoS 2 晶体管在施加双轴拉伸应变下导通电流和迁移率的增强。器件在柔性PEN衬底上通过电动精密丝杆驱动的亚克力十字架偏转来施加应变。总体而言,在0.3%的双轴拉伸应变下,WS 2 器件的电子迁移率和导通漏极电流增加了约2倍,这是迄今为止在最低施加拉伸应变下实现的最大的TMD晶体管迁移率改善。相比之下,先前的实验工作在更高(0.7%)的单轴拉伸应变下才实现了MoS 2 的同等增幅。基于DFT模拟,将这种改善归因于拉伸应变下能量差ΔE QK 的增加导致的谷间散射减少。本文突出了无论是在柔性还是传统刚性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应变工程都可作为未来提高TMD器件性能的关键手段。

【文献信息】

Jerry A. Yang, Robert K. A. Bennett, Lauren Hoang, Zhepeng Zhang, Kamila J. Thompson, Antonios Michail, John Parthenios, Konstantinos Papagelis, Andrew J. Mannix, and Eric Pop*, Biaxial Tensile Strain Enhances Electron Mobility of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ACS Nano 2024.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8996
文献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899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